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丹枫

作品数:340 被引量:1,231H指数:1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三重三优”学科人才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0篇期刊文章
  • 74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2篇医药卫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6篇腹腔
  • 143篇腹腔镜
  • 78篇肿瘤
  • 71篇手术
  • 71篇切除
  • 58篇后腹腔
  • 56篇尿管
  • 56篇切除术
  • 55篇输尿管
  • 53篇后腹腔镜
  • 47篇前列腺
  • 41篇外科
  • 35篇腺癌
  • 34篇前列腺癌
  • 34篇腺肿瘤
  • 34篇膀胱
  • 33篇镜检
  • 31篇结石
  • 30篇肾上腺
  • 30篇泌尿

机构

  • 320篇第二军医大学
  • 14篇同济大学
  • 14篇上海市闸北区...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解放军第41...
  • 4篇宜兴市人民医...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蚌埠市第二人...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解放军第85...
  • 2篇宁波市第一医...
  • 2篇徐州市中心医...
  • 2篇浙江萧山医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340篇徐丹枫
  • 153篇崔心刚
  • 137篇任吉忠
  • 125篇高轶
  • 98篇闵志廉
  • 89篇刘玉杉
  • 87篇姚亚成
  • 79篇郑军华
  • 78篇阴雷
  • 56篇车建平
  • 39篇齐隽
  • 37篇陈杰
  • 36篇朱有华
  • 28篇王立明
  • 28篇瞿创予
  • 25篇谭剑敏
  • 25篇王军凯
  • 24篇陈明
  • 23篇周伟民
  • 23篇许嘉骏

传媒

  • 48篇临床泌尿外科...
  • 36篇第二军医大学...
  • 29篇腹腔镜外科杂...
  • 12篇中华泌尿外科...
  • 11篇上海医学
  • 10篇微创泌尿外科...
  • 9篇中华器官移植...
  • 5篇中华国际医学...
  • 5篇国际泌尿系统...
  • 4篇中国微创外科...
  • 3篇中华男科学杂...
  • 3篇山东医药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肾脏病与透析...
  • 3篇复旦学报(医...
  • 3篇现代泌尿外科...
  • 3篇中华腔镜泌尿...
  • 3篇2012上海...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7篇2016
  • 15篇2015
  • 18篇2014
  • 16篇2013
  • 26篇2012
  • 34篇2011
  • 25篇2010
  • 22篇2009
  • 54篇2008
  • 33篇2007
  • 12篇2006
  • 31篇2005
  • 9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8
3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203例经验总结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经验。方法:2001年8月至2007年6月,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203例;男128例,女75例;年龄21-74岁,平均(45±2)岁;双侧6例。肾上腺肿瘤或结节直径0.4-18 cm。结果:203例患者,行肾上腺手术209例次,其中经后腹腔166例,经腹34例,手助腹腔镜3例,腔镜手术成功197例,有6例(2.96%)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25-275 min,平均(135±35)min。术中出血40-250 ml,平均(75±25)ml。术后1-3 d可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7-10 d,平均(7±2)d。手术并发症为腔静脉损伤1例,胸膜损伤1例,腰部血肿4例,Trocar穿刺口脂肪液化1例。结论:经后腹腔腹腔镜途径治疗肾上腺肿瘤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需根据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严格掌握,对肿瘤体积较大、肥胖或有双侧病变患者时选择经腹途径较为合适。
郑军华彭波许云飞徐丹枫高轶崔心刚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腹腔镜外科手术肾上腺切除术
后腹腔镜下肾固定术(附28例报告)(英文)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后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肾下垂28例。2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45岁,平均(34±2.5)岁。右侧15例,左侧12例,双侧1例。术前症状:腰区酸胀27例,腰区明显疼痛1例,频发尿路感染16例,血尿12例,其中肉眼血尿8例,镜下血尿4例。肾图显示患侧呈梗阻性表现12例。静脉肾盂造影提示肾下垂Ⅱ度10例,Ⅲ度14例,Ⅳ度4例。患侧轻度肾积水7例。1例双侧肾下垂采用经腹途径,其余27例均采用后腹腔途径。经后腹腔镜完整游离患侧肾脏,其中8例钳夹牵拉的肾下极血管。26例将下垂游离肾脏用腔镜内缝合技术固定于腰大肌,2例用外打结方法固定于患侧腰区皮下。结果:2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25±9)min,平均住院时间(8±1.2)d,平均卧床时间(7±1.3)d。术后复查静脉肾盂造影提示患侧肾脏位于正常位置。27例腰区酸胀患者中24例症状消失,3例改善;1例腰区疼痛患者症状消失;16例频发尿路感染患者症状均消失;12例血尿患者中有10例症状消失。平均随访(24±4.2)个月,有一定的复发症状,包括血尿复发2例,1例复发尿路感染,4例复发患侧腰区酸胀。结论:后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有望成为理想的肾下垂手术方法之一。
郑军华彭波徐丹枫高轶
关键词:肾下垂肾固定术腹腔镜外科手术
VHL综合征一例报告
2007年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因“双侧肾上腺肿瘤、小脑肿瘤术后复查发现双肾肿瘤”于2006年6月7日入院。患者1984年因出现阵发性头痛、心悸、出汗、血压升高(最高220/120mmHg,1mmHg=0.133kPa),入当地医院诊断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行“双侧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诊断,术后症状缓解,血压降至正常。1997年因头晕、走路不稳入当地医院检查,诊断“小脑血管母细胞瘤”,行“后颅窝去骨瓣减压术”后症状好转。半个月前单位体检B超发现“双肾多发占位”,门诊收入我科。患者外祖父有肾肿瘤病史,母亲有“小脑肿瘤”病史。查体:意识清楚,语言确切,血压115/75mmHg,心率70次/min,
俞能旺崔心刚高轶阴雷徐丹枫
关键词:肾肿瘤肾上腺肿瘤小脑肿瘤
腹腔镜膀胱嗜铬细胞瘤切除术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为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施行腹腔镜膀胱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B超、CT、MR 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定位,肿瘤43mm×32mm×30mm大。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min,术中出血80ml,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7d,病理结果证实为副神经节细胞瘤。术后随访1年,患者症状消失、血压正常、肿瘤未复发。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膀胱嗜铬细胞瘤安全可行,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出血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王军凯任吉忠徐丹枫刘玉杉高轶崔心刚姚亚成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腹腔镜检查
肾上腺皮质肿瘤神经内分泌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肿瘤的神经内分泌学特性。方法:对长征医院1999年6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99例肾上腺皮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技术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99例肾上腺皮质肿瘤组织中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嗜铬素A(CgA)、突触素(Syn)的表达,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临床症状、检验结果、病理类型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三种蛋白在肾上腺皮质腺瘤中均有大量表达,NSE阳性率为80%,CgA阳性率为48.9%,Syn阳性率为75.6%。在皮质腺癌中的表达率为NSE 77.8%,CgA 22.2%,Syn 77.8%。在正常肾上腺组织中的表达率为NSE 20%,CgA 0%,Syn 10%。NSE、CgA、Syn三种蛋白在肾上腺皮质腺瘤和肾上腺皮质腺癌之间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比正常肾上腺组织明显升高(P<0.05)。结论:肾上腺皮质肿瘤无论腺瘤、腺癌,均表现出神经内分泌学特性,提示其发生与肾上腺皮质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
何昊玮郑军华高建平徐丹枫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肿瘤神经内分泌学嗜铬素A突触素
腹腔镜下肾脏部分切除术(附58例报告)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肾脏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肾肿瘤患者58例,包括肾癌43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4例,肾素瘤1例。瘤体直径1~6cm,平均2.5±1.5cm,均采用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手术过程:分离暴露肾动脉和瘤体,血管阻断夹阻断肾动脉,距离瘤体1cm用超声刀剜除完整瘤体,1-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创面,解除血管阻断,观察出血情况,对出血点予以缝合止血,取出肿瘤,完成手术。结果:3例因瘤体较大,或多支动脉仅夹闭1支而出血较多中转开放。手术时间65~200min,平均95±43min;术中出血20~1 500mL,平均140±60mL。血管阻断时间最初10例30~45min,后48例仅为8~28min;肠道功能12~36h恢复,绝对卧床3~5d后下床活动,术后住院7~10d。随访6~48个月。术后肾图显示患侧肾脏血流良好,功能无明显异常;1例切口种植转移,1例肾门淋巴结转移,2例因术后病理报告切缘阳性而再次开放手术行根治性切除。结论: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除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外,还可以有效保留肾脏功能,适合于处理外生性生长、直径<4cm的恶性肿瘤或者稍大良性肿瘤。手术对术者腔镜下缝合打结技巧要求较高,血管控制时间一般不超过30min,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医师操作。
崔心刚徐丹枫陈明任吉忠刘玉杉车建平闵志廉
关键词:腹腔镜肾脏肿瘤部分切除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在R.E.N.A.L.评分为中度复杂性肾癌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在肾脏肿瘤测量评分系统(R.E.N.A.L.评分)为中度复杂性肾癌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1年6月82例R.E.N.A.L.评分为中度复杂性(7~9分)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1例,平均年龄(53.2±9.8)岁。肿瘤平均直径(3.0±0.9)cm,其中左侧36例,右侧46例;背侧48例,腹侧34例;肿瘤靠近肾门血管11例,82例患者均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2.0±23.1)min,术中平均热缺血时间(17.3±4.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8±7.9)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0±1.2)d,术后尿漏3例,留置导尿及输尿管导管后1周症状消失;术后肌酐短暂升高8例,均在6周内降至正常范围;术后平均随访(33.5±11.6)个月,80例患者术后6个月预估肾小球率过滤(eGFR)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另2例患者eGFR分别下降30%、35%;术后肾功能长期维持在CKD3期和CDK2期分别为2例和3例,均未行血液透析治疗,余患者未发生肾功能不全;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为中度复杂性肾癌安全、有效,但其远期疗效尚需大样本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观察。
张东旭滕竞飞李勋钢崔心刚陈杰王军凯李尧陈露汪凯徐丹枫
关键词:肾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U-100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应用
2005年
目的 :总结临床应用新型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体会。方法 :分析 5 0例输尿管镜下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碎石成功 43例 ,于术后 2个月复查结石排净 3 5例 ;失败 7例 ,其中输尿管镜操作失败或碎石中发生严重输尿管穿孔损伤改开放手术 3例 ,二期行体外震波碎石术 (ESWL)治疗 4例。患者术后均出现轻重不等的肉眼血尿 ,平均手术时间 40min ,激光工作时间 4min ,术后平均住院 4d。结论 :双频双脉冲激光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对软组织损伤小、碎石高效的激光 ,但其功能单一 ,临床仅适用于治疗结石。其可作为对于输尿管结石不宜行ESWL治疗或ESWL治疗失败后的一种选择方法。
梁清吴天麟王甫剑邱祥政张文达王阔兴范涛徐丹枫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术后输尿管镜碎石
腹腔镜下马蹄肾合并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附2例报告)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并研究马蹄肾合并肾肿瘤的腹腔镜治疗方法、可行性分析及预后评价。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对2例马蹄肾合并单侧肾脏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肾脏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前经B超、IVU和CT检查明确诊断,手术采用Karl Storz高清视频采集系统、超声刀、双极电凝,Hem-o-lok及其它腹腔镜常用器械共同完成。结果: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分别为180 min、100 min(平均140 min),其中马蹄肾峡部处理时间为60 min、36 min(平均48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150 ml。术后绝对卧床2~3天,术后5~7天拔除导尿管.2例患者均未出现继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对于符合根治手术条件的马蹄肾合并肾肿瘤患者,首选的治疗仍为根治性肾切除术。然而腹腔镜手术可充分发挥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微创优势。术前充分估计变异血管,细致的腹膜后腔解剖.以及妥善处理峡部,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所在。
李尧徐丹枫崔心刚任吉忠高轶
关键词:腹腔镜术马蹄肾肾肿瘤
血清PSA检测在慢性前列腺炎分型和疗效预测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PSA检测在慢性前列腺炎(CP)临床分型的确定和治疗效果预测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06年3月至2007年5月门诊诊治的122例CP患者按NIH1995年的分类标准进行分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6周后检测T-PSA水平,并设正常对照组。通过对各型CP患者T-PSA水平、以及治疗前后T-PSA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获得相关数据。结果(1)CP的PS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升高;Ⅱ型与ⅢB型之间的T-PSA存在差异,Ⅱ型与ⅢA型之间无明显差异;(2)Ⅱ型治疗前后PSA水平有显著差异,Ⅲ型治疗前后PSA无差异。(3)CP治疗后疗效显著者,PSA水平会有显著下降而一般疗效和无效者,治疗前后PSA无变化。结论血清PSA水平在区分Ⅱ型与ⅢB型CP时,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但界定值的确定,尚待进一步研究。治疗后PSA是否下降,可能成为一个判断CP治疗有效性的参考标准。
张涛亮徐丹枫薛蔚周伟民谭剑敏金辛良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特异抗原
共3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