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雄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泉州市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量化评估分级护理结合中医针灸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讨量化评估分级护理结合中医针灸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泉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护理结合针灸治疗)和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护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量化评估分级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评分、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分及危险性行为发生情况。结果与干预前相比,2组在干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PANSS、MOAS和SDSS评分均下降,2组在干预6个月后的IPROS各因子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上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的危险性行为总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28.21%(P<0.05)。结论量化评估分级护理结合中医针灸可有效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暴力行为和社会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并减少危险性行为发生。
- 郭梅萍张文雄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中医针灸暴力行为社会功能
- 团体式行为及心理干预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团体式行为及心理干预对于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泉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团体式行为及心理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危险性行为发生情况、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后,2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危险性行为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服药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均<0.05)。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后,2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团体式行为及心理干预可改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提高服药总依从性。
- 苏圆圆张文雄郭梅萍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
- 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与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 观察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8月泉州市第三医院精神科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9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立哌唑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分、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分、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R-IR)]、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2组患者PANSS、MOAS评分低于治疗前,WAIS-RC、SSP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干预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干预组患者FPG、2 hPG水平和HbA_(1c)、HOMR-I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FPG、2 hPG水平和HbA_(1c)、HOMR-IR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同期干预组(P均<0.01);对照组患者TC、TG、LDL-C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HDL-C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干预组患者TC、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TG、LDL-C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且干预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9%vs.29.17%,χ^(2)=0.270,P=0.603)。结论 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可更好地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暴力行为,改善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对于机体糖脂代谢影响较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 张文雄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利培酮暴力行为
-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泉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结果分为对照组(n=81)和观察组(n=99)。对照组PSQI总分<8分,观察组PSQI总分≥8分。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抑郁症病程、学历背景、婚姻状态等)、负性情绪[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评估,使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55.00%;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的性别、学历背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的年龄、抑郁症病程低于无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睡眠障碍组的HAMD评分、HAMA评分高于无睡眠障碍组,SSRS评分低于无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抑郁症病程、HAMD评分、HAMA评分、SSRS评分均是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均会存在睡眠障碍,年龄、抑郁症病程、负性情绪以及社会支持是导致抑郁症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 李淑环施莲云张文雄
- 关键词:抑郁症睡眠障碍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