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巫锡炜

作品数:29 被引量:36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16篇社会学
  • 6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人口
  • 4篇教育
  • 3篇人口流动
  • 3篇生育率
  • 3篇民族
  • 2篇队列
  • 2篇生育
  • 2篇通婚
  • 2篇族际通婚
  • 2篇教育不平等
  • 2篇儿童
  • 2篇城乡
  • 1篇大学扩招
  • 1篇低生育
  • 1篇低生育率
  • 1篇多层线性模型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差异
  • 1篇性别角色
  • 1篇性别角色观念

机构

  • 18篇中国人民大学
  • 7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共湖南省委...
  • 1篇中华全国妇女...
  • 1篇北京爱奇艺科...

作者

  • 25篇巫锡炜
  • 4篇段成荣
  • 2篇张耀军
  • 2篇郭志刚
  • 1篇薛海平
  • 1篇和建花
  • 1篇郭静
  • 1篇周皓
  • 1篇陈芸
  • 1篇王东
  • 1篇甘雪芹

传媒

  • 9篇人口研究
  • 2篇中国人口科学
  • 2篇中华民族共同...
  • 1篇人口与经济
  • 1篇民族研究
  • 1篇西北人口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南方人口
  • 1篇北京大学教育...
  • 1篇人口与发展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中国卫生政策...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动儿童的教育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被引量:67
2008年
文章根据2006年11月在北京市某区进行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跟踪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探索性分析影响本地儿童、公立流动儿童、以及流动儿童在学业成绩上差异的主要因素;并讨论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结果表明,三类儿童在学业成绩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尽管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自身的各种特征及其家庭背景,特别是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但是学校特征如学校平均SES和班级规模等将通过儿童自身及家庭的特征,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改变儿童特征对于学业成绩的作用强度。这意味着教育资源在学校之间的不均匀分配也会成为社会不平等的一种生产机制。
周皓巫锡炜
关键词:多层线性模型流动儿童
人口迁移流动与全方位民族互嵌格局的发展演化逻辑
2024年
基于人口流动与族群关系融合发展演变的历史和现状,本文提炼了人口迁移流动与族群关系演进的历史逻辑,梳理了人口流动与民族互嵌之间的理论关联,分析了当下人口大流动助力全方位民族互嵌进程的现实进展。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人口迁徙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族群格局,促进了族群间长期交往融合和族群演进,带来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迁移流动成为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力量,持续增进各民族的共同性,悄然推动我国进入第五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新阶段。本文提出人口迁移流动推动民族互嵌格局形成的啮合传动论:在民族全方位互嵌的推进过程中,人口大规模流动奠定了各族群众空间互嵌的基础。空间互嵌既是全方位民族互嵌的结果,也是过程和手段,它增强了民族间经济联系,进而推动了民族文化互鉴、社会交往和心理认同。当前,我国各民族群众空间分布日趋均衡、就业结构非农化、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逐步提升,各民族文化认同程度和族际通婚比例普遍提高,民族互嵌格局不断得到增强。但部分维度的民族互嵌仍不充分,各民族居住聚集、就业收入保障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要充分顺应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助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使各民族群众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民族间文化交流、社会交往、心理认同的制度性保障和政策性支持,推进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
段成荣盛丹阳巫锡炜毕忠鹏
关键词:人口迁移流动
中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准确性检验:总和修正惠普尔指数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针对传统惠普尔指数对尾数0和5不加区分的不足,人口学家发展出了尾数别与总和修正惠普尔指数,因充分考虑到0~9各尾数的偏好或回避,从而提供了一个更可靠的测量。文章将其应用于对新疆和全国近四次人口普查年龄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检验。针对新疆所做分析表明,"三普"到"五普"之间,人口在尾数为0和5的年龄上存在堆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堆积状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对全国的分析表明,近四次普查并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堆积,年龄数据质量较好,但年龄申报仍存在一定的尾数指向性,表现为偏好尾数7而回避尾数9。总体而言,该指数对于检验中国人口年龄数据的质量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可以对年龄申报中的尾数偏好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和比较。
巫锡炜甘雪芹
关键词:普查数据
中国老年人虚弱变化轨迹及其分化:基于虚弱指数的考察被引量:14
2019年
虚弱指数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老年人的健康和虚弱变化速度,以刻画老化引起的虚弱程度的动态过程。基于生命历程视角,文章强调从队列内认识和理解虚弱轨迹变化的意义,认为一个合适的理解队列内虚弱指数变化轨迹模式的框架应当满足3个重要属性:随机变异、轨迹分化与累积劣势。进一步,将此3个重要属性整合到增长曲线模型中,赋予参数具体含义,运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加以考察。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老年人虚弱程度随着年龄推移加速上升,但这种加速上升态势在超高龄老年人中消失了;中国老年人虚弱变化轨迹存在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背后隐含着累积劣势机制,不过,其主要体现为组内而非组间累积劣势。
巫锡炜刘慧
波松回归在生育研究中的应用
巫锡炜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
延续与变化:从七普公报初探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被引量:10
2022年
依托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结合以往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规模增长变动、增速变化、地区分布等方面考察和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和占比持续增长,但增长趋势地区差异明显;少数民族人口增速减缓,各地区增速分化差异大;少数民族人口离散趋势不断增强,"大杂居"基本格局未变,西东中的梯度分布格局进一步强化;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是引起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增长变动和分布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城镇化水平和流动人口能见度更高的东部地区成为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的重地。东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动态变化过程,既是少数民族人口参与城市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力体现,也是各地区民族人口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重要表征。未来应深度开发普查数据,加强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持续关注少数民族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巫锡炜毕忠鹏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口发展
初婚初育史对育龄妇女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被引量:23
2010年
由于常规生存模型假定删截和事件发生相互独立,导致研究者常常忽略删截案例中可能还包含经历事件的风险为零的"长期存活者"。忽略这一总体异质性会导致有偏的参数估计。文章介绍并应用分割总体生存模型来探究初婚初育史对中国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个体特征和所处文化背景特性的情况下,对于有可能生育二孩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初育为女孩的情况都将导致二孩生育间隔的缩短;所属初育队列越晚、初育孩子健康、初育后哺乳时间越长、间隔期内人工流产次数越多则都会显著延长二孩生育间隔。
巫锡炜
关键词:生育间隔长期存活者
地区发展、经济机会、收入回报与省际人口流动被引量:39
2013年
利用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本文考察了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模式,发现省际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态势。并进一步分析地区差异对省际人口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流出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人口流出具有显著的阻力效应,但经济机会的多寡和经济回报的高低并无显著的影响;作为流入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吸引人口流入并不具有显著的影响,其"拉力"主要表现为经济机会的多寡和经济回报的高低。因地区发展不平衡短期内难以改变、经济开放性会继续增强、收入地区分化仍将存在,加上更加自由的流动环境和不断改善的交通和通讯条件,省级人口流动在局部地区集中的趋势将会进一步被强化。
巫锡炜郭静段成荣
关键词:经济机会
中国城镇家庭户收入和财产不平等:1995~2002被引量:24
2011年
利用"中国家庭户收入调查"收集的1995年和2002年城镇家庭户样本数据,以家庭户作为分析单位,对中国城镇收入和财产不平等进行了考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家庭户收入的大多数不平等测量指标在1995~2002年7年间都存在一个显著的大幅度上升,但家庭户财产不平等在此期间呈现出略有下降的趋势;基于人口分组的分解反映出,区域、户主受教育程度和户主中共党员身份对总的家庭收入和财产不平等具有更大的贡献;总体上,对于1995~2002年的中国城镇而言,分类机制在左右家庭户资源不平等变动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巫锡炜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
我国从妻居的时空分布——基于“五普”数据的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原始数据,以家庭户和婚姻单元为分析单位,得到普查时全国从妻居家庭户的大致比例和不同婚姻队列的从妻居婚姻比例。揭示出从妻居在某些地域的流行既可能与特定的文化、习俗等制度性因素有关,也可能是特定家庭为了应对人口和经济现状而做出的策略性反应。这些结果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巫锡炜郭志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