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山
- 作品数:27 被引量:28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异质性研究被引量:37
- 1994年
- 依1980年至1985年搜集的系统生态学资料分析,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由185种动物(177种鱼类和8种头足类)组成。兼有暖水性、暖温性和冷温性的复合区系,以及偶见种、季节种和习见种的多重生态学成分。以暖温性习见种占群落优势地位,其NED和BED分别占68.86%和65.59%,暖水性偶见种仅占0.10%和0.19%。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可归结为依BED聚合成暖季组(5-9月)和依NED聚合为冷季组(10-4月)两种型式,对应于物种间交替利用沿岸水域进行繁殖和索饵活动等生态学过程。群落空间分布格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区和黄海南部地理隔离,然生物成分的区系组成相似性较高。黄海北部则受季节性生态环境异质性影响,形成纬向梯度栖息地生态位分化与重叠,表现出群落时空尺度上的可塑性特征。
- 朱鑫华吴鹤洲徐凤山赵紫晶叶懋中
- 关键词:群落结构
- 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的分类和订名被引量:8
- 2009年
- 中国牡蛎的种类繁多,多样性极为丰富,由于其形态变异大,已报道的中国牡蛎物种组成及分布争议甚大,中国北方沿海常见"褶牡蛎"的分类也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严重阻碍了其他相关研究的进行。作者系统综述了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的分类历史和研究现状,并对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确立了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的分类地位,改变其分类长期混乱的局面,这对于"褶牡蛎"的养殖和其他相关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王海艳郭希明刘晓许飞张素萍徐凤山张国范
- 中国近海原鳃类的初步研究——Ⅲ.马雷蛤科和廷达蛤科
- 1990年
- 马雷蛤科(Malletiidae)和廷达蛤科(Tindariidae)同是原鳃类中的两个小科。它们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深水区,潮间带没有它们的分布。这两科动物种类过去在中国海无任何记录,本文报道的6种中,其中金星廷达蛤(tindaria jinxingae sp.nov)是一个新种,其余5种在中国海均为首次纪录。
- 徐凤山
- 关键词:近海
- 胶州湾大型无脊椎动物数量的多年变化与趋势预测被引量:16
- 2001年
- 利用 1 981、1 985、1 989、1 993年 5月和 8月的定点拖网资料 ,选出大型无脊椎动物主要种 ,研究其多年变化规律 ,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表明 ,各年 5月份的平均捕获量分别为 :1 981年 1 2 52、1 985年 1 480、1 989年 1 0 76、1 993年 556个 /(网·时 ) ,呈明显的指数下降趋势 ,这种趋势符合X =- 42 75.2 4 4e- 0 .430 2 0 66t+ 552 7.2 4 4的规律 ;每年 8月份的资源量分别为 :1 981年 31 90、1 985年 8474、1 989年 2 0 2 7、1 993年 631个 /(网·时 ) ,亦呈明显的下降 ,符合X =- 1 1 2 66.9e- 1 .2 0 2 1 98t+ 1 44 56.9的规律。以上变化趋势表明 ,若不采取有关措施 ,资源将近枯竭。
- 刘瑞玉黄勃徐凤山李笑红
-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数学模型捕获量捕捞强度
- 笔螺科分类系统学研究概况及我国近海笔螺科研究进展
- 笔螺科(Mitridae)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暖水性,从潮间带至400余米水深处都有分布。该科动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肉体可以食用,贝壳由于其造型独特、色泽鲜丽,因此具有较高的观...
- 李宝泉张素萍徐凤山李新正
- 文献传递
- 中国海典型生境双壳类软体动物多样性特点被引量:13
- 2011年
- 中国海域广阔、海岸线绵长、环境复杂、包含的生境多样,对中国海典型生境中双壳类软体动物多样性的分析,可以反映中国海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区系特点。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贝类学家的报道,对不同典型生境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多样性特点、生活环境、生态习性进行了阐述,对不同海区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由于沿岸水、冷水团及黄海暖流的影响,黄海的区系组成最为复杂;受台湾暖流和黑潮暖流的影响,东海的多样性呈现出随纬度降低、离岸越远,暖水种增加且暖水性增强的特点;南海由于南部濒临赤道,北部属亚热带,存在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场等多种生境,其多样性最高。到目前为止,中国海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共记录有1,104种,分属于77科393属,其中渤海有68属87种,黄海121属175种,东海195属337种,南海的种类最多,297属822种。
- 徐凤山张均龙
- 关键词:软体动物双壳类生态习性生境
- 东海双壳类笋螂科一新种——中华笋螂
- 1992年
- 笋螂科一新种——中华笋螂Pholodomya(Nipponopanacca)sinica sp. nov.系于1981年采自东海冲绳海槽。新种的主要特征是壳表具粗糙的同心生长纹,较大的粒状突起遍布壳的表面。在壳顶附近这些粒状突起呈放射状排列,在壳的近边缘处则排列无序。
- 徐凤山
- 关键词:双壳类
- 中国近海文蛤属(双壳纲,帘蛤科)的系统分类学研究被引量:15
- 2012年
-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蛤分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混乱现象,它已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文蛤的水产养殖和遗传育种等相关研究。利用比较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我国沿海分布的文蛤属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澄清了混淆种,修订了物种名称,确立了我国沿海文蛤的分类地位,对文蛤属的分类系统进行分子重建。结果表明短文蛤和丽文蛤为近缘种先聚到一起,然后与斧文蛤聚到一起,而琴文蛤、文蛤与该属其它 3 种文蛤的分歧时间较早。研究结果将为文蛤的分类研究、遗传育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张素萍王鸿霞徐凤山
- 关键词:双壳纲帘蛤科
-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70
- 2005年
- 采用1998年2月—2002年11月,共5年19个季度月对胶州湾10个站进行综合调查的资料,对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三项数量指标与温度、盐度、底层初级生产力、底质四项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是胶州湾重要的生物类群,共发现了51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最高的站均为2号站,分别为1015.6g/m2和1041ind/m2。软体动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底质、温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底栖软体动物的出现种数和平均栖息密度与底层初级生产力呈线形相关,但三者与盐度的关系不明显。
- 李宝泉李新正于海燕王洪法王金宝徐凤山张宝琳
- 南海双带蛤科(Mesodes matidae)一新种
- 2000年
- 于 1 959年 1 2月 1 4日在南海进行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时 ,采到了一个罕见的双壳类标本。最近经过鉴定 ,认为是一个新种 ,属于双带蛤科、糙双带蛤属 ,定名为中华糙双带蛤。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徐凤山李笑红
- 关键词:软体动物门双壳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