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戚艳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视网膜
  • 7篇网膜
  • 6篇小鼠
  • 3篇电图
  • 3篇视网膜变性
  • 3篇视网膜电描记...
  • 3篇视网膜电图
  • 3篇视网膜下
  • 3篇腔注射
  • 3篇注射
  • 3篇描记
  • 3篇描记术
  • 3篇膜下
  • 2篇溶血卵磷脂
  • 1篇电图改变
  • 1篇电压依赖性钙...
  • 1篇亚单位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染色
  • 1篇视网膜电图改...

机构

  • 6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作者

  • 7篇戚艳
  • 5篇庞继景
  • 5篇戴旭锋
  • 3篇韩娟娟
  • 3篇张华
  • 1篇韩娟娟
  • 1篇何颖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rd11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进程和小鼠经角膜途经行视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学研究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rd11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进程  目的:观察溶血卵磷脂酰基转移酶1(LPCAT1)缺陷小鼠在视网膜变性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  方法:选用出生5~6只的rd11和野生型C...
戚艳
关键词:视网膜变性
正常C57BL/6J小鼠明视紫外光视网膜电图特征
2013年
目的观察小鼠紫外光敏感视锥系统(UV-cone)视网膜电图(ERG)的特点。方法实验研究。成年野生型C57BL/6J小鼠10只(10眼),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2组均明适应(背景白光的色温为7000K,亮度为30cd·m-2)10min后行ERG检测。实验组记录UV-cone ERG,刺激所用的紫外光波长为363 nm,刺激强度分别为0.03、O.30、1.00、3.00mW·s·m-2。对照组记录明视系列白光ERG。2组间最大反应a波、b波振幅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紫外光(UV)刺激强度达到0.30mW·S·m-2时,ERG开始出现稳定的正向b波,其振幅为(14.8±3.0)uV;随着刺激强度增大,b波上可以记录到明显的振荡电位(前3个子波振幅较大)。而对照组b波上未见明显的振荡电位。实验组ERG最大反应b波振幅明显高于对照组(t=2.615,P〈0.05),而a波振幅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3,P〉0.05)。结论正常成年C57BL/6J小鼠明视UV—coneERG与传统的白光ERG在波形和最大反应幅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戴旭锋韩娟娟戚艳庞继景
关键词:小鼠视网膜电描记术
rd11小鼠视锥细胞变性过程中视蛋白的变化特点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视网膜变性11(rd11)小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自发突变的视网膜变性小鼠。研究证实,rd11小鼠出生后随着鼠龄的增长出现快速的光感受器变性,且视杆细胞变性早于视锥细胞变性,但对于视网膜不同区域视锥细胞变性的特点还不十分清楚。目的应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不同鼠龄rd11小鼠M-视蛋白和S-视蛋白在视网膜的表达分布及变化特点,为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出生后14、28、42d的rd11小鼠各5只,制备视网膜铺片,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分别标记小鼠视网膜后极部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象限M-视蛋白和S-视蛋白的表达,观察随rd11小鼠鼠龄的变化视网膜各区域M-视蛋白和S-视蛋白的荧光形态和密度,并与相应鼠龄的C57BL/6J小鼠进行比较。结果出生14d的rd11小鼠视网膜M-视蛋白和S-视蛋白的红色荧光形态和密度与C57BL/6J小鼠接近,但出生28d的rd11小鼠视网膜后极部颞上、颞下、鼻上、鼻下4个区域M-视蛋白和S-视蛋白表达密度均明显降低,荧光形态由纺锤形逐渐变为点状,出生42d的rd11小鼠视网膜部分区域M-视蛋白和S-视蛋白表达消失。出生28d的rd11小鼠视网膜后极部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区域M-视蛋白的表达密度分别为(414±32)、(300±8)、(324±22)和(250±20)个/0.037mm^2,明显低于同龄C57BL/6J小鼠的(484±21)、(442±19)、(459±34)和(436±12)个/0.03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14、15.225、7.505、17.990,均P〈0.05);上述4个区域S-视蛋白的表达密度下降更明显,分别为(8±4)、(175±16)、(74±13)、(315±20)个/0.037mm^2,明显低于C57BL/6J小鼠的(73±16)、(436±30)、(393±30)和(480±19)个/0.03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55、17.076、21.637、13.498,均P〈0.0
韩娟娟戴旭锋戚艳张华庞继景
关键词:视锥细胞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
溶血卵磷脂酰基转移酶1自发突变小鼠视网膜组织和闪光视网膜电图改变
2014年
目的 观察溶血卵磷脂酰基转移酶1(LPCAT1)自发突变小鼠视网膜组织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改变情况.方法 Lpcat1基因自发突变纯合子的rd11新生小鼠60只(实验组)和与之同龄的野生型C57BL/6J小鼠60只(对照组)纳入实验.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的表达情况.出生后3、6、9d和2、4、6、8周,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观察视网膜显微结构;行全视野F-ERG检测,记录暗视杆体反应和明视锥体反应.结果 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呈阴性表达;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LPCAT1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节,神经节细胞层可见少量表达.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鼠于出生后9d左右视网膜外核层已基本形成,其光感受器细胞核层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显微结构正常.F-ERG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出生后2、4周暗视杆体系统反应存在,呈降低趋势,出生后6~8周暗视杆体系统反应消失;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暗视杆体系统反应正常.出生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72.8±15.6)、(105.2±21.1) μV,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60,P=0.025).出生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20.6±6.4)、(231.8±32.0)μV,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71,P=0.000).实验组小鼠出生后2、4、6周明视锥体系统反应存在,呈降低趋势,出生后8周明视锥体系统反应消失;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明视锥体系统反应正常.出生后2、4周,实验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46.8±7.2)、(78.0±8.2)μV;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42.8±6.4)、(91.4±9.4) μV.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30、-2.401,P=0.379、0.043).出生后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b波振幅分别为(17.2±2.0)、(116.2±12.9) μV,实验组较对照组明�
韩娟娟戴旭锋张华戚艳庞继景
关键词:视网膜变性视网膜电描记术
小鼠经角膜视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学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 小鼠是眼科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和眼底病研究的常用动物模型,视网膜下腔注射是上述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该技术的操作流程对研究的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目前对具体的视网膜下腔注射操作方法的介绍鲜见报道. 目的 观察小鼠经角膜视网膜下腔注射对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2月龄SPF级C57 BL/6J小鼠充分扩瞳后,在眼科专用手术显微镜下用301/2G一次性注射针头在角巩膜缘内侧穿刺小鼠右眼角膜,用带有33G平针头的微量进样器沿穿刺口进入并绕过晶状体后到达玻璃体,然后逐渐进针至视网膜下腔隙,缓慢推注1μl质量分数0.1%荧光素钠生理盐水注射液.根据注射后注射液在视网膜下腔的分布范围不同将实验眼分为80%~100%范围组和50%~70%范围组,模拟操作组以相同的方向进针至视网膜下腔但不注射溶液,小鼠的对侧眼(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4只眼.分别于注射后1、2、3d及注射后5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法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的形态结构变化;于注射后5周时记录各组小鼠的视网膜电图(ERG),然后制备小鼠视网膜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注射眼注射后视网膜绿色荧光范围>50%且无明显并发症者为注射成功,成功率>70%.OCT观察显示,注射后1d可见注射区域视网膜神经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脱离,局部视网膜隆起,注射后2d注射区域视网膜复位.注射后5周,模拟操作组、50%~ 70%范围组、80%~100%范围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ERG b波振幅分别为(386.25±37.88)、(357.50±41.03)、(324.25±53.45)和(410.50±14.88) μV,4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4,P=0.047),正常对照组ERG b波振幅明显高于80% ~ 100%范围组(均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模拟操作组、50%~ 70%范
戚艳戴旭锋张华何颖庞继景
关键词:视网膜电图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α1F亚单位缺陷对小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α1F亚单位在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分布和意义。方法实验研究。将70只小鼠分为两组,实验组为VDCC0α1F-/-小鼠(突变纯合子),对照组为α1F+/+小鼠(野生型),每组35只。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α1F亚单位的表达情况;两组小鼠于生后3、6、9、14d和3个月分别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观察显微结构;并记录两组小鼠闪光视网膜电图(ERG)。两组小鼠ERG振幅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DCC仅.F亚单位呈阴性表达;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DCCα1F亚单位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外丛状层(OPL),内丛状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可见少量表达。(2)α1F-/-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组织中的OPL逐渐变窄,至3个月龄时几乎消失;而d.F+/+小鼠视网膜OPL厚度始终变化不大。(3)α1F-/-小鼠暗适应标准强度闪光ERGb波振幅[(163.8±26.7)肛V]较仅。F+/+小鼠[(408.4±54.5)α1V]明显降低(t=-9.017,P=0.000),而d1FI/-小鼠a波振幅[(208.2±27.3)μV]与d1F+/+小鼠[(196.0±24.2)μ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8,P=0.476)。结论VDCCα1F亚单位缺陷主要影响小鼠视网膜OPL的结构和功能。
戴旭锋庞继景韩娟娟戚艳
关键词:视网膜钙通道视网膜电描记术小鼠
小鼠经角膜视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学研究
<正>目的:观察小鼠经角膜视网膜下腔注射对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2月龄SPF级C57 BL/6J小鼠充分扩瞳后,在眼科专用手术显微镜下用301/2G一次性注射针头在角巩膜缘内侧穿刺小鼠右眼角膜,用带有33G平针头...
戚艳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