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践
- 作品数:118 被引量:22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
- 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统治者与基督教会相互勾结维护其专制统治,提出了"政教分离"的要求,其英文原文是"separation of state andchurch",意为国家与教会分离。可是这一重要概念在译成中文时...
- 张践
- 文献传递
- 中国古代“宗教法”反思
- <正>中国古代只有刑法,没有宪法。与西方现代社会相比,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而不是"法治"社会。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法律,从子产"铸刑鼎"、邓析"做刑书"开始,中国就出现了明文法。但是正如当时的"法"被称为"刑"一...
- 张践
- 文献传递
- 清代宗教治理的举措与启示被引量:1
- 2020年
- 一、“因革损益”健全加强宗教治理系统清代沿袭了明代行之有效的宗教治理“双轨制”体系,一方面,仍由礼部的祠祭司主管宗教事务,同时又独立设立僧录司、道录司,由和尚、道士任职。康熙朝《大清会典》中记载:“僧录司……设左右善世二员,左右阐教二员,左右讲经二员,左右觉义二员,职专释教之事。”同时对“八座”规定了品级:正六品(僧录司左右善世),从六品(僧录司左右阐教),正八品(僧录司左右讲经),从八品(僧录司左右觉义)
- 张践
- 关键词:讲经宗教事务康熙朝
- 关于新实学构建的一点设想
- <正>构建新实学的呼声,早在20世纪就由中日韩三国从事传统实学研究的学者提出。这也符合一般规律。研究思想史的学者,都希望自己研究的文化体系能够在现实的生活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新实学是什么样子?应当如何建构新实学?现在仍然...
- 张践
- 文献传递
- “仁”是儒学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
- 儒学的核心价值,应当是在儒学中出现频度最高,而且可以对其他价值观产生决定和统领作用的范畴,笔者认为非"仁"的概念莫属。仁的本质是"以己推人"的忠恕之道,用于人际是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用于政治是仁政德治、协和万邦;用于自然...
- 张践
- 关键词:儒学忠恕之道仁政德治仁民爱物
- 文献传递
- 论张载以实学精神重构的儒家宗教观
- <正>张载及其所开创的关学,以“躬行礼教”为宗旨,提倡“学贵有用”,“务为实践”的学风旨趣。关学的“实学”倾向表现在其学说的各个方面,包括宗教观。自汉代道教创立,佛教东传以来,儒家的宗教观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用张载的话说:...
- 张践
- 文献传递
- 从《易传》、《礼记》看儒家的人文精神
- 中国夏商周三代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存在着国家宗教。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古代宗教也随之解体,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从"神治"到"人治"的根本转变。
- 张践
- 文献传递
- 宗教的类型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影响
- <正>当代民族宗教关系研究会碰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宗教信仰与民族国家认同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代国际政治都建立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本质上是各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关系。当代世界上绝对的单一民族国家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信...
- 张践
- 文献传递
- 中国历代宗教治理的得失镜鉴被引量:2
- 2020年
- 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把握、刚柔并济、综合施策、互利双赢。中国历代宗教治理不仅包括政府刚性的宗教管理,还包括整个社会柔性的礼乐教化;宗教治理不仅包括针对宗教的一套规则,而且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管理制度;宗教治理不仅指政府的管理,也包括宗教组织的自治;宗教治理的手段不仅是控制、引导、操纵,还包括对话、辩论、汇通;宗教治理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支配与服从,更多的是理解与配合。具体内容包括:对宗教“敬而远之”的治理理念;多元宗教和谐并存又不一家独大;礼乐教化引导外来宗教中国化;保持政教关系的适度张力;经济上控制宗教发展的适度规模;政府管理与僧团自治结合运用;防范境外宗教引发的国家主权危机。
- 张践
- 关键词:政教关系和而不同
- 《西铭》: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被引量:5
- 2004年
- 张载的《西铭》之所以被后学千古传颂,就因为它为中国士大夫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其中所包含在“天人一体”、“民胞物与”、“乐而无忧”、“存顺没宁”的人生哲学,对于当代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张践
- 关键词:《西铭》士大夫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