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壮
- 作品数:19 被引量:177H指数:6
- 供职机构: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歌从武陵山上来——黔江高炉号子调查报告被引量:1
- 2010年
- 流传在黔江区马喇镇的高炉号子是重庆市第二批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是武陵山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当地杰出的文化代表,对促进民族融合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凝聚着当地劳动人民历史记忆的文化样式,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资料价值,对我们认识渝东南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刘壮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 文本构建中的他观与自观——关于秀山花灯文献的人类学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回顾秀山花灯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到围绕命名过程而展开的对地方性文化样式的"自观"与"他观"不断交织的演进历程,这其中呈现出来的国家与地方的互动以及表述中的主位与客位的变迁,呈现出当代中国文化认知中的官方—民间二元结构,这既是理解秀山花灯的重要起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值得反思的重要问题。
- 刘壮李玲
- 关键词:秀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知识生产被引量:8
- 2012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适应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需要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应当是超越"项目"的物化表述而指向基于人的"活态传承";其研究方法也在一些方面越出了田野调查的边界;同时,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促成一种新的学术文体——遗产志的出现。
- 刘壮
- 关键词:学科范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被引量:36
- 2006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重属性,包含作为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和作为认同政治的文化标识。文章重点分析了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分类保护策略,并讨论了基于认同政治的保护困境。文章认为,在从事遗产保护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以上两重属性,在不同的情境中采用不同的话语与策略。
- 王天祥刘壮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文化认同
-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消费概念,消费者的效用需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生存土壤,消费者的偏好则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别样的思考,并为当前保护工作的推进探索新的路径。
- 刘壮谭宏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偏好
- 从文化生态看5.12地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2008年的5.12地震对我国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灾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性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从实际调查出发,深入了解地震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生活、生产方式、民众的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对持续推进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羌族文化生态的重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刘壮
- 关键词: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孤岛与经济漏斗——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推演
- 2007年
- 导言:更新一种理论
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不可言明的非物质性,但这个名称也隐含着一个误区:在过度强调非物质性的同时,却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存在中依赖的物质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物质性的凝结或象征,这些事物在现实存在中产生、发展和消亡,遵循着物质的一般规律。在商品经济时代,它们也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
- 牟维刘壮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性
- 论文化遗产的本质——学科视野下的回顾与探索被引量:18
- 2008年
- 文化遗产是一个习用的术语,但在"文化遗产学"的视野下,其本质还值得深入探讨。回顾其生成过程,文化遗产是"文化"与"遗产"的内涵互相衍射的结果,而仅仅作为操作规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类公约中使用的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的现实及学科自足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其现实存在出发,考虑文化遗产学学科构建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方可讨论自足自洽的文化遗产的本质。
- 刘壮
-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学
- 地方文化产业制度构建的背景与内容被引量:4
- 2011年
- 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制度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知和判断的结果,并最终体现为地方文化产业的总体定位、发展规划等具体内容。通过梳理背景,可以明晰地方文化产业的制度渊源,进而可以厘清地方文化产业制度的具体内容。
- 李玲刘壮
- 关键词:文化产业
- 遗产个案与文本表述——梁平造纸术调查报告
- 2013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正日益改变着传统文化的表述语境,“遗产”甚至成为一种新的话语霸权。在国家遗产的宏大叙事中,地方个案的特殊性以及与当地人生活方式的特殊关联逐渐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系统而被“书写”、被“转述”。梁平造纸术就是这样一个被湮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体系中的细微个案。
- 刘壮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