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小军

作品数:70 被引量:260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慢性
  • 12篇细胞
  • 11篇肺炎
  • 10篇阻塞性
  • 10篇慢性阻塞性
  • 10篇疾病
  • 10篇肺癌
  • 9篇阻塞性肺疾病
  • 9篇慢性阻塞性肺...
  • 9篇耐药
  • 9篇肺疾病
  • 7篇病毒
  • 6篇支气管
  • 6篇耐药性
  • 5篇血培养
  • 5篇气道
  • 5篇肿瘤
  • 5篇哮喘
  • 4篇蛋白
  • 4篇血流感染

机构

  • 70篇武汉大学
  • 2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武汉市第四医...
  • 1篇通城县人民医...

作者

  • 70篇吴小军
  • 17篇李清泉
  • 12篇杨炯
  • 12篇丁续红
  • 10篇聂汉祥
  • 8篇李春年
  • 7篇刘兰
  • 7篇余昌平
  • 7篇金松
  • 7篇王文
  • 6篇蔡璇
  • 6篇胡苏萍
  • 6篇查干
  • 6篇李瑞云
  • 5篇余红樱
  • 4篇王勋
  • 3篇李长生
  • 3篇胡克
  • 3篇李耀华
  • 3篇曹霞

传媒

  • 22篇武汉大学学报...
  • 8篇临床内科杂志
  • 5篇临床肺科杂志
  • 4篇疑难病杂志
  • 4篇国际呼吸杂志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新乡医学院学...
  • 2篇医学与哲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2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省5县(市)新登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疗队列分析
2005年
目的考核在无项目实施期间湖北省结核病的防治质量. 方法利用队列分析法对5个县(市)同一时期结核病控制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在2001年4月1日~12月31日期间(共9个月)5个县(市)共发现的新登记病人296例中,其治疗率仅为53.4%,失败率为4.7%,因副反应停药的为7.1%,因经济困难停药的为18.9%. 结论该省在无项目实施期间的结核病化疗管理是失败的.
罗军民吴小军
关键词:结核队列分析
多次核酸阴性后确诊COVID-19病例临床特征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鼻咽拭子核酸检测多次阴性后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方法筛选2020年2月5日-2月2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隔离病房住院患者,选取73例多次新型冠状病毒鼻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疑似或者临床诊断为COVID-19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排除COVID-19组、核酸阴性组和核酸阳性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胸部CT影像学。结果与排除COVID-19组比较,核酸阴性组发病到住院时间较长(P=0.002),淋巴细胞计数较低(P=0.047),更容易出现乏力(P<0.05)。与核酸阳性组比较,核酸阴性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较多(P=0.012),更容易出现乏力(P<0.05)。白细胞总数排除COVID-19组较核酸阴性组、核酸阳性组明显升高(P<0.05)。4例患者痰液核酸检测阳性,1例患者同时出现粪便及痰液核酸检测阳性。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呈阳性,排除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呈阴性。临床诊断为COVID-19的58例患者影像学均呈典型COVID-19影像学改变。结论COVID-19诊断一定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病程发展、治疗反应等综合评估。
殷静刘潺吴小军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COVID-19患者110例,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到入院时间、临床症状、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使用激素、是否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等基本资料,同时记录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随机血糖、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敏肌钙蛋白I、手指指脉氧饱和度(SPO2)、D-二聚体、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检验指标。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和检验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糖尿病合并COVID-19患者死亡危险多因素分析。结果:2例患者因24 h内死亡被排除,最终108例患者纳入研究,男65例,女43例,年龄31~98岁,中位年龄65岁,其中存活91例(存活组),死亡17例(死亡组),死亡率17.27%。影响糖尿病合并COVID-19死亡的单因素有:年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LDH、NT-proBNP、脏器损害、合并高血压、指脉氧饱和度<93%、PCT、超敏肌钙蛋白I、D-二聚体(P<0.05)。性别、发病到入院时间、CRP、ALB、ALT、AST、随机血糖及激素治疗在两组间无差别(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细胞计数≤0.8×10^(9)/L及LDH≥550 U/L是糖尿病合并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COVID-19患者死亡率高,高龄、淋巴细胞计数≤0.8×10^(9)/L及LDH≥550 U/L可能是糖尿病合并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刘海玲吴小军聂汉祥罗豫川
关键词:糖尿病年龄淋巴细胞乳酸脱氢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长期口服低剂量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预防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VIP、CNKI、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查找相关随机试验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员独立选择试验和评价质量后,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e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试验组急性加重频率低于对照组(RR=0.6,95%CI:0.37~0.96)]。按照用药时间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6个月的COPD患者实验组的急性加重频率低于对照组(RR=0.61,95%CI:0.4~0.94);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3、12个月的COPD患者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不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长期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否能够改善SGRQ评分有待更多研究;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为主,且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口服低剂量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降低稳定期COPD患者急性加重频率,但并不能改善患者肺功能。
王文金松王勋查干李春年吴小军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ETA分析
慢性咳嗽和/或胸闷并气道高反应性的诊断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具有气道高反应性的慢性咳嗽和/或胸闷的病人诊断思路。方法:应用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筛查了378名慢性咳嗽和/或胸闷病人,112名激发试验阳性者作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清IgE、过敏原皮试。排除其它疾病后,这些病人被拟诊为支气管哮喘,根据GINA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并追踪24个月。结果:83名患者诊断为哮喘,25名诊断为非哮喘,4名未明确诊断。非哮喘病人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6例、胃食管反流5例、肺气肿4例、支气管内膜结核3例、慢性肺栓塞和支气管炎各2例,肿瘤、过敏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气道高反应综合征各1例;哮喘和非哮喘病人的临床特征如性别、吸烟史、哮喘家族史、症状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生率等均无差异;两组间过敏原皮试的阳性率和血清中IgE的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有近1/3的具有咳嗽、胸闷等不典型症状的病人激发试验阳性,其中大部分病人诊断为哮喘;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排他性诊断和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并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追踪观察才能作出可靠的诊断。
吴小军聂汉祥丁续红余红樱黄毅李清泉
关键词:咳嗽胸闷气道高反应性哮喘
血培养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杆菌与肺炎克雷伯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分析血培养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2012年10月—2015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送检血培养阳性的标本中分离大肠埃希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均采用BACTEC-FX B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阳性标本用BD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仪Phoenix-100进行鉴定,应用WHONET5.5软件进行抗生素耐药性分析。结果临床血培养标本共检出肠杆菌科921株,包括大肠埃希杆菌487株(52.88%)及肺炎克雷伯杆菌184株(19.98%),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杆菌314株(64.48%)和肺炎克雷伯杆菌184株(32.61%)。产ESBLs大肠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红霉素类等抗菌药表现出高的耐药性(62.1%~100%),阿米卡星(5.2%)及派拉西林/他唑巴坦(10.3%)表现出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美洛培南(0.9%)、亚胺培南(0)碳青酶希类等抗菌药效果最好。血培养中产ESBLs菌株对各种抗菌药(除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ESBLs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培养中产ESBLs大肠埃希杆菌与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并具多重耐药特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仍是最敏感抗产ESBLs菌的药物,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亦保持了良好的抗菌活性。应加强产ESBLs菌株的监测及耐药性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对控制产ESBLs菌株的播散以及耐药基因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查干李瑞婷王文李瑞云金松王勋李春年吴小军
关键词:血培养大肠埃希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性
热-磁-振疗法和噻托溴铵联合应用在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热-磁-振疗法和噻托溴铵联合应用在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取平行、对照、随机研究。将37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噻托溴铵组(T组)和噻托溴铵加热-磁-振疗法组(T+HMV组),研究周期为4周。在治疗前1天、治疗第2周末和第4周末分别进行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并通过Borg评分、6rain步行试验(6MW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后比较,T组吸气容量(IC)明显增高(P〈0.05),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FEV1.0)、FEV1.0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0/FVC)无明显增高;而T+HMV组FEV1.0、FEV1.0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0/FVC和IC均增高(P〈0.05);2组间比较,T+HMV组FEV1.0、FEV1.0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0/FVC均高于T组(P〈0.05);T组、T+HMV组PaO2均明显增高(P〈0.05),而PaCO2均无明显变化(P〉0.05);2组间PaO,和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T+HMV组6MWD均明显提高,而Borg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2组间6MWD和Bo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SGRQ下降均超过4分,T+HMV组SGRQ明显低于T组(P〈0.05)。结论噻托溴铵在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热-磁-振疗法和噻托溴铵联合应用优于单一应用噻托溴铵。
吴小军胡家才余红樱李清泉
关键词:噻托溴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治疗
小檗碱通过阻断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鼠的气道炎症反应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烟雾提取物诱导的COPD小鼠气道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将20只SPF环境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四组:PBS对照组、COPD模型组、低剂量小檗碱组、高剂量小檗碱组。每组小鼠各...
王文吴小军
关键词:小檗碱TGF-Β1SMA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噻托溴铵和无创机械通气联合应用在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和无创机械通气联合应用在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取平行、对照、随机研究。将40例病人随机分为噻托溴铵组(T)和噻托溴铵加无创机械通气组(T+B),研究周期为8周。在治疗前1d,第4周末,第8周末分别血气分析、肺功能,并通过Borg评分、6min步行试验(6MW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后比较,T组IC明显增高(P<0.05),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无明显增高;而T+B组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和IC均增高(P<0.05);两组间比较,T+B组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均高于T组(P<0.05);T组、T+B组PaO2均明显增高(P<0.05),而PaCO2均无明显变化;两组间PaO2和PaCO2无显著性差异;T组、T+B组6MWD均明显提高,而Borg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6MWD和Borg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SGRQ下降均超过4分,T+B组SGRQ明显低于T组(P<0.05)。结论:两组病人中,氧分压得到了明显地改善,运动的耐受力、呼吸困难指数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表明噻托溴铵在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单一噻托溴铵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FEV1得到了明显的改善,SGRQ评分明显下降,表明后者优于前者。
吴小军聂汉祥余红樱李清泉
关键词:噻托溴铵无创机械通气
流感病毒继发肺炎球菌感染的机制研究进展
2024年
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流感病毒感染与肺炎球菌感染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先前的几次流感大流行中已经证实流感病毒感染会导致继发性肺炎球菌感染的易感性和细菌感染的严重性增加。流感继发肺炎球菌感染的发病和致病是一个多因素过程,涉及各种致病性毒力因子和宿主反应,上皮表面的巨大变化和异常的免疫反应是流感后细菌感染和感染严重程度的关键驱动因素。然而,进一步了解流感病毒和继发性肺炎球菌感染的分子机制,对于制定更好的治疗和预防严重流感的策略至关重要。
李良玉吴小军
关键词:流感病毒肺炎球菌呼吸道感染继发感染分子机制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