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坤

作品数:8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厅留学基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脊髓
  • 2篇肿瘤
  • 2篇椎管
  • 2篇椎管内
  • 1篇动静脉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溶解
  • 1篇血栓溶解疗法
  • 1篇移植瘤
  • 1篇易感
  • 1篇易感性
  • 1篇荧光
  • 1篇荧光素
  • 1篇荧光素酶
  • 1篇硬脊膜
  • 1篇脂滴
  • 1篇入路
  • 1篇入路切除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入路

机构

  • 8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齐齐哈尔市第...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作者

  • 8篇徐坤
  • 5篇初明
  • 4篇王殿洪
  • 4篇李国忠
  • 3篇李敬文
  • 3篇胡永珍
  • 2篇魏兰兰
  • 2篇龚海东
  • 2篇吴树亮
  • 2篇史怀璋
  • 2篇钟震宇
  • 1篇孙琪
  • 1篇张婧惟
  • 1篇王琳玺
  • 1篇许凤燕
  • 1篇孙亮
  • 1篇王星
  • 1篇秦颖
  • 1篇吴培
  • 1篇徐善才

传媒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髓外肿瘤40例,髓内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结果43例肿瘤均获全切除。随访6~48个月,术前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行颈、胸、腰椎x-线或M对复查,均未出现脊柱畸形,无肿瘤复发。结论对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半椎板切除入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最大限度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对部分偏侧生长界限清楚的髓内肿瘤也可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
胡永珍王殿洪李国忠李敬文龚海东初明钟震宇徐坤
关键词:脊髓肿瘤手术入路半椎板切除
抗凝或联合动静脉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疗效被引量:8
2012年
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中,自发性颅内出血占30%~40%[1]。对CVST合并脑出血的处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难度。我们对4例CVST合并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情况报道如下。
胡永珍王殿洪徐善才李敬文李国忠王琳玺徐坤史怀璋
关键词:脑出血血栓溶解疗法抗凝疗法
脊膜瘤侵袭行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脊膜瘤是椎管内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大部分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WHO I级)。CT、MRI的广泛应用,在明确脊膜瘤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也增加了脊膜瘤的检出率。目前在髓外硬膜下肿瘤中,脊膜瘤的发病率接近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发病率(40%)。脊膜瘤绝大多数为完全硬膜下生长,约10%侵袭硬脊膜全层或生长于硬膜外。
徐宝占徐坤杨钟会初明
关键词:脊膜瘤侵袭性分子标记物硬脊膜
椎管内皮样囊肿脂滴破入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腔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脂滴进入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症状性破裂椎管内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影像学检查显示破入脊髓中央管的游离脂滴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上信号略有衰减,脂肪抑制序列呈极低信号。患者均经MRI和手术证实为腰骶部椎管内皮样囊肿伴脂滴破裂进入脊髓中央管和(或)蛛网膜下腔,术后随访1~4年(平均2.3年),患者KPS评分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皮样囊肿破入脊髓中央管和(或)蛛网膜下腔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当患者出现症状性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应及时给予手术治疗。
初明魏兰兰胡恩喜王殿洪于洪伟吴培徐坤李国忠钟震宇史怀璋赵世光
关键词:椎管内皮样囊肿脊髓脂滴
稳定表达荧光素酶裸鼠垂体腺瘤移植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裸鼠垂体腺瘤移植瘤模型,并通过活体生物发光成像系统实时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特点。方法经G418药物选择性对转染细胞进行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GH3-luc和MMQ-luc细胞系。将两株细胞系分别皮下接种于BALB/c裸鼠,建立BALB/c裸鼠移植瘤模型,利用活体生物发光成像系统观察肿瘤的成瘤和生长情况。结果本组成功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裸鼠GH3-luc和MMQ-luc移植瘤模型。体表直尺测量显示:移植瘤在接种MMQ-luc和GH3-luc细胞后10d内生长均较缓慢,15—30d肿瘤体积迅速增长.且MMQ-luc移植瘤较GH3-luc移植瘤生长快。活体生物发光成像系统荧光测量显示:接种GH3-luc细胞移植瘤20d时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10d的荧光强度。活体生物发光成像系统荧光测量与取瘤直尺测量的肿瘤体积变化趋于一致,而体表直尺测量的肿瘤体积偏小。结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裸鼠垂体腺瘤移植瘤模型的成功建立,不仅可用于活体生物发光成像系统实时观察肿瘤的成瘤及生长情况,而且为垂体腺瘤的研究及药物开发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平台。
张婧惟魏兰兰秦颖童丽萍纪羽婷徐坤初明
关键词:垂体肿瘤移植瘤
miRNAs在脊髓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脊髓损伤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难题,脊髓损伤可划分为三个病理生理阶段:原发性损伤期、继发性损伤期和慢性损伤期。基因表达的改变在脊髓损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miRNAs可以调控转录后所有基因的表达,所以miRNAs是脊髓损伤中一个很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对象。miRNAs是20-25碱基组成的非编码RNA,通过与靶mRNAs 3‘UTR结合下调其表达实现的对mRNA翻译进程的调控。miRNAs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和疾病有密切关系。脊髓损伤后miRNAs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和炎性反应通路在炎性应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miRNAs在细胞凋亡中表现出了复杂的功能,其表达的改变可能同时刺激和抑制凋亡;miRNAs可通过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肥大和调节胶质瘢痕的进程;miRNAs的下调可能通过促进轴突靶向作用、神经元存活和轴突生长来促进损伤脊髓部位再生进程。目前脊髓损伤仍是现代医学的难题,对神经系统疾病中miRNAs作用的研究,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也是将来研究中的热点。
徐坤徐宝占杨钟会吴树亮初明
关键词:MIRANS脊髓损伤
XRCC1和MGMT基因多态性与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胶质瘤易感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XRCCl和MGMT基因多态性与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胶质瘤患者,同时随机选取同性别、民族、年龄相差±5岁、同期住院的非肿瘤门诊患者作为对照。其中XRCClArg399GIn多态性,采集366例胶质瘤患者和377例对照;MGMTLeu84Phe多态性,采集543例胶质瘤患者和495例对照;MGMT11e143Val多态性,采集369例胶质瘤患者和441例对照。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XRCCl基因Arg399Gln位点和MGMT基因Leu84Phe、Ilel43Val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中XRCCl399Gln等位基因频率为0.35,明显高于对照组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85,P=0.006。与Arg/Arg基因型比较,携带基因型Arg/Gl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36,95%CI为1.01~1.85,P=0.045;携带Gin/Gi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83,95%CI为1.10~3.05,p=0.019;携带Arg/Gln+GIn/GI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0R=1.44,95%CI为1.08~1.93,p=0.013;携带等位基因Gl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l.36,95%cI为1.09~1.69,p=0.006。胶质瘤组中MGMT84Phe等位基因频率为0.16,明显高于对照组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253,P〈0.001。与Leu/Leu基因型比较,携带基因型Leu/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61,95%cI为1.18~2.19,p=0.002;携带Phe/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4.16,95%CI为1.68~10.30,p=0.001;携带Leu/Phe+Phe/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0R=1.78,95%CI为1.33~2.39,Pd0.001;携带等位基因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83,95%CI为1.40~2.38,P〈O.001。胶质瘤组中MGMT143Val等位基因频率为0.11,高于对照组0.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
胡永珍王殿洪龚海东李国忠李敬文王立君杨春徐坤
关键词:XRCC1MGMT胶质瘤易感性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的认知功能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究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移植治疗对APP/PS转基因的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的BMSCs,诱导其分化为神经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染色技术鉴定其表型与分化。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转基因小鼠(生后3个月)来源的BMSCs注入APP/PS转基因小鼠(生后12个月)侧脑室内后,以荧光显微镜技术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整合情况,HE染色检测AD模型小鼠海马区萎缩的恢复程度并以Morris水迷宫试验与旷场试验检测移植治疗后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分离自C57BL/6小鼠的BMSCs在增殖培养基中贴壁生长,形态呈纺锤形,免疫表型CD271+/CD45-++,经神经分化诱导培养可形成β-tubulin-III神经元和GFAP星形胶质细胞。GFP转基因小鼠来源的BMSCs移植入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可存活并与宿主海马区神经组织有效整合。移植治疗3周后宿主小鼠海马区面积显著增加(<0.001),水迷宫实验逃生潜伏期明显缩短(<0.01),旷场试验评分显著提高(<0.05)。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可有效改善APP/PS1转基因的AD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刘欣徐坤许凤燕孙亮孙琪徐训政王星刘声亮韩丽娟吴树亮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APP阿尔兹海默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