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少庠
- 作品数:24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北辰”和“天”的意象重构
- 2013年
- 鉴于"北辰"和"天"的意象关联在德语语境中的缺省和20世纪初德语读者对中国文化前见的缺乏,卫礼贤在翻译《论语》时,用诠释性的替换翻译,寻求这两个汉语语义符号在德语的语境中产生新的意象关联,在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无中国文化前见的德语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习惯理解原文中"北辰"和"天"的意蕴,和而不同,译释并举。通过诠释性翻译,使"北辰"和"天"的意象关联在德语语境中得以重现,从而完成了汉语符号的"所指"与"能指"在德语的语境中产生转移,同时也保留了译文的异质文化的显著特征。卫礼贤对《论语》的迻译,体现了在创造与忠实、归化与异化间达到平衡的努力。
- 华少庠
- 关键词:意象
- 君特·格拉斯笔下的荒诞与真实 《铁皮鼓》导读
- 2023年
- 1959年小说《铁皮鼓》出版,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各种语言的译本相继问世。在1980年被改编为电影后,《铁皮鼓》作为德国战后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而驰名于全世界。《铁皮鼓》讲述了一个奇特的人。故事发生在但泽市,时间跨度从1889年到1954年的六十五年间,以威廉帝国、一战、魏玛共和国、希特勒上台、二战及二战后德国的小市民生活为时代背景,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 华少庠
- 关键词:历史画卷时间跨度
- 论《红楼梦》德译本“好了歌”中“神仙”一词的翻译被引量:4
- 2010年
- 汉语和德语的语言系统独特的表达方式,使《红楼梦》的德语读者的接受渠道与汉语读者对文本信息的接受渠道大相径庭,这也就决定了《红楼梦》翻译的难度。《红楼梦》中的"神仙"作为一种文化负载词汇的话语符号,其"所指"指涉,无法激活无中国文化预设的德语读者的想象空位。《红楼梦》德译者通过用神性的"不死"一词,恰当处理西方神性与东方神性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激活德语读者记忆中的有关图式并获得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有关"神仙"的相应的意境,实现了《红楼梦》原语语篇和德语语篇的连贯。
- 华少庠
- 关键词:神仙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策略
- 复活的历史——试论君特·格拉斯的最新力作《蟹行》被引量:5
- 2005年
- 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于2002年2月推出了新力作《蟹行》。小说以二战时德国巨型海轮"古斯特诺夫号"被击沉为中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把一幅幅历史画面与当今德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以超然度外、客观冷静的笔调,对死亡和悲惨进行了展示式的描写,而把道德和伦理的评判让度给了读者。《蟹行》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历史意蕴,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 华少庠
- 关键词:笔调诺贝尔文学奖历史意蕴作家
- 侨易主体的三重空间与侨易的本质被引量:1
- 2018年
- 无论是侨易行动还是侨易条件,都是在侨易主体的三重空间中产生、完成,其结果也必然在这三重空间中得以表现。因"侨"至"易"的行动,就是侨易主体通过三维空间的位移,而产生了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变迁。侨易行动的本身也是三重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侨易主体三重空间的变迁以及对变迁的阐释,都具有时间的一维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侨易主体此在的自由本质和与之相联系的选择,建构了超越侨易个别性和差异性的形而上的共同性。通过侨易,主体确立了自身此在的本质,证明了自身的存在。
- 华少庠
- 关键词:时间性
- 18世纪德法两国作家—读者二元体系的比较被引量:1
- 2007年
-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德法两国作家—读者二元体系的内在变化,体现了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要求政治自由和社会平等的愿望,但同时也折射出两国市民阶层所处历史环境的差异。作家—读者二元体系客观反映了18世纪德法两国市民阶层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 华少庠
- 关键词:同一性
- 中国与东德对苏政策的比较
- 2006年
- 中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在执政之初,内外环境决定了两党加入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相同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与东德因对苏关系的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东德和中国的不同结局,与中德两国共产党执政者的对苏政策有直接关系。
- 华少庠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对苏政策社会主义道路
- 诠释的视域融合——以沃尔夫对儒家伦理的阐释为例
- 2014年
- 视域融合是当代诠释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异质文化的互动以及对来源于异质文化文本的诠释、理解和迻译,都体现了基于历史主体此在性。正是在这种此在的基础上,视域融合得以完成。德国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对儒家伦理的诠释,体现了其历史此在的特殊性。通过对儒家有关人性、独立于宗教的伦理思想以及伦理原则实践性的解读,沃尔夫在用儒家伦理证明理性伦理的正确性的同时,也对儒家伦理做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阐释,表现了在启蒙运动时代背景下两种视域的融合。
- 华少庠
- 关键词:视域融合前见儒家伦理启蒙运动
- “仁爱”与“人爱”——试论儒家核心概念“仁”的德译
- 儒家经典文本的德译,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古汉语原文文本中的思想,在德语中得到真实、贴切的再现。但鉴于中、德两国在文化、语言方面的巨大差异,要使无中国文化预设的德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文本的真实意蕴,构成了古汉语文本德译的巨...
- 华少庠
-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技术德语翻译
- 文献传递
- 郭译《浮士德》中中国古典诗体的运用
- 2010年
- 郭沫若《浮士德》译本有大量中国古典诗体的诗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对原诗剧的外在韵律的疏离,赋予与原文相异,却符合中国诗学传统的节奏和韵律,使译文在中文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乐感律动,从而赋予了译文新的审美价值。《浮士德》译文在形式和韵律上对外在律的注重与同期郭沫若诗歌创作时对内在律的强调所形成的背反,根源于"五四"时期其艺术创作的自身精神特征。
- 华少庠甘玲
- 关键词:诗体内在韵律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