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
-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建立开放式决策机制研究
- <正>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通过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和有效互动的平台,使政府公共决策能够充分吸纳决策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并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既是防止社会冲突、对抗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决策民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
- 周盛陈国权
- 文献传递
-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权的行使机制
- 2012年
- 人大监督权的正式确立以“五四宪法”为起点,伴随着宪法的修改和相关法案的出台,人大监督制度也经历了“确立-缺位-虚置-复位”的曲折发展与多次变迁。2006年8月监督法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的形式和程序,通过对七种监督形式的细化,突出了监督重点,强调监督实效,并始终贯彻“监督者受监督”的理念,使我国人大监督权从宪法的原则性规定落实到了实践操作的层面。综合现有的十余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人大监督权是涉及多主体、多对象、多项内容的复杂体系。为更清晰地梳理和掌握这一复杂规范体系,基于对权力结构的研究,在当代中国权力结构中以人大为中心构建人大监督体系,并依据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运行规则的差异推导出相应监督规则的差异化要求(参看下图)。
- 陈国权周盛
- 关键词:人大监督权五四宪法人大监督制度权力结构
- 我国人大决策权的变迁与决策权的制约监督被引量:11
- 2011年
- 我国党和国家并行治理的"政治双轨制"在国家重大政策决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决策模式:党委创议—人大审议。这一决策模式在我国不同时期又有所差异,这一模式变迁的过程反映了当代中国执政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变迁过程既是观念的变革,体现了执政党领导人对民主政治的理解与对党政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制度的演进,使党中央、全国人大在重大事项决策权运行过程中的分工定位渐趋明晰和稳定。历史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与人大在这一决策模式中的地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党委创议—人大审议"决策模式确立了人大在国家重大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决策监督地位,为党和国家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应进一步优化重大事项决策权的结构,尤其要健全和完善人大决策审议权,在党委的创议权与人大的审议权之间建立有效的制约与协调制度。
- 陈国权周盛
- 关键词:全国人大权力中国政治
- 政策网络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开放式决策”为例
- 2012年
- 以"网络结构与政策结果相关性"为核心议题的政策网络理论,对于转型期背景下我国重大政策执行阻滞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运用该理论对杭州市"开放式决策"制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开放式决策"通过重塑权力结构、整合决策资源、变更博弈规则、转变治理工具而显著地改变了政策网络的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绩效和政策执行力。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证明了政策网络理论在中国实践中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理论工具,也为优化地方政府决策体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 周盛
- 关键词:政策网络地方政府
- 中美两国最高行政决策权的比较分析
- 2013年
- 本文以最高行政决策权为例,通过比较中美两国控制决策权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实效,分析认为,中美两国依据各自宪法框架形成的对最高行政决策权的监督制度与制约制度,是与两国政治资源的配置情况相匹配的。两种制度设计在权力授予方式、权力关系、控制手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监督制度对于实现决策过程的效率目标绩效更优,而制约制度对于实现决策过程的公正和促进共识的达成方面绩效明显,单一制度的控权方案显著难以达到绩效最优。
- 周盛
- 关键词:决策权
- 政府廉洁决策体系的构建及其有效性评估——基于杭州市通过制约决策权防范“一把手”腐败的研究
- 2012年
- 决策腐败在我国呈蔓延趋势,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执政公信度。杭州市为遏制决策腐败探索建立了廉洁决策体系,包括通过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法治决策实现"以民主促民生"的目标体系,多元决策主体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组织体系,以"开放式决策"为核心的程序规则体系以及防止利益冲突的行为准则体系。根据透明国际对国家廉政制度体系的评价标准,结合决策制定及其执行的实效分析,杭州市的廉洁决策体系达到了总体有效性标准,对其他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规制和治理决策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周盛
- 关键词:廉洁权力
- 决策腐败及其基于决策过程控制的治理被引量:14
- 2012年
- 任何政治与管理都可分解为决策、执行与监督三项基本活动,相应地,权力也可区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基于这种经典的"政治三分"框架研究腐败现象,可以将腐败现象区分为决策腐败、执行腐败和监督腐败。决策腐败是指公共决策过程中公共权力非公共运作的一类腐败现象,它既在主观要素上与"决策失误"存在显著的差异,又在权限、效力等行为的客观表现上呈现出有别于执行腐败和监督腐败的特征。在"输入—输出"的系统分析框架下,现有决策系统的输入端、系统内、输出端存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种种缺失,为自利性转化为现实的不当利益营造了制度空间,导致了决策腐败的产生。为此,应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建立健全与决策各环节相匹配的权力制约监督结构和运行机制,为公共利益输入到决策系统进而体现在决策结果中创设制度化的渠道,实现决策廉洁高效的过程治理。
- 陈国权周盛
- 关键词:权力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