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洛丹

作品数:1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文学
  • 6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黄遵宪
  • 3篇文学
  • 2篇外交
  • 2篇互文
  • 2篇翻译
  • 1篇帝国
  • 1篇东亚秩序
  • 1篇多和田叶子
  • 1篇言说
  • 1篇言文合一
  • 1篇义士
  • 1篇译本
  • 1篇译诗
  • 1篇杂事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实践
  • 1篇政治想象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建构
  • 1篇志士

机构

  • 12篇东北师范大学
  • 5篇清华大学
  • 1篇英属哥伦比亚...

作者

  • 15篇孙洛丹
  • 1篇施吉瑞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外国文学评论
  • 2篇外国问题研究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中国诗歌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汉文圈的多重脉络与黄遵宪的“言文合一”论——《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字》考释被引量:2
2015年
黄遵宪在《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字》篇末所阐发的"言文合一"的观点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但需要指出的是黄遵宪此番论述并不仅仅限于中国文学自身,本文试图将其置于汉文圈的大背景下做更为全面的梳理和审视,发掘它在多重脉络上的意义。本文从互文关系入手探讨《文字篇》的文本生成和叙述策略,发现黄遵宪在对前文本的改写以及对神代文字说的驳斥中表现出了批判意识,然而对于"言文合一"所包含的语音中心的去汉字化,却缺乏足够的敏感;在论及中国问题时,更是将言和文之间复杂的关系简单等同,并幻想出两者之间可以达成一致。
孙洛丹
关键词:互文关系
"同文"背景下的《日本杂事诗》
以《日本杂事诗》为代表的黄遵宪日本题材诗作是非常典型的"越境"之作,其"越境"之处不仅体现在诗歌的表现的内容上,更体现为这一创作实践及文本是在汉文知识圈的大背景下的发生的,因此对其观照和解读也不应该只局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
孙洛丹
关键词:黄遵宪竹枝词新词
外交文本修辞的背后——中日《修好条规》考论被引量:3
2010年
中日《修好条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但实际上条规的草拟和签订过程却一波三折,背后隐藏着种种博弈。通过对中日《修好条规》长达一年之久的缔约过程中的草案和条约正式文本的考察,可以看到在文本修辞背后,中日双方展开了一场国际政治和文化斗争。
孙洛丹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探索
2022年
高校外国文学课程肩负着实践“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和方式,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以期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本文立足于外国文学课程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特质,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实践维度。
孙洛丹
关键词:外国文学课程教学
近代译诗中的政治想象与革命话语建构——以《马赛曲》的翻译与传播为例
2023年
《马赛曲》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对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产生过深刻影响。1871年,《马赛曲》被王韬译介入中国,初名“麦须儿诗”,此后又在30余年内被多次重新翻译。既往研究局限于对《马赛曲》翻译史的梳理,忽略了对不同译本之间关联历史脉络的挖掘。晚清民初的士大夫、革命家以及女报人以不同形式及体裁翻译《马赛曲》,其传达的精神与时代语境互动密切,成为承担警世功能、革命动员及爱国宣传的装置。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论争、国族观念建构的历程中,《马赛曲》的翻译杂糅了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的多重想象,是近代中国诗歌翻译的一场特殊的革命与爱国话语实践。
张睿孙洛丹
关键词:诗歌翻译民族主义
作为写作实践和政治实践的《日本国志》
2016年
本文以《日本国志·国统志》中有关神功皇后和征讨虾夷的叙述为例,梳理黄遵宪对日人汉籍的征引和改写,并结合历史语境探讨现实政治如何介入和影响《日本国志》的文本生成。本文认为,《日本国志》是建构在汉文圈各种类型的前文本与政治/外交事件互文关系基础上写成的,呈现出写作实践与政治实践合二为一的特点——文学是政治的、政治表达也是文学的。只有在此双重脉络中审视《日本国志》,才能更为全面地把握黄遵宪日本叙述的特点和意义。
孙洛丹
关键词:黄遵宪《日本国志》互文
金山三年苦:黄遵宪使美研究的新材料被引量:3
2016年
黄遵宪在美国执行排华法案期间,曾任旧金山中国总领事(1882—1885),然而学界对其在北美的任职迄今还鲜有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此间由黄遵宪完成的或是与他相关的大量的珍贵手稿,尚未被研究者发掘使用,包括黄遵宪上呈给中国驻美大使的文书、当地英文报纸的报道以及今藏于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的黄遵宪与他人往来信件之手稿。通过对这些新见、罕见的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对黄遵宪在北美的经历做出清晰的勾勒。
施吉瑞孙洛丹
关键词:黄遵宪旧金山排华运动美国华侨
《流求歌》的解读与晚清中日琉球争端被引量:1
2019年
本文尝试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对黄遵宪《流求歌》等相关诗作进行解读,以诗中“舜天”身世为线索追踪隐匿在诗文创作及外交行为背后的认知逻辑,诗史互证,探讨与“终结两属”“吞并琉球”这一东亚地区近代之大变动相“配套”的知识生产和传播,而此种知识在跨文本写作中又被层层转写和重构,转换成为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并被“应用”在中日琉球争端的外交一线。而同时,诗人在诗歌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抵抗的书写。
孙洛丹
关键词:黄遵宪
文字移植之后——多和田叶子创作述评
2013年
一 对于大部分中国读者和研究者而言,多和田叶子是一个略显陌生的名字。1960年出生在东京都中野区的多和田叶子,少年时期就立志成为小说家。1982年以论述俄罗斯女诗人贝拉·阿赫玛杜琳娜的论文通过答辩,从早稻田大学俄罗斯文学专业毕业,后移居德国。从1985年开始着手将自己赴德后创作的日语诗歌翻译为德语,并于1987年10月推出德语日语双语诗集《唯有你所在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尽管名之以“诗集”,但实际上包括了一篇散文和十九首诗。标志其文坛处子秀的正是这部双语诗集。
孙洛丹
关键词:多和田叶子俄罗斯文学文字
知识建构与情感认同——从《近世爱国志士歌》看黄遵宪的明治维新观
2019年
国内学界关于黄遵宪明治维新观的研究往往将关注点聚焦在《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中,而本文则选取较少被提及的《近世爱国志士歌》为研究对象,在对《近世爱国志士歌》与《近世伟人传》互文关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展开对黄遵宪明治维新观的探讨。本文认为黄遵宪对明治维新价值的判断是在“尊王”的视域中形成的,受到明治前期“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并重视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动员和介入。
盛名孙洛丹
关键词:黄遵宪明治维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