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5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教育
  • 5篇德育
  • 5篇高校
  • 3篇信念
  • 3篇信念教育
  • 3篇理想信念
  • 3篇理想信念教育
  • 2篇大学德育
  • 2篇理想信念状况
  • 2篇阶层
  • 2篇教学
  • 2篇归因
  • 1篇大学德育创新
  • 1篇大学生
  • 1篇道德
  • 1篇道德修养
  • 1篇德育创新
  • 1篇德育过程
  • 1篇德育理念
  • 1篇行政

机构

  • 15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16篇张艳萍
  • 4篇李海
  • 3篇王守忠
  • 1篇贾绘泽
  • 1篇何艳珍
  • 1篇张大庆
  • 1篇刘海英
  • 1篇蔡元元
  • 1篇郑素娟
  • 1篇刘梅英

传媒

  • 4篇中国特色社会...
  • 3篇石家庄经济学...
  • 2篇教育探索
  • 2篇河北学刊
  • 1篇成人教育
  • 1篇河北地质学院...
  • 1篇当代教育科学
  • 1篇河北广播电视...
  • 1篇衡水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 1篇199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校德育认同低效的归因与对策被引量:9
2010年
受教育者建构自己的品德首先要内化德育内容,而认同是内化的关键环节。但在高校德育中,由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者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德育认同效果。提高学生的德育认同效果,应优化德育内容、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
张艳萍李海
关键词:归因
浅议德育理念的现代转换被引量:7
2010年
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德育效果的优劣。传统的德育理念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为提高德育效果,传统的德育理念必须转换,即由"外塑型"向"内生型"转换;由"工具性"向"主体发展性"转换;由"知识化"向"生活化"转换;由"物化"向"人本化"转换。
李海张艳萍
关键词:德育理念人本化
关于大学德育学科归属的探究被引量:2
2003年
大学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大学德育的学科归属 ,就是要更准确地把握其规律 ,并运用本学科的普遍方法进行研究和思考德育的相关问题。
张艳萍何艳珍
关键词:德育高校学科归属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探索被引量:4
2010年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在处理教材内容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关系时,要坚持教材基础地位,坚持教学目的的决定作用,灵活确定教学内容;依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创新适合大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
蔡元元刘海英张艳萍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关于农民阶层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被引量:3
2003年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从河北省农民阶层的物质生活状况和需求状况入手,分析了解农民阶层的理想信念现状,旨在找出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对策,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
张艳萍王守忠
关键词:农民阶层理想信念教育农业政策社会调查
浅议道德学习观的现代转向被引量:1
2009年
道德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道德品质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学习者的学习观必须由传统向现代转向,即由"知道"向"体道"转向,由理解向认同转向,由"占有"向"获得"转向,由"再现"向"实践"转向。
李海张艳萍
“三个代表”思想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2年
张艳萍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落脚点
高校德育认同低效的归因与对策被引量:1
2009年
受教育者建构自己的品德首先要内化德育内容,而认同是内化的关键环节。但在高校德育中,由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者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德育认同效果。提高学生的德育认同效果,应优化德育内容、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
张艳萍
关键词:归因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公正理论被引量:2
201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公正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利益公正思想为思想基础、以生产力发展为物质手段、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制度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基本分配原则、以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目标、以利益关系协调为重要途径。这一理论在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效率与公平的辨证统一和公平规则的合理有序三个鲜明特征。
张艳萍贾绘泽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程评价的行政化际遇与专业化考量被引量:6
2011年
课程评价是一项具有专业特质的课程工程,用行政思维来审视抑或干预课程评价,其结果必然使课程评价误入歧途。抛却行政思维,转向专业思维,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生成、专业实践的磨砺与凝练、专业机构的培育与扶持、专业精神的内化与提升,建构起基于专业思维的课程评价体系,方能更好的回应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所提出的众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郑素娟张艳萍
关键词:课程评价专业思维行政思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