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秋媛

作品数:71 被引量:190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3篇专利
  • 1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2篇细胞
  • 25篇易位
  • 25篇肿瘤
  • 21篇基因
  • 21篇病理
  • 15篇临床病理
  • 12篇细胞癌
  • 10篇融合基因
  • 10篇肾细胞
  • 10篇肾细胞癌
  • 10篇免疫
  • 9篇肾癌
  • 8篇诊断试剂
  • 8篇上皮
  • 8篇试剂
  • 8篇MITF
  • 7篇上皮样
  • 6篇蛋白
  • 6篇血管
  • 6篇石蜡

机构

  • 60篇南京军区南京...
  • 8篇南京大学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日照市人民医...
  • 1篇黄山市人民医...
  • 1篇泰州市人民医...
  • 1篇解放军第四五...
  • 1篇泗阳县人民医...
  • 1篇金湖县人民医...

作者

  • 71篇夏秋媛
  • 50篇饶秋
  • 24篇周晓军
  • 23篇陆珍凤
  • 22篇李芳秋
  • 20篇沈勤
  • 19篇时姗姗
  • 17篇王璇
  • 16篇余波
  • 15篇王小桐
  • 12篇章如松
  • 11篇马恒辉
  • 10篇刘标
  • 10篇魏雪
  • 10篇李锐
  • 9篇石群立
  • 7篇徐艳
  • 7篇王艳芬
  • 5篇何燕
  • 5篇印洪林

传媒

  • 13篇中华病理学杂...
  • 6篇临床与实验病...
  • 6篇医学研究生学...
  • 5篇第十四届全军...
  • 5篇2014江苏...
  • 4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年份

  • 4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14篇2016
  • 6篇2015
  • 18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RAF VE1抗体在结直肠癌中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应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使用BRAF VE1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样本中BRAF V600E位点突变,并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ARMS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BRAF V600E突变状态,并使用测序验证。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样本中BRAF VE1抗体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2.9%。与甲状腺样本BRAF V600E突变相比,结直肠癌标本为细胞质着色,染色呈棕黄色。结论免疫组化法可高效、快速、低成本初步筛选结直肠癌的BRAF V600E突变,但需分子检测进一步确认。
时姗姗王璇夏秋媛陆珍凤叶胜兵杨万瑞马恒辉饶秋周晓军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突变检测靶向治疗免疫组织化学
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OP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进行探讨,并复习文献。结果 OPRCC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7岁),男女之比为5∶1。能够获得随访资料的4例患者均无瘤生存。所有病例的组织形态均以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具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表面衬覆单层肿瘤细胞。瘤细胞胞质丰富、颗粒状、嗜酸性,胞核圆形或卵圆形;间质内常见泡沫巨噬细胞(4/6)及出血(5/6)。免疫组化:6例肿瘤细胞P504S、vimentin和CD10均弥漫强(+),部分病例E-cad、EMA和CK7(+),阳性率分别为83.3%(5/6)、33.3%(2/6)和16.7%(1/6);CD117均(-)。5例采用FISH方法检测7号、17号和Y染色体,其中3例存在7号染色体三倍体,2例存在17号染色体3倍体;4例男性患者中,1例存在Y染色体缺失。结论 OPRCC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和良好的临床预后,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与乳头状肾细胞癌高度相似。该肿瘤能否定义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特殊变异型尚待今后更大样本的研究。
夏秋媛李莉沈勤饶秋余波章如松王建东马恒辉陆珍凤周晓军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primary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s,PMGCTs)中12p获得的情况,探讨其在PMGCTs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3例PMGCTs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检测PMGCTs的免疫表型,应用FISH法检测肿瘤的12p获得情况。结果 3例PMGCTs均为男性,年龄22~24岁。CT示前纵隔占位,例3肿瘤广泛累及肺部。患者血清AFP和(或)β-hCG升高。2例肿瘤组织形态表现为单一精原细胞瘤或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免疫表型:SALL4、PLAP均阳性,其中精原细胞瘤成分表达CD117、OCT4,卵黄囊瘤表达AFP,胚胎癌表达CKpan、CD30。例3肿瘤分化差,免疫抗原显著丢失。FISH检测3例PMGCTs均存在i(12p)信号。结论 青春期后非纯畸胎瘤PMGCTs发生12p获得,FISH检测纵隔肿瘤存在i(12p),具有重要的病理诊断价值。
沈勤吴楠李锐魏雪陆珍凤夏秋媛饶秋周晓军
关键词:纵隔肿瘤生殖细胞肿瘤荧光原位杂交
上皮样肉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研究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22例ES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并进行随访,同时设立对照组,对需要与ES鉴别的多种肿瘤进行整合酶作用因子(INI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2例患者年龄范围16 -75岁,平均40.2岁;经典型及近端型ES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6.9岁和41.1岁.男女之比为1.2∶1.经典型发病部位主要位于肢体远端,而近端型常位于躯干及外生殖器区.镜下经典型常见肉芽肿样结构伴中心坏死,也可呈血管瘤样和纤维瘤样形态;近端型呈多结节性或弥漫性结构;细胞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显示全部病例vimentin均弥漫(+),CKpan、CK8、EMA、CD34和CK7的阳性率分别为86.3%(19/22)、81.8%(17/22)、90.9% (20/22)、59.1%(13/22)和4.5% (1/22);S-100阳性率为22.7%(5/22),但均为弱(+).所有病例CD31和HMB45均为(-).INI1在经典型和近端型ES中的失表达率分别为83.3%(10/12)和70%(7/10);在对照组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INI1均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均为(-),仅1例经典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结论 ES组织学形态多样,结合病史及联合应用INI1、CKpan、CK8、EMA、CD34等可以对大多数ES做出正确诊断.
李莉夏秋媛饶秋樊祥山石群立余波何燕陆珍凤周晓军
关键词:上皮样肉瘤免疫组化
黏液样小管状及梭形细胞肾癌的CT诊断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黏液样小管状及梭形细胞肾癌(MTSRC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TSRCC的CT表现,8例均行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平扫密度、强化方式和程度、有无周边侵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征象。结果:8例MTSRCC均为单发病灶,CT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最大直径平均为4.53cm(1.8~7.6cm),平扫7例呈等或稍高密度,1例呈低密度,1例伴同侧肾结石,均未见出血和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渐进性轻度强化,6例呈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其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肾脏皮质,8例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增加26.2HU和33.6HU,肿瘤与肾皮质的强化比值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分别为21.54%和33.28%。结论:MTSRCC为好发于成年女性的较罕见低度恶性肿瘤,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晰、出血坏死及钙化少见的规则肿块,可伴有同侧肾结石,具有平扫以等密度为主,渐进性轻度强化的特点。
王秀玲张宗军夏秋媛陆珍风季学满
关键词:肾肿瘤
一种用于诊断ACTB-TFEB易位性肾癌的探针组合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诊断ACTB‑TFEB易位性肾癌的探针组合及其应用。探针组合由BAC克隆探针RP11‑89J1和BAC克隆探针RP11‑81C24组成。本发明所述的探针在制备ACTB‑TFEB易位性肾癌诊断试剂中的应...
夏秋媛饶秋叶胜兵沈勤王小桐潘瑞李芳秋周晓军
一种MATR3‑TFE3融合基因及其检测引物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ATR3‑TFE3融合基因及其检测引物和应用。本发明所述融合基因由MATR3的15号外显子与TFE3基因4号外显子之间发生基因融合而成;其中,MATR3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位置为139273752‑13...
夏秋媛饶秋叶胜兵李芳秋周晓军
文献传递
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30例肺外IMT患者的存档蜡块、病理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相关免疫标志物.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
李焕萍何燕周晓军沈勤夏秋媛时姗姗章如松余波马恒辉陆珍凤王璇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ALKFISH预后
上皮样肉瘤免疫表型和INI1基因改变的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 探讨INI1在上皮样肉瘤(ES)中的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例ES患者的存档蜡块、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法)检测相关免疫标志物,同时运用直接测序法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ES中INI1基因的突变及缺失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年龄范围16 ~ 75岁(平均40.2岁).其中经典型ES的平均年龄为37.9岁,而近端型ES的平均年龄为42.0岁.男女比例为1.2∶1.0.发病部位:经典型主要位于上下肢,而近端型常在会阴部及外生殖区.镜下经典型ES常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肉芽肿样结构常伴中心坏死,肿瘤细胞胞质红染,上皮样细胞常位于结节中心,逐渐过渡为周围梭形细胞,细胞间有丰富的胶原穿插其中.近端型ES呈多结节弥漫结构,细胞以上皮样大细胞为主,细胞异型性明显.少数病例以横纹肌样细胞为主与恶性横纹肌样瘤在形态学上无法区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0例波形蛋白均弥漫阳性,CKpan、CK8、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20、15/20、18/20、13/20.CK7仅1例阳性且为灶性.S-100蛋白的阳性率为5/20,且均为灶性及弱阳性.CD31、HMB45均为阴性.INI1在经典型ES和近端型ES中的失表达率分别为10/13和5/7.INI1基因的突变仅出现在1/6的ES中,为两个位点的错义突变,而纯合性缺失,杂合性缺失及单倍体出现于8/11的病例.结论 ES组织学上变异大,有多种形态学亚型,诊断上困难较大.INI1表达缺失在ES中频繁出现.结合病史,联合应用INI1、CKpan、CK8、EMA、CD34等指标,对ES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ES中INI1失活的机制与INI1基因的缺失关系密切而不是突变.
李莉夏秋媛饶秋刘标吴波时姗姗余波章如松陆珍凤周晓军
关键词:肉瘤免疫表型分型
一种ACTA2-MITF融合基因及其检测引物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CTA2‑MITF融合基因及其检测引物和应用。ACTA2‑MITF基因融合发生于ACTA2的2号外显子与MITF基因3号外显子之间;ACTA2基因位于ACTA2基因位于10q23.31,所述的融合基因包...
王小桐饶秋魏雪叶胜兵夏秋媛李芳秋周晓军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