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艳清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3篇莫里森
  • 2篇《卡斯特桥市...
  • 1篇野心
  • 1篇人性
  • 1篇上帝
  • 1篇社会冲突
  • 1篇圣经
  • 1篇圣经原型
  • 1篇失宠
  • 1篇所罗门之歌
  • 1篇替罪羊
  • 1篇托马斯·哈代
  • 1篇托尼·莫里森
  • 1篇奴隶
  • 1篇奴隶制
  • 1篇主题
  • 1篇忏悔
  • 1篇忏悔录
  • 1篇文本
  • 1篇文化母题

机构

  • 6篇东北大学

作者

  • 6篇张艳清
  • 3篇张燕楠

传媒

  • 3篇东北大学学报...
  • 3篇理论界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被宠还是失宠——悲惨的奴隶史在《宠儿》中再现
2005年
用传统的文艺理论批评方法分析了黑人奴隶史在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再现,从而揭露了奴隶制度的黑暗和残暴;并阐明了结合历史去欣赏文本的意义所在。
张艳清
关键词:《宠儿》奴隶制
再现《圣经》世界中的“替罪羊”——评析《旧约·撒母耳记》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人与社会冲突的主题被引量:2
2004年
在《圣经》原型的对照下,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迈克·亨察尔的悲剧:人束缚于社会新旧秩序交替的冲突之中,当人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时,最终会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牺牲品"替罪羊"。对《旧约·撒母耳记》中扫罗与大卫的故事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尔与伐尔伏雷故事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人与社会的冲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张艳清张燕楠
关键词:圣经托马斯·哈代
评析《旧约·撒母耳记》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人与自我冲突的主题
2006年
本文在与“圣经”原型的对照中,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边克·亨察尔悲剧:人束缚于来自自我的弱点——嫉妒和野心。《圣经》作为西方文化遗产对西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卡斯特桥市长》可视为圣经文化产物之一。对《旧约·撒母耳记》中扫罗与大卫的故事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尔与伐尔伏雷故事比较研究,使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我的冲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张艳清张燕楠
关键词:圣经原型《卡斯特桥市长》嫉妒野心
“所有上帝的孩子都得到了翅膀”——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飞行”文化母题探索被引量:4
2005年
任何读过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读者不能不注意小说中“飞行”的文化母题。“飞行”的文化母题并非托妮·莫里森的原创,希腊神话《伊卡洛斯和代达罗斯》为托妮·莫里森这位对神话和民俗学感兴趣的黑人作家提供了一个诱惑人的模式,因为它和黑人挣脱奴役飞回故乡非洲回归自由的文化母题似乎有着必然联系。本文认为“飞行”的文化母题和回归感文学并不属于那个特定的民族,因此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飞行”的文化母题不能单一地从非洲奴隶叙述故事角度来理解,应该从多元的文化关联中去探索,这样才能对于当代文学的文化母题的多元性得到切实的阐发和理解。
张艳清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文化母题莫里森飞行上帝黑人作家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互文性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马克思文艺理论认为文艺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文艺是整体性的社会规划的一部分,这与互文性理论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及克里斯蒂娃的观点,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文化文本的意识形态中。莫里森的文学创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以及互文性的理论框架中成功地将边缘文化中心化,揭示了阶级制度下劳动与人类本质异化的现实。
张燕楠张艳清
关键词:互文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文学文本文化文本
奥古斯丁和卢梭《忏悔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通过对圣·奥古斯丁和卢梭《忏悔录》的比较研究 ,分析了两部《忏悔录》有关人性方面的各自不同的观点 ,即 :奥古斯丁的人性本恶和卢梭的人性本善。
张艳清
关键词:人性奥古斯丁卢梭《忏悔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