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艳娇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大学生
  • 4篇责任感
  • 4篇社会
  • 3篇大学生社会
  • 3篇社会责任感
  • 3篇教育
  • 2篇大学生社会责...
  • 2篇学生社会责任...
  • 2篇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高校
  • 1篇当代大学生
  • 1篇导师
  • 1篇导师制
  • 1篇道德
  • 1篇德育
  • 1篇德育教育
  • 1篇学科
  • 1篇学生自我
  • 1篇学生自我教育

机构

  • 7篇集美大学
  • 1篇厦门南洋职业...

作者

  • 7篇张艳娇
  • 1篇邓玮

传媒

  • 2篇校园心理
  • 2篇高校后勤研究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教书育人(高...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与对策——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为例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施行情况为基础,分析农林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依据现行的"双导师制"运行方式,指出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不足及对策。
张艳娇
关键词:双导师制就业创业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扮演着特殊的社会角色,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应尽可能多的为社会创造财富,不断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张艳娇
关键词: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过程高校德育教育价值观多元化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本研究以集美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层次不高,责任意识淡薄;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不强,责任意识不够坚定,责任行为不够坚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不稳定性,实用性和利己性倾向明显;生命、行为、感恩责任感缺失严重。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加强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特色教育、优化社会环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改进家庭教育理念;倡导科学、合理、有效的家庭责任感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完善教育模式,以及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张艳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及其培养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社会责任感全面的说就是个人对自身以及自身之外的他者所负有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世界、对自然所承担的保障其生存和发展的职责和使命.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应尽可能多地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世界、对自然的责任,为社会创造财富,不断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又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责任、扮演着特殊的社会角色,在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途径和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却在多元化背景下有不断弱化的趋势,摆在教育部门和教育者面前的问题刻不容缓.
张艳娇郑宇莹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群体社会和谐教育部门教育者
马克思主义伦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
人的社会价值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利他性来体现,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对个人伦理道德教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和树立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当代大学生承担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任,肩负着振兴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其有无社...
张艳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
关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思考被引量:1
2012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思想交流日益频繁,新时期的青年一代,由于受到各方位的影响和冲击,思想多元化,观念不断变更,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等在他们身上有弱化的倾向。[1]而"
张艳娇邓玮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青年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
习近平的教育论述在学科思政中的启示——以J校水产“新农科”专业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当前社会观念和心理认知对涉农高校大学生专业思想造成新的困境,包括第一志愿录取比例低、转专业比例高、职业认同感低、改行比例高等问题。在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启示下,开展“抓住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抓住探索心,培养科研兴趣”“抓住进取心,培养综合能力”“抓住事业心,培养就业能力”的分层次专业思想教育,改善社会认知、培养环境、就业环境、培养模式,是化解农科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困境的有效路径。
张艳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