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淇
-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因症就诊检出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4
- 1998年
- 目的探讨在就诊的肛肠病人中如何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方法在11家医院推广对肛肠病人的四项检查程序——直肠指检,乙结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和X线气钡灌肠造影。结果在4821例有肛肠症状的病人中,检出大肠癌188例,检出率为3.9%,其中180例有术后病理诊断。47/180例(26.1%)属早期癌(DukesstageA)。41/47例由上述四项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初发症状为:(1)便血(26例,持续15.2±9.4周后就诊,肿瘤平均直径2.58cm);(2)大便习惯改变(9例,33.4±19.7周,3.39cm);(3)腹痛腹块(10例,19.2±11.2周,5.0cm);(4)贫血(2例,17.2±9.9周,4.75cm)。8/12例的A0和A1期病例属便血组,并多位于直肠。41/47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其中15例伴有腺瘤癌变。术前曾作活检的27例中,12例未检出癌变细胞。结论四项检查对检出早期大肠癌是有效的,便血是提示早期癌最有价值的症状,加强大肠癌防治宣教,采用瘤灶多点或全瘤活检技术,高度重视大肠腺瘤和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
- 孙才坚孙才坚徐静罡姚淇
- 关键词:大肠肿瘤病理学因症就诊
- 右半结肠早期癌15例临床分析
- 2006年
- 孙才坚姚淇徐静罡郁宝铭
- 关键词:右半结肠早期癌大肠癌因症就诊发现率横结肠
- 大肠癌因症就诊早诊断网络效用的初步评价
- 1995年
- 大肠癌因症就诊早诊断网络效用的初步评价上海市户湾区大肠癌早发现协作组姚淇,孙才坚,郁宝铭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趁势。大肠癌病人若能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其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较高[1,2]。本文就卢湾区建立大肠癌因症就...
- 姚淇孙才坚郁宝铭
- 关键词:大肠癌就诊病人生存率网络
- 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的研究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研究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的方法和效用.方法①建立全区一、二级医院参加的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网络;②培训医技人员学习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的原理和操作步骤;③对有2wk以上肛肠症状的患者推行四项常规检查[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和(或)X线气钡灌肠双对比造影];④开展社区大肠癌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本研究以卢湾区建立大肠癌早发现网络前的1989/1990期间各一级医院检出的大肠癌作为内对照组(下称建网前组),以与卢湾区面积相仿、人口数近似的南市区在1991/1994期间区内一、二级医院检出的大肠癌作为外对照组.统计采用卡方x2检验.结果①卢湾区建网后组(n=63)大肠癌三项肛肠症状至确诊的持续时间均比建网前组(n=14)缩短;②卢湾区组(n=327)大肠癌早期(A期)率达26.91%,(A+B)期率59.63%,而外对照组南市区组(n=136)的早期率和(A+B)期率分别仅为7.38%和28.62%,两组大肠癌的期别构成有显著差别(P<0.001).卢湾区组大肠癌手术切除率和根除率均高于南市区组;③卢湾区组早期大肠癌中近四分之一的病例系受大肠癌防治健康教育启示而就医.结论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网络是开展大肠癌二级预防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社区大肠癌防治健康教育能对肛肠患者的就医行为产生干预效果。
- 孙才坚姚淇徐静罡郁宝铭
- 关键词:因症就诊乙状结肠镜检查造影剂灌肠
- 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及监测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对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及监测网络的效用作前瞻性评估。[方法]建立全区一、二级医院参加的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及监测网络;医技人员对有肛肠症状的病人推行四项常规检查程序(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和/或X线气钡灌肠造影);开展社区大肠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由专人负责对检出的大肠癌病人定期随访。并对卢湾区组123例大肠癌患者和对照组(南市区)136例大肠癌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卢湾区组(n=123)大肠癌早期的检出率较对照组南市区组(n=136)提高近19个百分点,两组期别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1);卢湾区组大肠癌5年生存率为57.7%,较对照组的24.3%显著提高(P<0.01);卢湾区组大肠癌累积死亡率为45.5%,较对照组的74.3%显著降低(P<0.05)。[结论]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和监测网络是一项可能提高大肠癌早期检出率,延长大肠癌病人生存时间和降低累积死亡率的肿瘤防治技术,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易于在基层医院推行的适宜技术。
- 孙才坚姚淇徐静罡郁宝铭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 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工作10年评估被引量:8
- 2002年
- [目的]评估上海市卢湾区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十年工作(1991年7月~2001年6月)的方法和效用。[方法]在卢湾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 :①建立全区一、二级医院参加的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网络 ;②培训医技人员和对有2周以上肛肠症状的病人推行4项常规检查程序(直肠指检 ,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 ,大便隐血试验和X线气钡灌肠双对比造影);③开展社区大肠癌防治健康教育 ;④对大肠癌因症就诊早诊断技术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上海市卫生局、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于1994年起向全市推广卢湾区大肠癌早发现的工作经验。[结果]卢湾区建网后组(n=188)大肠癌初发肛肠症状至确诊的持续时间比建网前组(n=54)缩短 ;卢湾区组和区外对照组南市区组大肠癌的期别构成有显著差异 ;卢湾区组早诊断技术挽回每个DALY(dissabilityadjustedlifeyear)费用折合727.03美元 ,属中等成本费用 ;至1998年 ,上海市大肠癌早期率达18.5% ,较以前的6.5%和7.3%有了提高 ;健康教育干预后 ,居民大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结论]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网络是开展大肠癌二级预防工作的有效形式。大肠癌因症就诊早诊断技术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宜技术。社区大肠癌防治健康教育可能对肛肠病人的就医行为产生干预效果 。
- 孙才坚姚淇徐静罡郁宝铭
- 关键词:结肠肿瘤直肠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