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双文

作品数:9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年际
  • 3篇年际变化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环流
  • 2篇值模拟
  • 1篇冬季风
  • 1篇印度洋偶极子
  • 1篇跃层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涡
  • 1篇中国近海
  • 1篇上层环流
  • 1篇输运
  • 1篇统计分析
  • 1篇热收支
  • 1篇中心位
  • 1篇中心位置
  • 1篇温跃层
  • 1篇温跃层深度
  • 1篇流场

机构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孙双文
  • 3篇兰健
  • 3篇方越
  • 2篇塔娜
  • 2篇王辉武
  • 2篇万彪
  • 1篇王刚
  • 1篇王毅
  • 1篇王建丰
  • 1篇鲍颖
  • 1篇于非
  • 1篇刘延亮
  • 1篇高晓倩
  • 1篇刘宝超

传媒

  • 4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山东半岛东端毗邻海域冬季海雾的季节内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
2017年
山东半岛东部耳状锋面区的冬季海雾是一个重要但被忽视了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利用AVHRR Pathfinder Version 5.2数据中SST资料的质量数值,通过转换和归一化处理,简单有效地提取了耳状锋面区海雾的覆盖区域和海雾强度的信息。结果显示海雾的空间分布与耳状锋面非常一致,亦呈现"耳状",其覆盖面积和强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海雾一般开始出现于12月的上旬,位于耳状锋面南段的海域。之后,海雾的覆盖区域迅速北扩,覆盖面积不断增大且强度不断增强,并于2月达到峰值后进入衰减期,至3月下旬基本消失。海雾的季节内变化与冬季风风速、黄海西侧沿岸流、黄海暖流的季节内变化及它们之间的超前/滞后关系密切相关。海雾强度的主轴位置相对比较固定,位于40~50m等深线附近,没有显著的季节内变化,其原因是耳状锋面的主轴位置受控于水深分布,不随时间变化。本研究所建立的提取海雾关键信息的方法以及海雾与季风、环流、耳状锋面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还需要观测和数值模拟的进一步验证。
塔娜塔娜方越孙双文刘宝超
关键词:AVHRR
北太平洋中尺度涡季节和年际变化的统计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依据1993-01-2014-10由卫星高度计资料导出的地转流异常场数据,用几何方法探测识别并追踪了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统计了涡旋的半径、移动距离和移动速率,发现它们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北太平洋涡旋生成数量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变化:在冬季涡旋生成的数量最多而夏季生成的数量最少;夏季与冬季相比,涡旋生成数量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15°~35°N。此外,北太平洋涡旋生成数量还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变化;各个季节对全年变化的方差贡献量值相当。不论是季节变化还是年际变化,涡旋生成数量的变化与SST的变化均是反相,这是因为SST变化改变了上层海洋的层结强度进而影响了涡旋的生成,但该物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
祖永灿方越高晓倩孙双文
关键词:北太平洋中尺度涡年际变化海表面温度
海南岛西南春季海流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2007年春季海南岛西南两锚系站1个月的ADCP海流资料和CTD温盐资料,结合同时期的NCEP风场资料,分析北部湾湾口外海海水入侵的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海南岛东南的海水在北部湾湾口存在稳定的流动,一支沿海南岛向西北进入北部湾,一支转向西南进入南海,温盐特征也显示出这个环流特点。风对余流只产生扰动作用,余流方象随着风的转向而转向,风恢复后余流很快恢复原来的流动方向。余流大小和大小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王建丰王毅孙双文
印度洋偶极子东西极演变机制及联系
印度洋偶极子(IOD)是发生在热带印度洋上的海气耦合事件,是年际尺度上热带印度洋变化的主要模态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年际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对周边乃至全球的气候有显著影响。探讨IOD事件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及东...
孙双文
关键词:印度洋偶极子热收支流场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白令海海盆上层环流年际特征及初步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通过统计方法,利用一套海洋同化数据分析了白令海海盆上层环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阿留申低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盆上层环流受阿留申低压的调制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存在周期为3~4 a为主的年际变化,年际尺度上海盆上层环流与阿留申低压强度以及阿留申低压在180°以西的强度都存在显著相关性。1976年的太平洋年代际调整后,EINino事件的频率大大提高,阿留申低压中心位置的东移与阿留申低压强度的增强有极好的一致性,这很可能是阿留申低压在180°以西的强度与海盆上层环流强度呈负相关的主要原因。
万彪兰健孙双文
关键词:阿留申低压年际变化
黑潮对中国近海热盐输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被引量:9
2009年
应用垂向混合坐标系海洋模式(HYCOM),对赤道以及北太平洋进行了气候态模拟和1990-1999年的模拟.给出了黑潮对我国近海热量和盐量输运的定量结果,并对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气候态模拟的结果表明,黑潮对东海的热量输运与该区域的海表面热通量同量级,且呈反向变化,热量输运冬季最大,夏季最小,7月为-9×1013W,2月为2.5×1014W,春、秋为过渡季节.黑潮向南海输运的热量除夏季为负值外,其它季节均为正值.黑潮年均向东海输运热量1.67×1014W,向南海输运热量1.5×1014W.盐量输运的变化趋势与热量一致.对1990-1999年的模拟结果进行小波分析表明,黑潮对东海热量和盐量输运具有4~7年的显著周期,且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厄尔尼诺年,黑潮向东海输运的热量和盐量均有明显减小.黑潮对南海热量和盐量输运的周期约为3~4年.黑潮对南海的热量输运也与厄尔尼诺现象存在负相关关系.
孙双文万彪
关键词:黑潮输运数值模拟
东海冷涡中心位置及季节性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使用1958—2001年SODA温度场资料,较为系统地对东海冷涡附近海域具代表性剖面温度场进行逐月分析,对冷涡中心提取方法进行了总结完善。结果表明,35 m深处冷涡44年的平均中心位于(32.0°N,125.7°E);冷涡的中心位置存在较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经向变化方面,由夏季、秋季至冬季,冷涡中心位置自北向南逐渐移动;从冬季、春季至夏季自南向北移动。纬向变化方面,冬季冷涡中心明显偏西,其他季节冷涡中心偏东且中心经度变化不大。以上变化主要是由冷涡周边流场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冷涡中心在冬末春初和秋初表现不明显,这应是由环流场季节性转换导致。
王刚兰健孙双文
1951—2000年间冬季黄海暖流变异的数值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二维正压数值模式,分别模拟了黄海1951—2000年间两个代表时间段冬季的环流状况。对比这两个时间段的环流,发现冬季黄海暖流及沿岸流存在着显著的变异。主要表现为:(1)在1951—2000年期间,黄海暖流和沿岸流都呈现明显的减弱趋势并且黄海暖流的主轴发生西移;(2)黄海暖流及沿岸流的减弱致使环流异常在黄海中部和西部形成了一个海盆尺度的反气旋环流圈,而在黄海东部形成一个弱的气旋式环流异常。进一步分析发现,环流的异常与冬季风风应力经水深平均后变异的旋度场吻合良好,表明冬季风场的变异和黄海水深分布是决定黄海环流变异特征的主要因子。1977—2000年间,在36°N断面观测到的海表温度锋面强度的减弱趋势也很好的验证了数值模式所得出的结果。
塔娜方越孙双文王辉武刘延亮
关键词:黄海暖流冬季风锋面
南海深水海盆环流和温跃层深度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1
2006年
受南海季风和复杂地形的影响,南海环流场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和明显的季节变化,同时此海域又是中尺度涡多发海域,这些特征必然对南海温跃层深度的水平分布及季节变化有显著影响。首先,基于GDEM(General-ized Digital Environmental Model)的温、盐资料和利用P矢量方法计算并分析了南海的表层环流和多涡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海温跃层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海环流和多涡结构对南海温跃层具有显著的影响。
兰健鲍颖于非孙双文
关键词:环流场温跃层深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