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作品数:30 被引量:276 H指数:11 供职机构: 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更多>>
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对籼稻品种库容的影响 被引量:17 2009年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88份(2001年)和122份(2002年)常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它们的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共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库容量最大的品种比最小的品种高426%(2001年)、817%(2002年),F类品种比A、B、C、D、E类品种分别高184.71%、88.93%、57.45%、34.32%、14.05%(2001年)和305.05%、153.54%、90.28%、51.24%、21.29%(2002年);2)随着库容量水平的提高,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3)大库容类型籼稻品种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显著大于小库容类型品种;4)大库容籼稻品种平均穗长、着粒密度、每穗一次枝梗数、每穗二次枝梗数较大;5)提高每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均可促进单位面积库容量的提高,两者对库容量作用的大小相仿,但均显著大于千粒重对库容量的影响。着粒密度、穗长对每穗粒数的影响显著大于每穗二次枝粳数,以及一、二次枝粳数比值对每穗粒数的影响。 董桂春 李进前 董燕萍 周娟 田昊 于小凤 张传胜 张岳芳 王余龙关键词:籼稻品种 库容量 产量构成因素 穗部性状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灌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揭示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籽粒灌浆动态的影响。【方法】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系统,以武香粳14为供试材料,CO2浓度设正常CO2(Ambient)和高CO2(FACE,Ambient+200μmol·mol-1)2个水平,施N量设低氮、中氮和高氮(150、250、350kg·ha-1)3个水平,测定各处理稻穗不同部位籽粒的灌浆进程,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结果】(1)FACE处理明显提高了低氮水平实测最终米粒重,稻穗上、中、下部米粒增重分别为11.1%、10.9%和9.4%,全穗平均增重10.6%,而对中、高氮水平下粒重的影响较小;(2)FACE处理普遍提高了稻穗各部位籽粒灌浆的相对起始势;(3)FACE处理明显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低、中、高3种施氮条件下,全穗平均增幅分别为32.9%、36.9%和40.4%,稻穗上部籽粒增幅高于中、下部籽粒;同时明显提高了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低、中、高3种施氮条件下增幅分别为20.3%、25.8%和31.0%;(4)FACE处理总体上延迟了灌浆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最大灌浆速率时间的粒重增加,实灌时间缩短;从水稻籽粒灌浆阶段划分特征来看,FACE明显延长了灌浆前期持续时间,缩短了灌浆中期及后期持续时间。【结论】FACE处理提高了灌浆相对起始势、最大及平均灌浆速率,灌浆前期时间延长而灌浆中、后期时间缩短,总灌浆时间明显缩短,各粒位米粒重在低氮条件下明显增加而中、高氮条件下无明显变化。 胡健 杨连新 周娟 王余龙 朱建国关键词:水稻 籽粒灌浆 FACE对武香粳14各生育期功能叶片及根系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06年 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增加(Free-air CO2 Enrichment,FACE)的处理普遍降低了作物含氮率,研究作物体内各种氮形态尤其是可溶蛋白的含量特征,对于解析FACE条件下氮代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增加200μmol.mol-1的处理对粳稻品种武香粳14各生育期功能叶片及根系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显著增加了高、中氮水平下抽穗期顶叶的可溶蛋白含量,增幅分别为4%和7%,相反,不同氮水平下成熟期顶叶可溶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拔节期及孕穗期顶叶可溶蛋白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高、中氮水平下抽穗期倒二叶可溶蛋白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6%和14%,但明显降低了不同氮水平下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倒二叶可溶蛋白的含量;(3)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根系可溶蛋白的含量,增幅分别达18%、19%和12%,而成熟期根系可溶蛋白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CO2和N处理对水稻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倒二叶以及抽穗期剑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互作效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此基础上,对FACE条件下功能叶片及根可溶蛋白含量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胡健 王余龙 杨连新 周娟 朱建国关键词:FACE 水稻 不同库容量常规籼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1 2009年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质量(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了各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库容量最大的品种是最小品种的4.26倍(2001)和8.18倍(2002)。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库容量,2001年分别为426.37、642.53、770.96、903.73、1064.32、1213.90 g/m2,2002年分别为359.36、574.11、764.98、962.43、1200.11、1455.59 g/m2;2)大库容类型品种生物产量、抽穗前干物质生产量、结实期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大于小库容类型品种;3)大库容类型品种成熟期分配到根系、茎鞘叶中的干物质比例较小,分配到穗中的干物质比例较大,经济系数较高;4)大库容类型品种抽穗期单位干物质库容量较大,结实期单位干物质库容量较小;5)从品种演变角度来看,生物产量对库容量的影响大于经济系数,抽穗期干物质生产量、抽穗期干物质形成库容的效率对库容量的作用大于结实期同类指标。 董桂春 李进前 于小凤 周娟 田昊 张燕 张传胜 张岳芳 王余龙关键词:常规籼稻 库容量 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35 2011年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分析提高其氮素吸收利用的途径。【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88—122个常规籼稻品种(2001—2002)、94个常规粳稻品种(2008—2009)为材料,测定生育期、各器官干物重和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播种到抽穗日数(为方便描述本文统称为生育期)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六类,研究各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生育期长的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大(籼稻)或较大(粳稻),但结实期吸氮量并无优势;生育期长的品种植株含氮率较低(粳稻)或品种间差异较小(籼稻),单位面积穗数较少(籼稻)或品种间差异较小(粳稻),但其生长日数多、干物质生产量大、单穗吸氮量较大、单穗吸氮强度大(籼稻)或较大(粳稻),干物质生产量、单穗吸氮量、单穗吸氮强度对吸氮量的作用分别大于植株含氮率、单位面积穗数、生长日数对吸氮量的作用;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低(籼稻)或中等偏大(粳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较大(粳稻);生育期长的品种抽穗期、成熟期茎鞘叶中氮素分配比例大,穗中氮素分配比例小或较小(成熟期粳稻)。【结论】生育期长的品种吸氮能力强(籼稻)或较强(粳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低(籼稻)或中等偏大(粳稻)。生育期长的品种植株含氮率、穗数或小或无优势,但生长日数、干物质生产量、单穗吸氮量、单穗吸氮强度大。促进干物质生产,提高单穗吸氮强度和单穗吸氮能力有利于提高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吸收量。无论是籼稻品种还是粳稻品种,促进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穗部运转,减少茎鞘叶中氮素分配比例,均有利于生育期长的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对粳稻品种而言,成熟期较低的植株含氮率也是生育期� 董桂春 王熠 于小凤 周娟 彭斌 李进前 田昊 张燕 袁秋梅 王余龙关键词:籼型水稻 粳型水稻 生育期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不同产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9 2004年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于2001和2002年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88、122个具代表性的籼稻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产量进行聚类,研究不同产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抽穗期植株含氮率高,抽穗前、后的氮素吸收量大,抽穗后吸收的氮素比例大,成熟期运转到穗部的氮素比例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高是高产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征。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9个氮素吸收和利用的性状中,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为抽穗前吸氮量、抽穗后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着抽穗前吸氮量、抽穗后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增加,供试籼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提高。 张传胜 龙银成 周娟 董桂春 王余龙关键词:籼稻 氮素吸收量 氮素利用效率 非生物胁迫影响水稻颖花育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从颖花发育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角度,综述了水稻穗分化期至抽穗开花期非生物胁迫导致颖花不育的机理,旨在揭示非生物胁迫导致水稻颖花败育的关键过程及其内在联系.颖花是否可育主要与绒毡层细胞行为、花药开裂与散粉、花粉萌发、受精4个关键过程有关,胁迫通过影响这些关键过程,导致颖花不育.花药发育早期异常变化影响生殖细胞发育与授粉作用.可以通过喷施外源物质或增施硅肥等方法减缓非生物胁迫对颖花育性的伤害.今后需要加强交叉胁迫对颖花育性的影响、不同胁迫对花器官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水稻品种对胁迫的响应差异,以及胁迫影响花器官发育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周晓冬 周娟 张雪松 江晓东 杨连新 王余龙关键词:水稻 非生物胁迫 花粉 不同库容量类型常规籼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 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为大库容量类型品种的氮素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类,研究各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基本特点。【结果】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426%、817%)。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库容量,2001年分别为426.37、642.53、770.96、903.73、1064.32、1213.90g·m-2,2002年分别为359.36、574.11、764.98、962.43、1200.11、1455.59g·m-2;大库容量品种抽穗期全株含氮率较高、结实期全株含氮率下降幅度较大;大库容量类型品种吸氮能力强,抽穗后更明显,吸氮能力显著受到生育期与吸氮强度的影响,但吸氮强度的作用要大于生育期的作用;大库容量类型品种氮素在根中比例小、成熟期氮素在茎鞘叶中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增加吸氮量,促进茎鞘叶中的氮素运转有利于库容量的提高。【结论】大库容量类型品种吸氮能力特别是抽穗后的吸氮能力强,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 董桂春 于小凤 董燕萍 李进前 田昊 周娟 王云霞 杨连新 黄建晔 王余龙关键词:水稻 库容量 氮素吸收 氮素分配 小麦秸秆还田后不同水稻品种对简化穗肥施用的响应及其成因 2024年 【目的】探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产量、颖花分化和退化、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碱解氮对简化穗肥施用响应的差异及其原因。【方法】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和中籼扬稻6号两个品种为试材,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全量还田和不还田)和简化穗肥处理(0﹕0,不施穗肥;2﹕0,全施促花肥;1﹕1,促花肥和保花肥各施一半;0﹕2,全施保花肥)互作条件下产量、颖花分化和退化等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从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变化、土壤碱解氮含量等角度分析水稻颖花分化和退化的机制。【结果】(1)秸秆还田后,南粳9108和扬稻6号的产量分别平均增加4.2%和3.2%。穗肥处理中,两品种分别以2﹕0和1﹕1处理的产量最高;而秸秆不还田处理下,两品种产量均以1﹕1处理最高。在施氮量180—360 kg N·hm-2范围内穗肥处理的产量趋势一致;(2)秸秆还田后0—30 d为快速腐解期,秸秆中的碳和氮迅速释放,30d时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平均增加179.2%,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平均增加88.8%;40—60d秸秆腐解和碳氮释放速率变缓,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迅速降低;60—90 d秸秆腐解和碳氮释放基本停滞,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缓慢下降。秸秆还田后10—40 d,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降低4.8%,50—90 d平均增加5.2%;(3)秸秆还田后,土壤碱解氮的增加使供试水稻的颖花分化数平均增加1.4%,颖花退化数平均降低12.3%,颖花现存数平均增加4.4%,每穗粒数(每穗颖花现存数)的增加是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南粳9108和扬稻6号2﹕0处理下颖花退化率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分别降低23.5%和7.6%。南粳9108在2﹕0处理下的颖花分化数和退化数较1﹕1处理分别增加8.9和5.7朵/穗,扬稻6号分别增加6.8和11.6朵/穗。由于颖花分化数的增幅大于颖花退化数的增幅,故南粳9108的颖花现存数以2﹕0处理最多, 舒小伟 王树深 伏桐 王子涵 丁周宇 杨英 赵士茹 周娟 黄建晔 姚友礼 王余龙 董桂春关键词:秸秆还田 穗肥 水稻 土壤微生物活性 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 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为大穗型品种遗传改良及从栽培角度调控源库提高穗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2001年、2002年分别以88个、122个常规籼稻品种为材料,测定叶面积、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类,研究各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结果】大穗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系数、绿叶重及比叶重均较大,但结实期叶面积系数下降比例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大叶面积系数有利于提高单穗重;大穗型籼稻品种结实期净同化率大于小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库容量较大,适当增大穗重有利于库容量的提高;大穗型品种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较大;影响穗重的主要叶源性状是抽穗期绿叶重、净同化率;影响穗重的主要库性状是库容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结论】大穗型品种叶面积系数及其构成、库容量及其构成(或库源比)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绿叶重、结实期净同化率是影响穗重的主要叶源性状,库容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是影响穗重主要库容性状。 董桂春 居静 李进前 于小风 田昊 张彪 周娟 王余龙关键词:常规籼稻 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