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立群

作品数:61 被引量:775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矿业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9篇盆地
  • 21篇铀矿
  • 18篇砂岩
  • 18篇鄂尔多斯盆地
  • 15篇砂岩型
  • 15篇砂岩型铀矿
  • 15篇矿床
  • 13篇成矿
  • 11篇北部
  • 11篇
  • 10篇铀成矿
  • 10篇铀矿床
  • 10篇直罗组
  • 10篇储层
  • 6篇鄂尔多斯盆地...
  • 6篇凹陷
  • 5篇地质
  • 5篇古近系
  • 4篇延安组
  • 4篇松辽盆地

机构

  • 58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核工业208...
  • 4篇天津地质矿产...
  • 4篇教育部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辽河石油勘探...
  • 2篇黄冈师范学院
  • 2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阿尔伯塔大学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 1篇北京体育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核工业二一六...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61篇吴立群
  • 56篇焦养泉
  • 36篇荣辉
  • 8篇鲁超
  • 6篇吕琳
  • 6篇王敏芳
  • 6篇王瑞
  • 6篇杨琴
  • 6篇张帆
  • 5篇李荣
  • 5篇苗爱生
  • 5篇徐志诚
  • 4篇汪小妹
  • 4篇彭云彪
  • 4篇王小明
  • 4篇朱强
  • 3篇张承泽
  • 3篇顾元
  • 3篇宋霁
  • 3篇王世虎

传媒

  • 8篇地质科技情报
  • 7篇地球科学
  • 6篇现代地质
  • 5篇沉积学报
  • 5篇煤炭学报
  • 5篇地球科学(中...
  • 4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铀矿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西北地质
  • 1篇新疆地质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地学前缘
  • 1篇海洋石油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罕台庙地区铀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被引量:22
2016年
铀储层非均质性在铀成矿作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人们对鄂尔多斯盆地罕台庙地区铀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未见深入.该地区铀储层通过平面编图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铀储层的砂体厚度、含砂率、砂岩粒度、泥质隔挡层数量、累积厚度、原始有机碳含量等参数能定量表征铀储层砂体的非均质性,沿辫状分流河道砂体中心轴线地区,铀储层非均质性较弱;而位于砂体中心轴线两侧边缘和下游地区,铀储层非均质性增强.系统的定量非均质性参数与铀矿化信息的比较结果表明,可以将铀储层非均质性分为Ⅰ类(弱)、Ⅱ类(中等)和Ⅲ类(强),其中Ⅱ类铀储层的铀矿化最为活跃,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由多参数综合评判的铀储层非均质性分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往定性的研究表明,铀储层非均质性既制约铀成矿过程也影响地浸采铀过程,如今定量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将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铀成矿靶区和优化地浸采铀工程部署,提高勘查和采铀效率.
谢惠丽吴立群焦养泉荣辉汪洪强
关键词:砂岩型铀矿直罗组鄂尔多斯盆地矿床地质
砂体非均质性是铀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铀成矿规律探讨被引量:98
2005年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铀成矿与直罗组底部砂体的非均质性关系密切。砂体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平面和垂向上 ,其中 ,砂体平面非均质性可以通过砂分散体系来表征 ,而垂向非均质性则可以通过隔挡层和沉积物粒度来表征。在平面上 ,铀成矿主要分布于辫状河沉积体系向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过渡的辫状分流河道一侧 ,最佳成矿区则位于辫状分流河道砂体的频繁分岔处和从无隔挡层到隔挡层突发区的河道砂体边缘 ,且随着隔挡层数量和厚度的增加 ,铀成矿几率和品位逐渐降低 ;在垂向上 ,隔挡层的存在可以导致多个垂向序列单元、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卷头的发育。统计发现 ,中砂岩和细砂岩是铀成矿的最佳载体 ,所以在每个垂向序列单元中 ,铀矿通常位于辫状分流河道砂体的中下部。铀的成矿机理一方面可能是砂体非均质性通过对成矿流体运移状态的影响进而实现对铀成矿的控制 ,另一方面可能与沉积环境相变导致还原性物质的增加有关。通过砂体非均质性研究而总结的铀成矿规律是进行铀成矿空间定位和预测的基础。
焦养泉陈安平杨琴彭云彪吴立群苗爱生王敏芳徐志诚
关键词:砂岩型铀矿直罗组鄂尔多斯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烃源岩产状、热演化历史与烃的初次运移过程被引量:15
2007年
芦草沟组油页岩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地表广泛出露.对该油页岩进行了取样并对其进行了显微结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主要包括薄片岩石学、U-V荧光岩石学、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沥青反射率、流体包裹体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认为岩石基质中的有机质呈分散状态,而岩石纹层界面(后来演化为缝合线)和微裂隙中的有机质呈现定向性的流动状态.结合对有机质成熟度的追踪研究发现,测得的镜质体反射率(Ro)在分散的干酪根中最低(0.64%),而在缝合线中较高,其中定向排列的镜质体为0.72%,运移沥青为2.38%;拉曼光谱分析证实,含烃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由岩石纹层界面的178.5℃增长到垂直微裂隙中的222℃.这些现象综合反映了从源岩热成熟的晚期到初次运移早期伴随着流体散失的热演化过程.显然,烃源岩中有机质产状是烃类初次运移的痕迹,岩石纹层界面和微裂隙是含烃流体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从早期的烃汇聚到缝合线的阶段,到沿纹层界面水平运移阶段,再到后期的沿微裂隙垂向运移阶段,有机质的成熟度逐渐提高.
焦养泉吴立群何谋春R.Mason王敏芳徐志诚
关键词:烃源岩初次运移输导通道准噶尔盆地
松辽盆地钱家店地区姚家组铀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被引量:15
2015年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将松辽盆地钱家店地区姚家组铀储层划分为姜黄色-紫红色氧化砂岩、含矿灰色砂岩、原生灰色砂岩3种类型,并讨论了含矿岩系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划分了成岩演化序列。研究表明:该区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轻矿物的成熟度指数(Q/(F+R))平均值仅为0.56,SiO2/Al2O3为6.69;含矿岩系成岩作用较强,主要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及黏土矿物的转化等;通过对矿物之间穿插关系的分析,确立了成岩演化序列为苺球状、细粒状黄铁矿—早期方解石胶结(泥晶方解石)—石英次生加大—碎屑颗粒溶解次生矿物形成(黏土矿物交代碎屑颗粒)—孔隙充填方解石(亮晶方解石、含铁白云石形成)—方解石交代碎屑颗粒—黑云母水解、自形、他形黄铁矿。本研究探讨了砂岩赋铀性与岩石结构组分的关系,为揭示成岩作用对铀运移沉淀富集的影响提供参考。
朱强焦养泉吴立群荣辉谢惠丽马小东
关键词:岩石学特征松辽盆地
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南北向走滑断裂的河道化作用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北大港地区重力异常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分析,证实在北大港潜山上发育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红7-1断裂,其夹持于大张坨断裂与港西断裂之间,呈弧形沿南北方向展布。该断裂在古近系早中期均有活动,对多个层位砂体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该走滑断裂弧形带南侧,砂体厚度突变增大,呈"点源式"分布,从而形成明显的、且具有继承性的"沟-扇"对应关系。结合重矿物分析及北大港潜山上下切河道追踪发现,在走滑断裂顶部发育一系列下切河道;这些河道下切深度可达230~280ms,它们可以沟通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在过补偿阶段将板桥次凹的沉积物沿下切河道搬运到北大港潜山南侧的歧北次凹。可见,北大港潜山上近南北向的走滑断裂可以形成下切河道并起到搬运沉积物的作用(即断裂的河道化作用),进而在过补偿阶段控制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的物源分配形式,所以,板桥次凹和歧北次凹在一定程度上均隶属于沧县隆起物源体系。
杨池银周建生焦养泉吴立群鲁超吕琳荣辉顾元白小鸟
关键词:歧口凹陷走滑断裂古近系
铀储层——砂岩型铀矿地质学的新概念被引量:35
2007年
中国大规模的砂岩型铀矿勘查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期间适逢层序地层、沉积体系、砂体内部构成单位和等级界面等技术的成熟与完善时期,这为沉积学家研究砂岩型铀矿床带来了新的切入点。在吐哈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勘查实践发现,结构和规模适中的大型骨架砂体是砂岩型铀矿的储层(简称铀储层),它不仅能提供铀成矿流体的运移空间(输导通道),同时也为铀矿的储存提供了空间。铀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铀储层的识别、铀储层的空间定位与形态描述、铀储层的内部特征结构与品质评价、铀储层的成因分析以及沉积作用控制下的铀成矿机理等。沉积盆地分析和砂岩型铀矿地质学是铀储层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点,其中层序地层分析、沉积体系分析、砂体内部构成分析是铀储层分析的关键技术。由于铀储层是砂岩型铀矿勘查和开发的目标层,所以针对铀储层的研究将能更好地服务于砂岩型铀矿的勘查预测与地浸开发。
焦养泉吴立群杨琴
关键词:沉积学砂岩型铀矿
川东北开县满月甘泉剖面长兴组生物丘构成及成丘模式被引量:10
2009年
川东北开县满月甘泉剖面长兴组早期发育两期生物丘,分别位于两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中上部。通过露头解剖、镜下鉴定和X衍射等手段,对该剖面生物丘构成进行精细研究发现:第一期生物丘在角砾灰岩的基础上发育,造丘生物以蓝绿藻为主;岩性为泥晶灰岩和含云灰岩;由丘基和丘核构成。第二期生物丘在生物碎屑滩的基础上发育,造丘生物早期主要为蓝绿藻和粗枝藻,后期以各类海绵和珊瑚为主;岩性为泥—微晶灰岩,局部白云岩化;发育丘基、丘核和丘顶,最终向礁骨架演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期生物丘成丘模式:前者属于低能生物丘,形成于台缘前斜坡相带内,经历了两个演化阶段;而后者属于高能生物丘,形成于台地边缘生物礁滩相带内,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
荣辉焦养泉吴立群李荣王瑞王世虎杨赏
关键词:长兴组川东北
大营地区古层间氧化带识别与空间定位预测被引量:16
2018年
潜在铀储层内部的层间氧化作用与铀成矿作用同时进行而且密不可分,(古)层间氧化带被认为是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找矿标志。运用岩芯和钻孔资料以及各分带的岩石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信息识别古层间氧化带,结合铀储层中具有古氧化性质和还原性质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定量地给予古层间氧化带以空间定位,并据此可以划分出古完全氧化带、过渡带和还原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铀储层规模、隔挡层、暗色泥岩及煤层等因素对于古层间氧化带分布的影响。
鲁超焦养泉焦养泉彭云彪苗爱生吴立群谢惠丽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中国北方古亚洲构造域中沉积型铀矿形成发育的沉积-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被引量:147
2015年
近20年的勘查实践表明,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亚洲洋造山带及其两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铀矿床形成发育的铀成矿构造域。研究认为,古亚洲洋造山带是重要的富铀地质体,盆-山耦合机制制约下的地表水系搬运沉积作用是形成铀源供给系统的必要前提,泥岩型铀矿表现为单一铀源供给系统,而砂岩型铀矿则表现为双重铀源供给系统并且铀储层砂体本身的"再生铀源"不容忽视。在逆冲-造山间歇期或裂后热沉降时期,相对松弛和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利于沉积-成矿环境的形成,泥岩型铀矿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而砂岩型铀矿不仅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也需要成矿期具有适当掀斜作用的构造背景,有些矿床对成矿期后的构造环境还非常敏感。调查发现,当成矿期的含矿流场与沉积期的古水流体系基本一致时,铀储层砂体中层间氧化效率最高而且铀搬运通量最大,更加有利于成就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在区域古构造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下,同沉积期的古气候背景是制约铀储层砂体和成矿期层间氧化带发育方向和规模的极为重要的地质因素。同沉积期古气候不仅制约了铀储层砂体发育的结构和规模,同时更重要地制约了铀储层内部和外部还原介质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铀储层砂体的形态和结构制约了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方向和轨迹,而铀储层内部和外部的还原介质则控制着古层间氧化带推进的里程及前锋线位置,铀矿化作用则与氧化还原地球化学障有关。基于此,毗邻古亚洲洋造山带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都是沉积型铀矿勘查的主要远景区,而针对目标沉积盆地,则需要在深入剖析盆地构造格架以及区域含矿流场补-径-排关系基础上,再依据含铀岩系自身的特征(古气候背景、还原介质类型与分布空间)圈定和评价找矿靶区�
焦养泉吴立群彭云彪荣辉季东民苗爱生里宏亮
伊犁盆地苏阿苏河露头区早—中侏罗世含铀岩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以伊犁盆地南缘东段苏阿苏河露头区水西沟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实测剖面、快速放射性测量、系统取样、钻井资料统计和室内分析等,对层间氧化带岩石学特征、展布方向和规模及铀源岩条件分析认为,露头区层间氧化分带现象明显,由氧化带、过渡带和还原带组成。氧化带一般为红色与黄色砂砾岩,多数长石发生蚀变,云母水解伴有褐铁矿化;过渡带为灰色夹红色和黄色砂砾岩,长石发生部分蚀变;还原带为灰色砂砾岩,长石云母等矿物一般不发生蚀变。野外测量指示,放射性强度由高到低为过渡带、还原带和氧化带。伊犁盆地南缘东段具良好的铀源岩和铀储层,结合区域盆山耦合关系、氧化砂体展布及区域地下水补给系统分析认为,铀成矿有利区域主要分布在露头区向盆地方向,氧化砂体尖灭部位。
马小东焦养泉荣辉彭晓梦吴立群朱强王瑞辉孙立明
关键词: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