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亭 作品数:33 被引量:344 H指数:12 供职机构: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理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猕猴桃园绿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猕猴桃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22年 以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绿肥为试材,在猕猴桃园林下种植,研究猕猴桃园林下绿肥物候期、杂草抑制率、土壤物理性质、绿肥产量、猕猴桃产量和猕猴桃果实性状等,以期达到增加猕猴桃产量,改善猕猴桃果实性状和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目的。结果表明:除三叶草外其它绿肥生长时间为256~273d,全苗期至初花期时间为125~194d,三叶草用时最长,肥田萝卜用时最短,其它处理时间相近为137~144d;土壤湿度随着时间推移不生草处理变化而变化;土壤5、10、15、20、25cm深度温度趋势随着不生草处理变化而变化,每层土壤变化趋势相似;相对于不种植绿肥和自然生草,猕猴桃园种植绿肥后土壤容重和比重最高降低了10.32%和6.07%,孔隙度最高增加14.10%;绿肥667m^(2)产量最高为3825.56kg,相对于A2处理增产267.84%,猕猴桃产量A4最高为627.76kg,增产20.61%;果实产量与单果质量(0.972**)、横径(0.825**)、果形指数(0.566**)呈显著正相关;果园内杂草抑制率随着时间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绿肥产量与土壤容重(-0.665**)和孔隙度(-0.472**)呈极显著负相关,孔隙度与容重(0.704**)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猕猴桃园内种植绿肥对土壤有控温控湿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抑制杂草,增加猕猴桃产量,改善猕猴桃果实性状。 张爱华 姚单君 张宇亭 况胜剑 朱青 张钦关键词:物候期 土壤物理性质 丛枝菌根真菌根外菌丝对紫色土中的氮素利用状况 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修改后的Hawkins and George(1999)的装置,并以中性紫色土壤为基质模拟自然生长环境,研究根外菌丝对土壤中的氮素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发挥了较好的菌根效应,相对不接种处理,普遍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和根系的氮、磷营养状况;根外菌丝能扩大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范围,扩大的吸收范围应不小于5cm;而根外菌丝利用的氮素形态主要是无机态的氮。 彭思利 邓胤 张宇亭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 菌丝 氮素利用 青霉ZC1菌株及其在绿肥残体降解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青霉ZC1及其在绿肥残体降解中的应用,该菌株的生长速度快,在滤纸条降解培养基中,28℃培养5d其可使滤纸完全崩解;在绿肥残体降解试验中,ZC1对绿肥残体的木质素降解率达到78.1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 张宇亭 石孝均 申鸿 陈爽 胡莺潇 杨媛羽长期施肥对稻麦轮作紫色土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22年 为了探明西南地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稻麦轮作紫色土有机碳组分和碳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重庆北碚29年稻麦轮作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有机无机配施(NPKM)、秸秆还田配施含氯化肥[(NPK)_(Cl)S]和秸秆还田配施无机肥(NPKS)5个处理,测定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及与土壤碳循环相关的水解酶活性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NPK、NPKM和NPKS)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各施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CK提升11.6%~40.2%,其中以NPKS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cPOC、i_POC和M_s+c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粗颗粒有机碳(cPOC)组分对土壤碳库变化反应最敏感,土壤总有机碳每提升1个单位有0.4个单位的碳保存于cPOC中。在化学保护、物理保护和未受保护三大有机碳库中,化学保护有机碳库是紫色土有机碳的主要固存组分,平均占66.1%;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碳库的分配受施肥影响,NPKM和NPKS处理土壤未受保护有机碳和物理保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较CK处理显著升高,增幅为10.1%~24.1%。施肥显著提高土壤碳循环水解酶活性,与CK相比,NPKM和NPKS处理的土壤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和β—木糖苷酶(BDX)活性提高14.5%~89.1%,提升效果最佳;水解酶(AG、BG和BDX)活性与土壤未受保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有机无机配施是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的最佳培肥措施。 徐文静 张宇亭 魏勇 张建伟 胡琪娟 刘瑞 张学良 石孝均关键词:长期施肥 紫色土 有机碳组分 水解酶活性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被引量:34 2020年 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中国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特征,旨在为绿肥种植和绿肥替代化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比较了几种主要绿肥在我国不同区域的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结果表明,我国绿肥鲜草产量平均为38.0 t·hm-2(含水量平均81.0%)、变幅大(0.7~186.7 t·hm-2),其中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平均产量>42.5 t·hm-2,均显著高于其他绿肥种类。17种常见绿肥的平均含氮量为28.0 g·kg-1(干基计),箭筈豌豆、苕子、苜蓿、金花菜和白三叶等豆科绿肥含氮量均在30.0 g·kg-1以上;常见绿肥的平均含磷量为7.0 g·kg-1,苕子和二月兰含磷量最高,均在8.0 g·kg-1以上;常见绿肥的平均含钾量为25.3 g·kg-1,二月兰和紫云英含钾量最高,均在32.0 g·kg-1以上。常见绿肥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平均为214.4 kg·hm-2、48.4 kg·hm-2和165.1 kg·hm-2,不同种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氮(N)、磷(P2O5)和钾(K2O)累积量最高,分别在250.0 kg·hm-2、50.0 kg·hm-2和191.7 kg·hm-2以上。分析不同气候区域绿肥养分累积状况发现,紫云英最适宜种植于南方丘陵谷地稻肥复种及茶果肥(草)间套种区;箭筈豌豆适宜种植于东北粮草(肥)轮作区和长江流域稻麦棉肥(草)复套间种区;苕子最适宜种植于长江流域稻麦棉肥(草)复套间种区;苜蓿最适宜种植于滨海稻肥(草)复种区;白/红三叶最适宜种植于西南山地丘陵粮肥(草)复间套种区;而黑麦草更适宜种植于滨海稻肥(草)复种区和南方丘陵谷地稻肥复种及茶果肥(草 杨叶华 张松 王帅 刘正兰 方林发 张学良 刘瑞 张建伟 张宇亭 石孝均关键词:绿肥 “双一流”背景下农业资源环境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 被引量:2 2022年 《生物化学》课程是农业资源环境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卓越人才的核心课程。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团队构建基于MOOC和校内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重塑教学内容,引入学科前沿,交叉生物化学理论与农业资源环境专业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的充分互动;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全面评价学习效果,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全覆盖,立德树人。 张勇 陈楠 陈敏 张宇亭关键词:生物化学 绿肥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4 2021年 为探究不同绿肥在翻压和覆盖两种还田方式下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光叶苕子翻压(VB)、光叶苕子覆盖(VS)、黑麦草翻压(RB)、黑麦草覆盖(RS)和无绿肥(CK)5个处理,测定土壤CO_(2)、N_(2)O、CH_4浓度和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分析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累积排放量以及综合增温潜势。结果表明,绿肥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CO_(2)、N_(2)O的排放,不同还田方式(翻压与覆盖还田)及不同绿肥品种对CO_(2)、N_(2)O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覆盖还田较翻压还田显著降低了CO_(2)、N_(2)O排放。培养期内绿肥覆盖处理CO_(2)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比翻压处理降低17.07%~18.55%和8.15%~9.79%;N_(2)O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降低22.91%~38.35%和17.97%~34.39%。在相同还田方式下,不同绿肥品种显著影响了CO_(2)、N_(2)O排放,豆科绿肥还田引起的CO_(2)、N_(2)O累积排放量比禾本科绿肥高8.87%~10.85%和21.90%~52.42%。各处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MBC、MB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绿肥翻压还田显著提升了MBC、MBN含量,比覆盖还田高21.42%~40.52%和28.22%~34.23%。综上,绿肥覆盖还田比翻压还田更能有效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人工成本,但是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有待田间试验验证。 张学良 张宇亭 刘瑞 谢军 张建伟 徐文静 石孝均关键词:绿肥 还田方式 温室气体 西南不同类型紫色土pH变化、重金属累积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2 2024年 施肥在作物增产方面的优势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施肥对西南不同类型紫色土重金属累积与潜在生态风险的长期影响与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基于连续13a玉米-白菜轮作长期定位试验,采集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NPKM)和不施肥对照(CK)这4个处理的酸性、中性和钙质紫色土,测定各处理土壤理化指标和耕层土壤中Cu、Zn、Cd、Ni、Pb和Cr全量,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Pi)分别计算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估长期施肥后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进一步通过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解析土壤理化指标变量与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指标和重金属全量在不同施肥方式和土壤类型下差异显著(P <0.05),且施肥方式的影响程度高于土壤类型.相较于NPK处理,NPKM和M处理土壤有机碳(SOC)、有效钾(AK)和有效磷(AP)含量平均增幅达62.53%~236.07%、105%~505.71%和444.92%~1 269.95%;各施肥处理显著改变酸性和中性紫色土pH,NPK处理下显著降低1.58和1.87,NPKM和M处理下平均上升0.61~1.70.长期施肥后3种不同类型紫色土重金属全量均有提高,NPKM和M处理土壤重金属全量的平均增幅(93.63%和96.39%)高于NPK处理(51.79%).长期施用有机肥后PN更高,其中钙质紫色土M处理PN最高,达中等危害等级,且酸性和中性紫色土中各处理RI高于钙质紫色土,重金属Cd和Pb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更高;对理化因子、PN和RI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AP、ΔpH(各施肥处理相较于初始土壤pH变化量)和NO_(3)--N分别解释了方差变异的57.7%、11.2%和9.7%,达到显著水平;PLS-PM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施肥通过提高土壤AP和加剧pH变化影响重金属累积导致潜在生态风险增加.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农田养分管理与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张海琳 张雨 王顶 谢军 张跃强 张宇亭 张宇亭 石孝均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8 2012年 为了定量化比较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根际、菌根际和菌丝际土壤结构的变化,采用四室分根装置,比较中性紫色土接种不同AM真菌后,菌根际、根际、菌丝际和非根际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于0.25mm团聚体总量(R0.25)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3个菌种后菌丝际EEG和有机质含量均呈高于菌根际的趋势。菌丝密度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蛋白(EEG)与MWD、GMD和R0.25呈显著正相关,菌根际和菌丝际土壤水稳性R0.25与菌丝密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和0.671。接种G.mosseae的菌根际土壤R0.25值显著高于其它分室土壤,而接种G.etunicatum的菌丝际土壤R0.25值显著高于其它分室土壤。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菌种对土壤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反映了丛枝菌根真菌生态功能的多样性。 彭思利 申鸿 张宇亭 郭涛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 覆盖作物多样性对橘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1 2023年 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6种覆盖作物剪股颖、高羊茅、白三叶、红三叶、菊苣和车前草,在柑橘园中按照1、2、3、4、6物种梯度和1、2、3功能群梯度,构建不同多样性水平的覆盖作物群落,测定建植1年后0~20 cm土层土壤水分、温度、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指标,分析覆盖作物多样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与清耕相比,覆盖作物可以使夏季的土壤温度平均降低2.51℃,冬季的土壤温度平均提高0.26℃,土壤水分平均提高4.59%;(2)与清耕处理相比,覆盖作物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平均分别提高了11.20%、17.86%、6.48%、7.53%和6.31%;(3)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大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与单一种植相比,不同功能群的覆盖作物混合种植使土壤全氮提高7.08%,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16.20%、7.09%、3.54%;(4)相关性分析表明,物种丰富度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显著正相关(P<0.05),功能群丰富度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功能群丰富度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要高于物种丰富度;(5)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综合评价表明,当覆盖作物物种丰富度为4、功能群丰富度为3时的关联度最大,是较理想的柑橘园覆盖作物混播模式。本研究中最优的混播处理为剪股颖+高羊茅+菊苣+车前草和高羊茅+白三叶+菊苣。 任嘉欣 黎昊 兰翔伟 王洁 王顶 谢军 张宇亭 石孝均关键词:柑橘园 覆盖作物 物种丰富度 土壤理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