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凯丽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上海市周围神经显微外科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电生理
  • 4篇肌电
  • 2篇电图
  • 2篇正中神经
  • 2篇神经移位
  • 2篇神经再生
  • 2篇皮神经
  • 2篇综合征
  • 2篇描记
  • 2篇描记术
  • 2篇肌电描记术
  • 2篇肌电图
  • 2篇臂丛
  • 1篇电极
  • 1篇电生理变化
  • 1篇电生理检测
  • 1篇电生理检查
  • 1篇电生理学
  • 1篇电生理诊断
  • 1篇动作电位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作者

  • 9篇张凯丽
  • 7篇田东
  • 5篇朱艺
  • 2篇姜晓琪
  • 2篇徐建光
  • 2篇顾玉东
  • 2篇劳杰
  • 2篇赵新
  • 2篇李永平
  • 2篇刘靖波
  • 1篇陆九州
  • 1篇林森
  • 1篇徐文东
  • 1篇胡韶楠
  • 1篇史其林
  • 1篇朱春雷
  • 1篇陈亮
  • 1篇顾雁浩
  • 1篇王斌
  • 1篇周文俊

传媒

  • 6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现代电生理学...
  • 1篇癫痫与神经电...
  • 1篇中华医学会手...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应用电生理检查对四边孔综合征的诊断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应用电生理检查对四边孔综合征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3~2010.3期间,临床四边孔综合征患者24例的电生理资料。结果:所检全部患侧腋神经支配肌中均见失神经电位和募集反应减弱。22例CMAP的LAT延长和波幅(AMP)降低、2例未引出CMAP。结论:电生理能对四边孔综合征进行比较准确地术前诊断,为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田东朱春雷张凯丽姜晓琪
关键词:电生理
应用电生理检测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在神经根的定位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电生理检测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在神经根的定位,为肱肌肌支移位术的临床应用寻求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0例臂丛神经损伤行健侧C,移位的患者,年龄16~50岁,平均[(28.9±7.7)岁,^-x±s,下同],术中暴露健侧正常的臂丛神经,运用意大利ESAOTE的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C5~T1神经根,在肱肌记录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结果30例健侧C7移位者术中电生理检测,刺激臂丛神经根时,其中C5 29例、C6 30例、C7 28例记录到肱肌运动电位,而刺激C8、T1仅有6例记录到较小的肱肌运动电位。C5、6、7运动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6.32±1.50)ms、(6.51±1.36)ms、(6.99±1.33)ms和(4.87±4.43)mV、(5.65±4.76)mV、(0.90±2.29)mV,其中以C6的波幅最大,C4次之,C7波幅较小,提示C5、6支配肱肌的神经纤维数可能最多。结论肱肌主要接受来自C5、6神经纤维的支配,该肌支移位至正中神经(骨间前神经)是可行及有效的,同时该方法为今后临床研究周围神经的定位提供了检测手段。
胡韶楠顾玉东陈亮徐建光周文俊张凯丽朱艺
关键词:臂丛肌皮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移位
大鼠正中神经修复后不同时段的电生理变化与神经再生的相关性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大鼠正中神经切断缝合后的不同时段,其复合神经动作电位(CNAP)与形态学方面的特点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在大鼠上臂正中神经中段切断缝合后的不同时间点(2、3、4.6、8和12周)进行CNAP检测,随后取正中神经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术后第2周可以记录到CNAP。术后再生神经记录的CNAP幅度比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波幅下面积(Area)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传导速度(cv)显著慢于对照组(P〈0.01)。术后2~6周的潜伏期(Lat)均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2。8周刺激强度,即阈强度(THI)和超大刺激强度(SSI)显著低于对照组。CNAP的第一峰波幅(FPA)、峰一峰波幅(PPA)、Area、CV变化趋势为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高,而其参数Lat、THI、SSI随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神经修复后2周缝合口远端已有少量的新生轴突,随着再生时间延长,越来越多的再生轴突延伸至远端。远端记录的CNAP波幅与其有髓神经纤维计数之间有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3)。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存在线性关系。术后8周髓鞘趋向于成熟。结论CNAP是早期诊断和评价损伤神经再生程度的良好指标。正常正中神经的CNAP波幅可能与有髓神经纤维的计数呈线性关系。术后第8周,CNAP参数趋向于稳定,神经髓鞘渐趋向于成熟。
李永平劳杰赵新刘靖波田东张凯丽朱艺
关键词:正中神经神经再生
复合神经动作电位与神经再生纤维数目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大鼠正中神经切断缝合后神经再生期间,其复合神经动作电位(CNAP)与神经再生纤维数目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大鼠上臂正中神经中段切断后,用6种不同型号的缝线进行缝合,切断缝合后2周和8周,进行CNAP检测,观察其参数变化,然后切取大鼠正中神经组织标本(正常、缝合口近端、缝合口远端),用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luxolfastblue染色三种形态学检测方法进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神经切断缝合术后2周和8周,再生神经记录的CNAP波幅与正常的CNA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幅面积(Area)也显著低于正常(P〈0.01)。不同型号缝线的各组之间的正中神经有髓纤维再生恢复率之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远端记录的CNAP波幅和有髓纤维的计数之间有线性关系,拟合的线性方程,即2周:Y=250.859x+27.826;8周:Y=265.584x+2721.462。结论大鼠正中神经切断缝合后早期和成熟期,再生神经远端的CNAP波幅与相应的有髓纤维计数之间均有线性关系,线性方程斜率的相近,仅截距有明显差异,可以在神经损伤后再生早期或晚期,根据电生理CNAP的波幅,通过线性方程计算出损伤远端的有髓纤维计数,确定神经再生的轴索通畅率,定量评定损伤神经的功能。
李永平劳杰赵新刘靖波田东张凯丽朱艺
关键词:正中神经电极波幅
前臂尺神经干动作电位在轻度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寻求诊断肘管综合征的最敏感的电生理指标。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3月,对32例轻度肘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系统的电生理检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2例中肘段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减低阳性率占50%,小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NCV)减慢及感觉电位波幅(AMP)降低的阳性率占40.6%,前臂尺神经于动作电位(NAP)波幅降低的阳性率占87.5%,肘段尺神经短段微移测定(SSCT)异常占59,4%,肌电图检测(EMG)阳性率占3.1%。结论前臂段(腕-肘)的尺神经NAP波幅较健侧下降>50%,是诊断早期肘管综合征较敏感的电生理指标之一。
田东张凯丽顾雁浩
关键词:肘管综合征动作电位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电生理诊断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电生理诊断方法。方法:对10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人应用肌电图(EMG)观察自发电位,检测肩胛上神经支配肌冈上肌、冈下肌;腋神经支配肌三角肌;肩胛背神经支配肌提肩胛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观察指标为潜伏期、波幅的变化。结果:10例病人冈上肌均见自发电位,募集反应减弱,CMA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且波形离散。结论:电生理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重要辅助手段。
田东黄霄云朱艺张凯丽
关键词:肩胛上神经肌电图
背阔肌电生理支配权重分析在同侧C_7神经根移位术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通过比较健侧C_7移位术中背阔肌上、中、下份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的差异,了解臂丛神经根对背阔肌的支配权重,从而为同侧C_7移位术的应用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于健侧C_7移位术中依次刺激臂丛神经上、中、下干,分别于背阔肌上、中、下份记录CMAP,比较CMAP波幅差异,确定各臂丛神经对背阔肌的支配权重。术后4周随访背阔肌肌力。结果CMAP波幅提示背阔肌上份主要受臂丛中干和上中干支配占60%,受上干支配仅10%;中份受中干支配占70%,受上干支配占15%;下份受中、下干和中干支配占70%,无单独上干支配。综合背阔肌上中下份分析显示由上干主要支配仅占8%、由中干主要支配占33%、由下干主要支配占10%、中下干支配占23%、上中下干支配占8%。术后4周随访背阔肌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通过术中对背阔肌所受臂丛神经支配的电生理权重的研究,证实了同侧C_7神经根移位术的安全性。
徐雷顾玉东徐建光朱艺张凯丽徐文东陆九州林森
关键词:神经移位臂丛肌电描记术背阔肌
冷热觉测定在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电生理冷热觉测定在诊断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 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50例(100侧)临床已确诊的单侧下干型TOS患者为TOS组,取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成人50例(100侧)为对照组。应用冷热觉分别测定2组双侧前臂内侧肘下5cm处(前臂内侧皮神经所支配的皮肤感觉区)冷、热觉的阈值,并比较其差值。结果冷觉阈值TOS组:患侧为[(22.1± 3.0)℃,(x|-)±s,下同],健侧(27.7±2.5)℃;对照组双侧分别为(27.2±3.0)℃和(26.9±3.2)℃。热觉阈值 TOS组:患侧为(40.9±4.1)℃,健侧(35.8±3.0)℃;对照组双侧分别为(36.3±3.2)℃和(35.7±2.7)℃。患侧与2组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生理冷热觉测定如健侧与患侧冷、热觉阈值相差≥4℃即为阳性,可作为早期下干型TOS的参考诊断指标之一。
田东张凯丽
关键词:胸廓出口综合征肌电描记术前臂内侧皮神经
肌电图在人体失神经支配肌萎程度与临床可修复时限作用的研究探讨
姜晓琪田东史其林王斌张凯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