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霞
- 作品数:22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从《黄马褂》到《微笑王国》——一部经典中国题材轻歌剧的诞生
- 2024年
- 讲述中奥跨国婚恋故事的经典轻歌剧《微笑王国》,在欧洲影响深远,却不为我国观众熟知。该剧由《黄马褂》改编而来,但《黄马褂》问世后反响平平,《微笑王国》则被奉为经典。除了基本故事结构和戏剧冲突,二者在人物设定、故事结局、语言风格、跨文化反思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大差异。一败一成,其中缘由未必全在于剧目质量,也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文艺术环境有关。本文考察从《黄马褂》到《微笑王国》的产生、发展和接受及其跨文化性,以期为国内受众提供更多背景信息和观察视角。
- 周海霞
- 关键词:轻歌剧中国题材
- Wowohnstdu?——浅析德语地名
- 2005年
- 说起德国的城市,不管是不是学德语的人都能罗列出很多,比如Frankfurt,Düsseldorf,Heidelberg,Bochum等等。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我们熟知的地名起源于何处,他们有怎样的来历。可能很多人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里我想对此稍作分析。
- 周海霞
- 关键词:德语地名来历
- G8还是G9?--德国文理中学教育制度改革之再改革
- 2013年
- 文理中学(德语:Gymnasium)作为德国中学的形式之一,在中国还经常被译为"9年制文理中学",[1]但实际上德国文理中学的学制早已改革,从9年制缩短为8年制(G8)。日前德国又有联邦州决定进行再改革,恢复9年制(G9)。关于文理中学的学制改革在德国几度引发热议,但在我国国内并未引发关注。该文陈述德国文理中学改革的历史前情和相关情况,并对"德国文理中学改革之再改革"所引发的争议以及现状和发展趋向进行分析。
- 周海霞
-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之争议被引量:12
- 2014年
- 在德国,迄今只有综合性大学及同等机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而近年来成功发展的应用科技大学(FH)只设有学士和硕士学位,并无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这种格局与FH的历史发展背景关系密切。2013年年底,德国联邦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拟突破原《高等学校总纲法》,赋予该州的应用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一决定在德国教育界以及德国社会引发大范围的讨论,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议题。目前,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综合性大学持强烈反对意见,而德国媒体中则以支持赋予FH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声音占据压倒性多数。FH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诉求,符合其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FH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需求,也符合知识生产模式现代转型的趋势。德国FH与高校关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争夺,体现了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与现代知识生产模式之间的并存与竞争关系。
- 周海霞
- 关键词:博士学位授予权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主流媒体上的呈现被引量:2
- 2020年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后在海外引发广泛反响。但本研究对8家德国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这一理念提出之初,德国媒体对其的关注度并不高。直到2017年,相关报道才有所增加。这一变化与美国政府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德国担心切身利益受到影响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德国媒体观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可归纳为两种框架:“美国优先”原则的对立方案、西方价值观和体制的竞争对手。这两种视角均以德国利益为出发点。鉴于德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德国的关注度,应是对德传播的近期目标之一。建议相关部门在中德共同利益中寻找突破口,以逐步提升该理念在德国的接受度。
- 周海霞
- 试析德国核心价值观体系与价值观教育被引量:1
- 2017年
- 德国在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和价值观教育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德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以《基本法》为总体性纲领,是一个包容、发展、开放式的共享价值基础平台。德国价值观教育中贯穿"价值共生"理念,其教育实践不仅致力于传递社会共享的基础价值,也注重培养个体的价值能力,并且在当下社会条件下尤其强调应培养社会成员合理应对价值多样性的能力。德国价值观教育分为直接价值观教育和间接价值观教育两种基本类型,以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为中心对象,以"参与"模式为核心模式。德国学界呼吁实施价值观教育的诸多主体(家庭、学校、幼托机构、青少年事务工作机构等)应协同合作。
- 周海霞
-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教育
- 德国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分析——以《明镜》周刊和《时代》周报涉华报道分析为例
- 多项研究表明,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中充斥大量有关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它们对德媒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就德国民众如何看中国而言,也颇具代表性,可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本文以德国主流媒体《明镜》周刊和《时代》...
- 周海霞
- 关键词:刻板印象偏见德国媒体
- 文献传递
- “文化飞地”:中餐馆与德国华人题材影像的空间叙事被引量:1
- 2018年
- 中餐馆在德国华人题材影片中占据重要份量,是影片表现华人与中国文化他性的重要手段,因而中餐馆影像是观察德国社会关于中国和华人的集体社会想象的窗口。基于近30年来中餐馆影像的分析显示,相关影片叙事可以归为华人犯罪、中餐馆华人业主死亡案件侦破、中国人吃狗肉等几类模式。德国影片集中使用大量中国符号,将中餐馆建构成德国土地上的"中国文化飞地",其中尤显突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中餐馆从业人员作为离散华人社群的分支在影片中主要呈现自我封闭、胆小怯懦的贬抑性形象。历时对比显示,离散华人影像既稳定又有一定的发展变化。
- 周海霞
- 关键词:中餐馆德国电影
- 德国当代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叙事研究——《案发现场》50年涉华电视系列剧分析
- 2023年
- 罪案剧《案发现场》在德国具有高度的影响力,有“文化风尚剧”之称。其在50年左右的时间里制作播映的涉华电视系列剧可谓德国社会关于中国和华人的代表性集体记忆,反映、参与并影响德国公众关于中国和华人的集体认知与行为模式。对于涉华电视系列剧时间分布、涉华元素和议题、涉华叙事逻辑及叙事发展的分析显示,《案发现场》的涉华电视系列剧中存在稳定的、突出的中国叙事框架,即“罪与恶”的中国经济叙事框架、关于华人社群的“平行社会”叙事框架、关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异域特质叙事框架。
- 周海霞
- 关键词:华人
- 欧洲公共建筑的奠基仪式及其在近代早期欧洲艺术中的体现
- 2020年
- 不管在欧洲社会还是亚洲社会,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如今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这种庆祝开工的礼仪形式却并非近几十年间才产生的由政治驱动的现象,它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根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高级文明早期。历经数百年,奠基仪式所传递的基本信息并没有改变:通常由高级别的神职人员或世俗官员参与建筑物的建造,这是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强调和突出该建筑物对于政治群体或者宗教群体的集体意义。为揭示奠基仪式在中世纪时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发展过程概貌,并以举例的方式展示奠基仪式在艺术中的表现情况,论文前一部分介绍前现代化时期奠基仪式的形成过程与构建,该奠基仪式自16世纪起在全球范围内彰显影响力;第二部分涉及奠基仪式在欧洲艺术中的可视化,比如图书绘画、意大利的矫饰主义(Manierismus)历史画作和铜雕。
- 周海霞
- 关键词:奠基建筑艺术统治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