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坤
- 作品数:62 被引量:139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基金载人航天领域预先研究项中国航天医学工程预先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 SZM510与Hyrid Ⅲ假人着陆冲击响应特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测定在固定支撑和有缓冲器支撑方式下两种假人对系统着陆冲击的响应;检验人椅系统内冲击测量位置的设置是否正确。方法采用两种支撑方式,分别对两种假人在水刹车冲击塔上进行冲击测试比较。结果两种假人在固定支撑和缓冲器支撑时对系统的响应是一致的;HyridⅢ假人身体上的响应与在座垫、座椅摆动中心等位置上所测得结果是一致的。结论把冲击的测量位置放在人椅系统的硬结构上能够反映人体的响应情况,SZM510假人能够适用于高冲击过载下的乘员安全性评价。
- 马红磊刘炳坤姜世忠王涛杨鸿慧姜俊成
- 关键词:假人着陆冲击动态性能
- 尾吊大鼠股骨微观结构与骨强度相关性分析
- 目的 长期在轨飞行任务中,空间环境引起的失重性骨丢失不仅会造成骨“数量” (骨密度)的减少,更会造成骨“质量”的下降。对骨组织离体测定其抗弯强度、抗压缩强度、抗扭曲强度等,可精确判断骨折发生的危险性。骨密度与骨强度存在相...
- 王健全刘炳坤祝郁马红磊肖艳华付文文
- 一种液压气刹缓冲杆
- 一种液压气刹缓冲杆,由上端连接栓、座椅连接器、内筒、内筒活塞、中筒、冲击头、外筒、底座组成,其中上端固定座两侧对称位置各有一个进气圆孔和排气圆孔。进气孔用于通入气体以提升座椅,排气孔用于缓冲时排放气体以释放能量。在内筒底...
- 马红磊李建军刘炳坤于晓东谭成文马一兵白延强陈晓萍祝郁杨鸿慧肖艳华
- 文献传递
- 脉冲响应法无创检测骨质疏松技术研究
- 2009年
- 祝郁刘炳坤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无创检测固有频率胫骨受试者
- 电阻应变拉力传感器
- 本发明属于自动测试和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拉力传感器。其技术方案是:一种电阻应变拉力传感器,包括:带有悬臂梁(1)的支座(8),上支架(2)及其固定螺钉(12),电阻应变片(3),2个支架(5),卡扣(6)及其2个固...
- 张剑锋李志利王林杰姜世忠刘炳坤汪德生王惠娟陈文娟刘书娟王颜晴
- 文献传递
- FDM技术在啄木鸟仿生结构成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索增材制造方法在缓冲吸能仿生结构快速成型中的应用,研究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打印复杂生物结构的工艺过程。方法以大斑啄木鸟为研究对象,用Micro-CT扫描其头部,根据显微扫描数据重建头骨三维数字模型,选定上下喙部结构,在基于FDM技术的3D打印机上成型。结果在设置成型切片分辨率δ=0.1 mm、内部填充比例100%的工艺参数下,沿平行喙部长轴方向堆积成型的成品表面质量好、细节还原度较高,存在缺陷的原因包括模型重建误差、材料收缩误差及设备误差。结论利用FDM技术可以快速、完整地成型啄木鸟喙部仿生结构,为揭示啄木鸟头部能量吸收机制、开展科普教学等提供实验基础。
- 王健全付文文马红磊刘炳坤肖艳华祝郁
- 关键词:啄木鸟仿生结构吸能
- 多功能落锤试验台
- 本发明涉及力学试验装置,特别涉及落锤试验台。其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落锤试验台,包括:电磁挂钩,落锤,加速度计,支架,导轨,下方平台,其特征是:落锤(1)为空心圆柱体,在下方平台上还设置有试验挂架(2);试验挂架(2)为...
- 马红磊付文文王健全肖艳华祝郁刘炳坤李莹辉白延强于晓东谭成文刘志刚
- 文献传递
- 猕猴膝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 1996年
- 本文对5只猕猴膝关节进行了扭转和拉伸实验,得出了载荷变形关系曲线;经过转换得出载荷与损伤关系曲线。这些结果为下肢防护系统方案设计提供了定量数据;在临床上对膝关节损伤的处治也有所帮助。
- 刘炳坤吴桂荣张云然向求鲁韩延方卢海俊朱青安欧阳钧
- 关键词:关节损伤生物力学膝关节
- 一种缓冲器及抗冲击护颈头盔系统
-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特种救生医学防护器材,特别涉及一种防护冲击的头盔系统。其技术方案是:一种缓冲器,其特征是:包括圆柱外筒(9)、自控限速活塞(10)、上封盖(8)、下封盖(11)、下球形头连杆(7)。一种抗冲击护颈头盔系...
- 马红磊白延强肖艳华王健全祝郁刘炳坤付文文姜国华李莹辉吴大蔚王林杰陈晓萍于晓东谭成文
- 文献传递
- 人体上肢高速气流吹袭耐受限度的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研究人上肢有/无防护时耐受高速气流吹袭限值;为防护装置的设计要求提供试验依据。方法进行了飞行员上肢抗拉耐力研究;采用人尸体、活猕猴上肢开展了模拟气动载荷耐受限度的研究;进行了人尸体、猕猴上肢生物力学特性研究和1/5人椅模型跨超声速风洞试验。结果通过系列的试验研究和国内外资料分析,获得了人上肢有/无防护时耐受高速气流吹袭的限值。结论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上肢弹射救生的生理要求及上肢高速气流吹袭防护装置的设计、鉴定和验收提供了实验依据。
- 吴桂荣张云然刘炳坤杨连启高云峰田广庆朱青安郑世华童伯仑
- 关键词:弹射损伤飞行安全安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