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文正

作品数:33 被引量:118H指数:9
供职机构:香港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艺术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艺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8篇织物
  • 24篇数码
  • 19篇提花
  • 19篇提花织物
  • 19篇花织物
  • 9篇显色
  • 8篇数码提花织物
  • 7篇数码技术
  • 7篇图像
  • 6篇设计方法
  • 5篇织物设计
  • 5篇数码图像
  • 4篇织品
  • 4篇组织库
  • 4篇交织织物
  • 4篇纺织
  • 4篇纺织品
  • 3篇组合结构
  • 3篇机织
  • 2篇织锦

机构

  • 24篇香港理工大学
  • 18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作者

  • 33篇吴文正
  • 28篇周赳
  • 6篇龚素瓅
  • 1篇郭荣辉
  • 1篇王雪琴
  • 1篇潘春宇
  • 1篇姜绶祥
  • 1篇高卫东
  • 1篇袁进华
  • 1篇金建利
  • 1篇沈干

传媒

  • 12篇纺织学报
  • 3篇丝绸
  • 1篇东华大学学报...
  • 1篇上海纺织科技
  • 1篇艺术研究快报
  • 1篇“泰坦杯”2...
  • 1篇2007’金...
  • 1篇第九届全国化...
  • 1篇“泰坦杯”2...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9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偶发性色彩动态特征及其生成过程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09年
根据偶发性色彩的定义,提出动态特征是偶发性色彩区别于其他色彩类型尤其是传统静态色彩的主要标志,归纳了偶发性色彩动态特征可具体表现为超越性、非凝结性、非标准性和应变性。着重分析了偶发性色彩的动态特征生成过程,指出光照条件变化、材料结构变化和观察方式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是偶发性色彩动态特征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了偶发性色彩的理论研究,为现代纺织品设计拓展了思路,丰富了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纺织品设计的技术含量。
潘春宇高卫东吴文正
关键词:动态特征纺织品设计材料结构
有彩数码提花织物的创新设计原理和方法被引量:21
2006年
根据数码设计原理,数码提花织物的创新设计研究可分为无彩和有彩,通过对有彩数码提花织物的创新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分层组合的色彩设计和结构设计原理以及数码组织库建立和组合的方法。以无彩数码提花织物设计为前提,采用织物色彩与织物结构分离的数码设计理念,用分层组合的设计方法对单层结构进行有效组合,设计所得的复合结构能使织物色彩的表现能力达到百万级的水平,实现了彩色提花织物的产品创新。该设计原理和方法能满足彩色提花织物人工智能设计的技术要求。
周赳吴文正
关键词:数码提花织物组合结构组织库
双面花纹提花织物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被引量:6
2008年
数码设计技术的应用,为传统双面花纹效果提花织物的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其创新的实质在于改变传统的提花织物的结构设计理念.通过分析数码设计技术的应用特点,对双面花纹提花织物的结构设计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种便捷的设计方法.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先设计织物的正反面结构图,再利用分层组合的方法将正反面的织物结构图进行组合,通过规则的接结组织使双面效果的织物结构合为一个整体,并满足表组织对里组织具有遮盖效应.由于该结构设计方法满足全息组织和组织库的应用,对用于织物正反面效果设计的图案题材没有限制,设计产品在结构上具有平衡交织的特点,可以用于大批量生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周赳吴文正
关键词:数码提花织物
花纹闪色数码提花织物设计原理和方法被引量:3
2007年
在研究数码提花织物分层组合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组合全显色织物结构的设计应用,创新设计出一种具有花纹效果的闪色提花织物。通过对传统闪色织物的原理分析,采用分层组合的设计方法和全显色织物结构,利用数码图像的反转设计来实现具有花纹效果的闪色提花织物的设计,并举例说明其设计原理和方法。与传统闪色织物的对比色纱线的异向排列不同,花纹闪色提花织物采用2组或4组呈对比色效应的纱线同向排列,由于全显色织物结构使呈对比色效应的纱线同时具备影光变化和相互不覆盖的特点,只要赋予纱线合适的光泽,织物就具备同时表现花纹效果和闪色效果的能力。
周赳吴文正
关键词:数码提花织物
中国古代织锦的技术特征和艺术特征被引量:17
2008年
以中国古代织锦的发展变革为线索,结合中国古代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的产生、发展及其品种的主要特点,通过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织锦的主要技术特征和艺术特征进行梳理,并对表现在古代织锦上的深层次的技术美特征——材质和加工技术,和表面的艺术美特征——纹样和色彩进行分析。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认清中国古代织锦在变迁过程中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为现代织锦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借鉴。
周赳吴文正
关键词:丝绸织锦艺术特征
数码多色经提花织物的创新设计原理和方法被引量:2
2006年
多色经提花织物是欧洲传统提花织锦中结构最为复杂的品种之一,数码设计与生产技术的应用为多色经提花织物的创新设计创造了条件。文章通过分析多色经提花织物的产品特点,结合数码技术应用的技术特征,提出了合理的多色经提花织物的创新设计原理和方法,并采用规范经纬色彩设计和建立组织库的方法来提高该类产品的开发效率。
周赳吴文正
关键词:织物提花织物数码技术提花织锦
仿真数码提花织物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被引量:12
2007年
针对提花织物对数码图像的色彩与图案的仿真设计技术展开分析,提出一种创新的仿真数码提花织物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采用全显色组合结构设计方法设计织物结构,通过2次CMYK分色补偿提花织物灰度表现的不足,并提出可调节的纱线色彩选择方法,使设计的提花织物能对数码图像的色彩与图案进行仿真。该方法可满足数码图案设计仿真织物的需要,所设计的织物具有良好的交织平衡技术特征,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技术要求。
周赳吴文正
关键词:数码提花织物
基于数码技术的提花织物产品创新研究
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的提出为数码提花织物创新设计奠定了基础,文章通过比较传统提花织物与数码提花织物在产品特征上的差异,结合数码提花织物设计的优势,以织物结构的设计创新为前提,建立起一个切实可行的数码提花织物产品创新的技术路线...
周赳吴文正
关键词:数码技术提花织物产品设计
文献传递
无彩数码提花织物结构设计的实践与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以获得良好的黑白影光效果和满足织物大批量生产为前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像题材和结构设计方法,对无彩数码提花织物的结构设计与织物效果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由于纱线间相互遮盖的原因,组织效果并不能简单地代表织物的实际效果;为了能表现较好的无彩数码提花织物黑白影光效果,针对不同的设计目的需要不断调整结构设计方法。
周赳吴文正
关键词:数码提花织物
基于数码技术的机织物组织设计原理和方法被引量:15
2007年
通过对机织物的结构特征及组织设计的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数码设计技术的应用,提出一种机织物组织设计的新原理和方法。以全息组织替代传统单一组织的设计模式,设计的全息组织可以建立相应的组织库,组织库中的组织可以替代应用来改变织物效果,但不会改变机织物交织平衡的结构特征。以机织物的经纬交织平衡分析为基础,设计的织物结构能满足机织物大批量生产的技术要求,可以方便地应用于数码机织物的产品创新,特别是分层组合设计模式下数码提花织物的创新设计。
周赳吴文正
关键词:数码机织物组织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