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原核构建高迁移率蛋白B1-A盒蛋白在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蛋白B1-A盒(HMGB1Abox)蛋白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组织表达高迁移率蛋白(HMG)B1的影响及其对炎性因子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克隆载体构建小鼠PET28aHMGBlAbox原核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后经镍离子亲和层析柱亲和纯化得到目的蛋白;用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胺制备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实验组腹腔注射重组HMGB1-Abox蛋白,于2、4、6、8、12、24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肝组织中HMGB1表达的变化情况、逆转录-PCR检测其HMGB1-mRNA变化趋势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两组间数据采用配对f检验法比较。结果构建了PET28a HMGB1-Abox原核质粒并纯化出1.4×10。的目的蛋白,实验组肝组织中肝脏坏死情况明显好转,HMGB1和HMGB1-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且表达时间延后;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于4h开始上升至(102.46±2.51)pg/ml,12h达到峰值(334.12±39.13)pg/ml,对照组于8h达到峰值(473.42±22.99)pg/ml,两组比较,f=11.3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白细胞介索-1β自2h起随时延长逐渐增加,在6h达到峰值(341.31±25.01)pg/ml,对照组于2h达到峰值(724.49±34.24)pg/ml,两组比较,t=7.9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HMGB1-Abox蛋白可以显著减少急性肝衰竭时肝组织HMGB1的表达和分泌,有效的阻断HMGB1对其他早期炎性因子的促进作用。
- 刘婷贺永文
- 关键词:重组蛋白质类白细胞介素1Β
- 重组HMGB1-A盒蛋白对小鼠单核细胞的抗炎作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蛋白B1-A盒蛋白(HMGB1-Abox)对小鼠单核细胞系在脂多糖(LPS)刺激下表达HMGB1的影响和动态变化以及对炎性因子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克隆载体构建PET28a-HMGB1-Abox原核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TPG)诱导后经Ni2+-NTA树脂亲和纯化得到目的蛋白;以不同浓度的重组HMGB1-Abox蛋白作用于LPS刺激的小鼠单核细胞系RAW264.7,CCK8试剂盒检测其对小鼠单核细胞活力的影响。以PBS和重组HMGB1-Abox蛋白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于2、6、12、24、48小时检测其细胞上清中的TNF-α、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中HMGB1的表达、RT-PCR检测细胞中HMGB1-mRNA变化趋势。结果:成功构建PET28a-HMGB1-Abox原核质粒并纯化出大约为14 kD的目的蛋白。小鼠单核细胞活力与重组HMGB1-Abox蛋白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实验组细胞上清TNF-α、IL-1β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提示实验组细胞中HMGB1表达不断减少;细胞中HMGB1-mR-NA含量及峰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且延后。结论:重组HMGB1-Abox蛋白可以显著减少小鼠单核细胞在受到LPS刺激时HMGB1的表达和分泌,从而有效的阻断HMGB1对其他早期炎性因子的促进作用,减少炎性因子的分泌,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 刘婷贺永文陈西柳
- 关键词:蛋白纯化
- 一种3D打印脑血管造影头部固定装置的制作与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3D打印脑血管造影头部固定装置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法,搜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介入治疗中心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50例,按就诊顺序编号,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脑血管造影用头部约束带,观察组使用3D打印的脑血管造影头部固定装置。观察记录两组图像质量,患者舒适度,并进行统计。结果两组的图像质量比较,卡方值为4.348,P=0.037<0.05;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的舒适度比较,卡方值为19.1,P<0.001;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结论3D打印的头部固定装置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有效降低了医患辐射剂量,而且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实用性强。
- 李玲刘婷马金强郑传胜曾军
- 关键词:3D打印脑血管造影
- 血清sCD30和sCD40水平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CD30(sCD30)、可溶性CD40(sCD40)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DLBCL患者86例作为DLBCL组,另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sCD30、sCD40表达水平;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DLBCL预后的因素。结果DLBCL组患者血清中sCD30、sCD40表达水平分别为(51.34±10.42)ng/ml、(16.79±3.45)ng/ml,均高于对照组(5.68±1.13)ng/ml、(3.13±0.34)ng/ml(P<0.05);与I期比较[(45.32±6.33)ng/ml、(13.24±1.57)ng/ml],III[(50.23±5.29)ng/ml]、Ⅳ期[(54.45±9.81)ng/ml]DLBCL患者sCD30水平依次升高,II[(14.39±1.25)ng/ml]、III[(15.78±2.39)ng/ml]、Ⅳ期[(18.56±3.79)ng/ml]DLBCL患者sCD40水平依次升高(P<0.05);sCD30、sCD40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年龄、临床分期、IPI评分有关(P<0.05),与性别、Hans分型、B症状及起病部位无关(P>0.05);sCD30、sCD40高表达组DLBCL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3.89%、17.65%,显著低于sCD30(76.32%)、sCD40(80.00%)低表达组(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IPI评分、sCD30及sCD40表达水平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32,95%CI:1.241~1.652;HR=1.357,95%CI:1.218~1.512;HR=2.654,95%CI:1.957~3.599;HR=4.129,95%CI:2.382~7.157)。结论sCD30、sCD40在DLBCL患者显著高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IPI评分及5年生存率有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清sCD30、sCD40水平对研究DLBCL临床病理及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 赵菲朱芳刘婷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溶性CD30可溶性CD40临床病理特征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 阐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肝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动态变化及其与TNF-α、IL-1β的相互作用.方法 D-氨基半乳糖和脂多糖制备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肝组织内HMGB1在6个时间点的表达变化,ELISA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差异.结果 造模后2 h肝内即可观察到HMGB1的表达,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直至24 h;血清中TNF-α、IL-1β造模后即出现上升,分别于8 h、2 h达到峰值,TNF-α 8 h为(473.42±22.99)pg/mL,IL-1β2 h为(724.49士34.24)pg/mL.后缓慢下降,其中IL-1β于24 h恢复正常为(51.49士36.87)pg/mL.结论 HMGB1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参与因子,早期可促进TNF-α、IL-1β的分泌,中晚期则在炎性因子的作用下大量表达,加速肝脏损伤,并与肝功能衰竭的发展及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
- 刘婷贺永文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留学生的感染病学教学中临床案例资料库应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为了提高对MBBS 留学生的感染病学教学质量,提升感染病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通过分析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科室的教学现状,组织师资力量,编写、建立了标准化的临床案例资料库,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往届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问卷调查显示临床案例与传统教学结合能提高MBBS 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有助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结论在感染病学的教学中适时采用临床案例能提升对MBBS 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 姚景宏郑昕赵雷童巧霞刘婷
- 关键词:感染病学留学生教学医学教育教学法
- 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在儿科门诊体温测量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比较水银体温计与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在儿科门诊体温测量中的差异,探讨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在儿科门诊体温测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2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儿科门诊行体温测量的患儿共400例,按体温差异分为低温组(45例)、正常组(217例)、发热组(138例),分别应用水银体温计测量患儿腋温,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测量患儿额温、颈部温及手腕部温,并统计分析测量结果。结果:本次研究中测量体温的患儿共400例;水银温度计测腋温平均值为(37.47±0.37)℃,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测额部温度平均值为(36.89±0.30)℃,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测颈部温度平均值为(36.52±0.28)℃,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测手腕部温度平均值为(36.90±0.33)℃;水银温度计测得腋温均高于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测得额温、颈部及手腕部温度(P<0.05);低温组和正常组的四种测量方式所测体温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的水银测腋温与红外线颈部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银测腋温高于红外线额部温、手腕部温(P<0.05)。结论:儿科门诊体温测量中可应用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测量低体温与体温正常患儿的体温,红外线颈部测量体温与水银测量体温较接近,针对高热患儿可应用水银温度计与红外线颈部测量体温,以提高检出率。
- 甘念刘婷
- 关键词:水银体温计儿科门诊体温测量
- 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TAM信号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通过与TAM(包括Tyro3、Ax1和MerTK3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人们已经对该系统做出了许多研究,该系统在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凝血、细胞生长和调亡体清除方面发挥作用。研究发现,Gas6/TAM受体在神经炎症、神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主要回顾Gas6/TAM系统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及药物治疗前景。
- 刘婷刘承云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中枢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