冯越
- 作品数:53 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单支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成人单支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3798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单支冠状动脉变异情况。结果 37980例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中,共检测出单支冠状动脉26例,检出率约为0.07%,其中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23±13.47)岁。检测出单支冠状动脉类型包括LI型8例,RI型1例,LII A型4例,LII B型2例,RII A型7例,RII B型2例,RII P型2例。结论 CTA能准确评价单支冠状动脉变异及各种亚型情况,对临床干预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卢艳杨舟鑫冯越
- 关键词:冠状动脉畸形影像诊断
- 经皮穿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30例大咯血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陈伏庆冯越吴良浩
- 关键词:经皮穿刺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疗效分析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 双源CT在儿童永存动脉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013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儿童永存动脉干(persistent truncus arteriosuss,PT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例经超声心动图和临床诊断为永存动脉干的儿童患者,采用双源CT,在心电门控下完成心脏造影检查,并进行多平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多项后处理,其中5例患儿后期进行心血管造影(angiocardiography,CAG)检查。结果双源CT对10例永存动脉干作出定性和分型诊断,发现合并畸形共计37处;超声心动图显示34处。结论双源CT能够准确评价永存动脉干病变的解剖形态以及分型,联合超声心动图,有助于临床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完善。
- 丁辉秦玲翟利浩冯越
- 关键词:心脏缺损永存动脉干血管造影
- 双源CT对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分析评价双源CT对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4244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的起源变异情况。结果 4244例冠状动脉CTA中,共检测出冠状动脉起源变异38例,检出率约为0.90%,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变异28例(73.7%),左冠状动脉起源变异10例(26.3%)(包括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CPR等重组图像显示变异血管的起源。结论双源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血管分支细节,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 杨家虎冯越翟利浩李伟
- 关键词:冠状动脉CTA
- 双源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斑块和血管重塑的比较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标准,评价双源螺旋CT(DSCT)对冠状动脉斑块、血管重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拟诊为冠心病的17例患者,分别行DSCT和IVUS检查,以10mm为一评估节段,分别评估每个有效节段斑块的性质和CT值,并测定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和血管重塑指数。结果在21支冠状动脉的114段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中,DSCT对斑块诊断的敏感性为88.10%(37/42),特异性为95.83%(69/72),阳性预测值为92.50%(37/40),阴性预测值为93.2%(69/74)。DSCT和IVUS对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的测量值分别为:(6.79±3.29)mm^2比(6.80±2.79)mm^2;(8.89±5.44)mm^2比(8.24±3.05)mm^2;(55.26±13.32)%比(55.09±9.42)%(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75和0.51(P<0.01)。以IVUS结果将斑块分为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分别测得CT值为(54.50±5.59)HU(117.90±13.79),HU(780.18±134.73)HU(P<0.01)。两两比较发现脂质斑块和纤维斑块的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44)。DSCT与IVUS对血管重塑指数相关性检验,r=0.38,P<0.05。结论与IVUS比较,DSCT是一种能有效检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无创检查方法,能准确的评估冠脉临界病变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能有效评估冠状动脉钙化和非钙化成分,对血管重塑性的评估与IVUS测量结果相关。
- 俞蔚王志军张建军何浪凌锋陈建明冯越黄抒伟沈法荣
- 关键词:X线计算机粥样斑块冠状动脉血管重塑血管内超声
- 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在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及与冠脉造影结果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IM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IMA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83例经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证实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样本,检测血清IMA、MPO、H-FABP及各项心肌标志物水平,并分析与病变冠脉支数和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同时收集经DSCT证实无冠脉狭窄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血清IMA、MPO、H-FAB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2)血清IMA水平在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均明显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5);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血清MPO、H-FABP水平在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血清IMA水平在冠心病冠脉病变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IM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数目和狭窄程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为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筛查提供实验指标,有望成为冠心病心肌缺血早期诊断血清标志物。
- 叶雄伟于小妹冯越俞蔚王丽娟万晓晨
- 关键词:缺血修饰白蛋白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狭窄冠脉造影
- 双源CT在共同房室通道诊断中的应用
- 2012年
-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在共同房室通道(CA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例CAC患儿,采用DSCT心电门控下对比增强完成心脏检查,并在图像工作站完成多平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漫游(VR)处理.同期所有患儿均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DSCT均作出CAC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29处;超声心动图亦均作出CAC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16处.结论 DSCT可以对CAC患儿作出准确诊断,较之超声心动图能发现更多合并畸形,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与完善.
- 冯越刘铁翟利浩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心脏缺损先天性
- 冠状动脉钙化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研究螺旋CT所显示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其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对50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及冠脉造影,2种方法检查时间间隔<3月。螺旋CT采用层厚为10mm,螺距1.5pitch进行扫描。冠脉造影采用常规的Judkin法。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指管径缩小>50%。结果钙化在前降支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回旋支、右冠脉及左主干。发现钙化的81支血管中,冠脉造影证实有48支狭窄(59.3%);56支血管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狭窄,其中85.7%(48支)有钙化。本组总的特异性77.1%,敏感性为85.7%,准确性为62.7%。结论螺旋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简便易行,无创伤性,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可用于临床预测及诊断冠心病。
- 陈伏庆冯越吴良浩
-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冠状血管造影术
- 靶向USPIO分子探针联合MR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黏附分子-1变化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制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靶向超微型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分子探针并联合磁共振(MR)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中ICAM-1的变化。方法通过水浴法将聚乙二醇(PEG)包被的USPIO和ICAM-1抗体合成ICAM-1靶向USPIO分子探针。通过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酶联免疫吸附间接法检测分子探针的理化特性。使用ApoE基因敲除雄性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后进行常规MR及增强MR扫描。分别注射ICAM-1靶向USPIO、非特异性IgG-USPIO分子探针,注药前及注药后0.5 h、2 h进行MR横断位扫描。MR扫描完成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检查。结果磁共振扫描显示:靶向探针组增强后,粥样硬化斑块处信号明显减低。靶向探针组及非特异性IgG-USPIO组增强前、增强后0.5 h、2 h平均相对信号强度(rSI)有统计学意义(F=55.988,P<0.01);非特异性IgG-USPIO探针组增强后斑块信号轻度降低,增强后0.5 h、2 h rSI与靶向分子探针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3、-3.147,P<0.05)。电镜检查显示:靶向探针组增强后铁颗粒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较多沉积,非特异性IgG-USPIO探针组增强后铁颗粒在内皮下组织内有较多沉积。结论ICAM-1在粥样硬化进程中具有空间效应,结合MR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指标。
- 孙明霞冯越谢敏韩玉鑫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分子影像
- 快室率房颤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应用
- 2010年
- 目的探讨快室率房颤(平均心室率≥80次/min)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成像质量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快室率房颤患者进行双源螺旋CTCA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以4级图像质量(优、好、中、差)评价标准对冠状动脉各节段进行评价。其中17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管腔狭窄≥50%节段与双源螺旋CTCA对照,评价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并对比其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所有快室率房颤患者均采用绝对值时间间隔重建,其中影像诊断医师A、B分别有14、13个节段图像质量无法评估。影像诊断医师A对≥50%狭窄节段评价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8%、90%、96%,影像诊断医师B的评价分别为75%、98%、87%、95%。双源螺旋CTCA与CAG对诊断≥50%狭窄病变并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及两位诊断医师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双源螺旋CTCA在快室率房颤冠状动脉造影中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作为房颤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的首选筛查方法。
- 张建军冯越吴伟峰牟彩云余蔚刘铁
- 关键词:X线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心房颤动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