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肺
  • 2篇心肺复苏
  • 2篇心肌
  • 2篇注射液
  • 2篇梗塞
  • 2篇复苏后
  • 2篇参附
  • 2篇参附注射液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含量
  • 1篇东菱迪芙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压
  • 1篇心肌梗塞
  • 1篇心肌细胞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室
  • 1篇心室晚电位
  • 1篇脏器

机构

  • 3篇浦东新区人民...
  • 2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吴国桢
  • 4篇石正蒙
  • 4篇顾桂国
  • 2篇施丽琴
  • 2篇杨兴易
  • 1篇李瑞东
  • 1篇宋卫东
  • 1篇张明飞
  • 1篇丁艳阳
  • 1篇汪瑞忠
  • 1篇钟斐
  • 1篇朱秀华
  • 1篇何俊杰
  • 1篇赵庆忠

传媒

  • 2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甘肃医药
  • 1篇临床心身疾病...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多脏器损伤的防护作用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多脏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40例经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建立>24 h的心跳骤停患者分别在CPR后即刻、第4、12、24、48、72 h测定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检测复苏后24、72 h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的变化;观察复苏后4、12、24、48h的平均动脉压及GCS评分的变化。以参附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血清TNF浓度采用放免法测定,CRP浓度采用Quick Read CRP分析仪测定。结果:TNF在48~72 h达高峰,参附治疗组TNF明显低于常规复苏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CRP的变化规律与TNF相似。两组患者复苏后各时段肝肾功能的变化参附治疗组ALT、Cr明显低于常规复苏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复苏后各时段的平均动脉压参附治疗组明显高于常规复苏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各时段GCS评分,参附治疗组48 h及72 h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复苏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稳压作用,能明显改善复苏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附注射液能抑制TNF表达,从而阻断TNF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障碍,防护心、肺、脑等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石正蒙顾桂国吴国桢钟斐宋卫东朱秀华
关键词:复苏后TNF参附注射液GCS评分多脏器损伤平均动脉压
心肺复苏循环恢复后肿瘤坏死因子和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2003年
石正蒙顾桂国丁艳阳施丽琴吴国桢张明飞杨兴易
关键词:心肺复苏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
脑卒中后MMP-9变化及东菱迪芙干预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及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血浆MMP-9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90例病例中脑出血为30例,脑梗塞60例;将脑梗塞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东菱迪芙治疗组30例,采用ELISH方法监测各组入院时,治疗5d末的血浆MMP-9含量。结果(1)急性脑梗塞患者MMP-9在发病24h内迅速上升,发病5d末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2)脑出血患者5d内MMP-9含量明显高于脑梗塞组,与脑水肿体积大小呈正相关。(3)东菱迪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病5d末的MMP-9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P-9含量在脑梗塞的早期即开始升高,其水平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不会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血浆MMP-9水平可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严重程度。动态测定MMP-9可以预测在脑梗塞治疗过程中并发出血的风险。
石正蒙顾桂国施丽琴赵庆忠吴国桢汪瑞忠
关键词:脑梗塞脑出血MMP-9东菱迪芙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 bcl-2、bax、NF-κB等蛋白表达的影响,为防治心肌细胞的凋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2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附治疗组,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致大鼠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运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复苏后不同时间点心肌细胞 bcl-2、bax 基因的蛋白表达,采用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在电镜下观察各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复苏后3h CK-MB 开始升高,复苏后24h 明显升高达顶峰,各时相点参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CK-MB 显著降低(P<0.05)。复苏后各时相点参附治疗组 bcl-2表达明显增强(P<0.01),而 bax 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参附治疗组 NF-κB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bcl-2阳性表达率在复苏后24h 达到高峰,参附治疗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各时相点参附治疗组 bax 表达与复苏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心肺复苏后的不同时段心肌细胞均有凋亡发生。参附治疗组各时相点凋亡细胞阳性指数均明显低于复苏模型组(P<0.05);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凋亡现象发生(P>0.01)。超微结构显示参附治疗组心肌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假手术组心肌超微结构正常。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细胞的损伤,参附注射液可降低 NF-κB活性,上调 bcl-2蛋白表达,改善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对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石正蒙顾桂国吴国桢何俊杰杨兴易李瑞东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肌细胞参附注射液
1000例心室晚电位的临床分析
1994年
心室晚电位(VLP)是预测心肌梗塞(MI)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性的一项指标。本文检测1000例VLP。诊断标准为:①滤波后总QRS时限(Total QRS)≥120ms/40Hz;②滤波后QRS终末40μV以下的低振幅信号持续时间(Under 40μV)≥38ms/40Hz;③滤波后QRS终末40ms均方根电压(Last40ms)≤20μV/40Hz。以Last40ms≤20μV/40Hz为主要指标,结合第一项和第二项其中一项异常,可判定VLP阳性。要求噪声小于0.8μV。心血管病组VLP阳性率(14.57%)显著高于非心血管病组(1.49%),P<0.01。MI组VLP阳性率(50%)明显高于高血压病组(6.38%),P<0.01。MI部位对检出阳性率有关,下壁MI的VLP阳性率高。可能某些因素也会影响晚电位的存在,有待进一步探讨。
吴国桢
关键词:心室晚电位心肌梗塞心律失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