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华勇
- 作品数:158 被引量:100H指数:7
- 供职机构:常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 水平型双向挤出毛细管流变仪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平型双向挤出毛细管流变仪,包括两个料筒和可拆卸设置在两个料筒之间的毛细管,其中一个料筒上设有加料装置,所述的毛细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料筒的内腔连通,两个料筒中均设有与料筒配合用于挤压被测物料的柱塞以及分别驱...
- 廖华勇陶国良刘春林
- 文献传递
- 一种发泡复合材料及其成型方法
- 本发明属于发泡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先制备发泡母料,在共混时能够避免粉末状发泡剂的散落,加强了混合效果。添加云母和中空玻璃微珠对于塑料基体的流动有润滑作用,使得泡沫玻璃粉在基体中的物理泡孔和发泡...
- 廖华勇刘春林陶国良夏艳平马丽宁
- 高密度聚乙烯(HDPE)/尼龙6共混材料动态流变行为被引量:1
- 2022年
- 研究了HDPE/HDPE-g-MAH/PA6共混物的形貌和动态流变特性。扫描电镜显示,HDPE-g-MAH相容剂的添加使得HDPE/PA6共混物的分散相尺寸细化。当共混物中尼龙6(PA6)质量分数分别为14%,34%,56%和78%时,共混物分别显示出海岛结构(PA6分散相,HDPE基体)、乳液包乳液结构(HDPE基体中PA6熔滴被HDPE-g-MAH包裹)、双连续相结构和海岛结构(HDPE分散相,PA6基体)。由于这种乳液包乳液结构,DPE/HDPE-g-MAH/PA6共混物黏度超出纯PA6和纯HDPE黏度,其黏度主要由乳液外层HDPE-g-MAH接枝物的黏度决定。共混材料的松弛时间谱大多显示出HDPE和PA6的松弛时间峰,但PA6质量分数为34%时,由于乳液包乳液结构影响,共混材料显示特殊的松弛时间谱。
- 廖华勇倪广环陶国良陶国良
- 关键词:储能模量
- 一种杠杆侧抽芯机构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杠杆侧抽芯机构,包括动模板、左端设有圆弧滑槽的杠杆、定模板和用于固定定模板的定模底板,动模板可朝向或远离定模板运动。杠杆转动固装在动模板顶部的杠杆支点上,杠杆左端的圆弧滑槽内设有侧型芯,侧型芯的一端滑动安...
- 廖华勇刘春林陶国良夏艳平戴立威
- 文献传递
- 塑料加工数据库的开发
- 在塑料行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实践中,为了适应快速、高效的CAD/CAM/CAE的发展,传统的各种手册已不能满足要求,人们急需要有一套关于塑料材料、助剂、机械、企业信息等的数据库,国内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一套软件.为解决这一问...
- 廖华勇
- 关键词:数据库塑料加工
- 文献传递
- 提高挤出产率和表面质量的挤出成型口模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挤出产率和表面质量的挤出成型口模,所述的口模呈圆柱形,口模的中心轴线上开有的通孔,所述的通孔从进口往出口方向依次为入口区、口模区和出口区,入口区为入口角α为锐角的向外扩口段,出口区为出口角β为锐角的向外...
- 廖华勇陶国良
- 文献传递
- 一种PVC改性发泡材料及其成型方法
- 本发明属于发泡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PVC改性发泡材料及其成型方法,包括先将重量份为50~85份PVC树脂、5~20份EVA,5~20份SEBS和EPDM,5~20份增塑剂,5~20份稳定剂,0.5~2份氧化锌,0....
- 高志兵廖华勇邢云曾德伟
- 一种改性PP发泡材料及其成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PP发泡材料,是聚丙烯与低密度聚乙烯和三元乙丙橡胶的共混物。其中,三元乙丙橡胶的重量份数为5-10,聚丙烯与低密度聚乙烯的总重量份数为50;发泡材料还包括交联剂0.5份、助交联剂二乙烯基苯0.2份、A...
- 廖华勇陶国良
- 高分子成型加工及流变学科研与教学被引量:2
- 2016年
- 探讨了高分子成型加工及流变学的科研与教学关系,指出科研可以反哺教学,要营造科研氛围,创造科研条件,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中要注意学科交叉和融合,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学习一些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有利于科研与教学。
- 廖华勇
- 关键词:高分子流变学教学
- 聚二甲基硅氧烷熔体的黏度曲线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用旋转流变仪测试了一种聚二甲基硅氧烷熔体的黏度曲线,稳态剪切和小振幅剪切实验数据符合Cox-Merz规则。应用几种黏度模型:幂律模型、Carreau模型、Cross模型、Vinogradov-Malkin以及Brieldis-Faitelson模型对PDMS的黏度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针对回归过程中出现负或零回归值和拟合曲线偏离实验曲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参数大小调节方法,即对模型中参数大小进行调节,达到各个参数数值大小相近,使得黏度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验数据。
- 廖华勇陶国良
- 关键词:黏度流变学聚二甲基硅氧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