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房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心血管
  • 2篇心血管病
  • 2篇心血管病学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病学
  • 2篇伊布利特
  • 2篇房颤
  • 2篇房室
  • 1篇单盲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量
  • 1篇低分子量肝素
  • 1篇电生理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心房颤动患者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作者

  • 7篇戴力
  • 4篇邱朝晖
  • 3篇郭新贵
  • 3篇朱文青
  • 3篇陆文良
  • 3篇陈阳
  • 2篇葛均波
  • 2篇陆鹏云
  • 2篇谈中茹
  • 2篇颜彦
  • 2篇张煜
  • 2篇林佑善
  • 2篇李天奇
  • 1篇蔡乃绳
  • 1篇周一泉
  • 1篇解新星
  • 1篇史凯蕾
  • 1篇高艺
  • 1篇俞丽雅
  • 1篇张音佳

传媒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伊布利特与索他洛尔对猪心脏电生理特性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伊布利特与索他洛尔对猪心脏电生理特性的作用特点和差异。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猪8头随机均分为伊布利特组和索他洛尔组,每组4头。伊布利特15ug/kg,索他洛尔1.5mg/kg经静脉注射后观察其对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主要指标有心率(HR)、窦性周期(SCL)、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心房波宽度(A)、希氏束波宽度(H)、AH间期(AH)、心室波宽度(V)、HV间期(HV)、QT间期(QT)、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和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等。结果伊布利特组HR,延长SCL,SNRT,CSNRT, AH,QT,AERP和VERP显著降低(P<0.05):索他洛尔组HR,延长SCL,SNRT,CSNRT,QT,AERP和VERP也显著降低(P<0.05);伊布利特组和索他洛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布利特对心脏电生理有明显的作用,与传统的索他洛尔相比两者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对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提示其可能是一潜在的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
戴力朱文青颜彦林佑善葛均波
关键词:伊布利特索他洛尔窦房结恢复时间希氏束窦房传导时间有效不应期
三种低分子量肝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比较三种低分子量肝素(依诺肝素、那屈肝素和达肝素)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单中心设计,76例入选的ACS患者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1mg/kg)、那屈肝素组(0.01ml/kg)和达肝素组(120IU/kg),每12h皮下注射一次,至少使用48h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所有手术在末次注射低分子量肝素(LMWH)后8h以内完成,术中不追加LMWH或普通肝素(UFH),监测三组手术前和手术结束时的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和抗Xa因子活性,同时观察30d终点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和靶血管再次重建和严重出血事件。结果三组病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时平均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和手术结束时APTT≥45s的病例数在依诺肝素组、那屈肝素组和达肝素组分别为24例(96.0%)、23例(95.8%)和26例(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手术前和手术结束时抗Xa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达到抗Xa因子≥0.5IU/L的比例不同,在依诺肝素组、那屈肝素组和达肝素组分别为:术前23例(92.0%)、21例(87.5%)和17例(63.0%)(P=0.018),手术结束时22例(88 0%)、19例(79.2%)和15例(55.6%)(P=0.022)。30d随访三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依诺肝素组发生1例因急性左心衰导致死亡,1例术后血小板<10×10^(12)/L,另有1例输血200ml;那屈肝素组发生1例靶血管再次重建;达肝素组1例术中支架后急性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结论依诺肝素、那屈肝素和达肝素在ACS患者心导管室应用中均安全有效,术前皮下注射LMWH 4次且手术在末次注射的8h内完成,不需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手术中静脉追加LMWH或UFH。
邱朝晖张煜谈中茹陈阳许璐明陆鹏云高艺焦昌安李天奇洪慰麟戴力俞丽雅史凯蕾容耀聪周全王明亮王健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左室心尖部瘤样膨隆伴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2009年
患者女,26岁,反复阵发性心悸18年,发作时心电图提示左室心尖部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及心脏核磁共振检查见左室心尖部局部变薄、膨出,收缩活动减弱或消失。腔内电生理检查可见室房逆传文氏、室房分离现象,证实为室性心动过速。用美托洛尔25 mg,2次/天预防室性心动过速,随访1个月无发作。
戴力陆文良陈阳邱朝晖张煜谈中茹郭新贵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室性心动过速心脏电生理
国产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在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中的对比研究
2007年
目的观察国产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临床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和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法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69例(伊布利特组35例,普罗帕酮组34例)的转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伊布利特组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总转复率为57.1%,其中心房颤动的转复率为33.3%,心房扑动的转复率为75%;普罗帕酮组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总转复率为38.2%,心房颤动的转复率为30.8%,心房扑动的转复率为42.9%。伊布利特组房扑的转复率要高于普罗帕酮组(P=0.038)。伊布利特组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4.0±4.2)和(12.5±6.4)min,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为(12.9±5.9)min;普罗帕酮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为(14.5±7.6)和(14.4±5.8)min,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为(14.5±6.1)min。两组在平均转复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9例患者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对转复心房扑动效果优于普罗帕酮,对转复心房颤动的效果与普罗帕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戴力朱文青颜彦林佑善葛均波
关键词:伊布利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普罗帕酮转复率房扑单盲
双腔起搏器最小心室化起搏与房室间期优化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最小心室化起搏功能与最佳房室间期优化对减少心室起搏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符合标准患者入选。随机分为最小心室化起搏组(RVP,n=16)和超声优化下最佳房室间期组(OAV,n=14)。首先,分别在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交叉(RVP转OAV,OAV转RVP),并于术后1年再次随访。随访中评估右室起搏比例、6 min步行试验、纽约心功能分级、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RVP较OAV组的右室起搏比例明显降低(P<0.05)。至术后1年随访时,OAV转RVP组的右室起搏比例较RVP转OAV组明显降低(P<0.05)。交叉前后的自身比较显示起搏器RVP功能打开后能显著降低右室起搏比例(P<0.05)。其他各项指标在两组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优化方式对于患者短期心功能无明显影响,但RVP较OAV能明显减少右室起搏比例。
戴力陆鹏云陈阳邱朝晖陆文良张音佳李天奇郭新贵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双腔起搏器心室起搏管理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结双径路的射频消融治疗
2007年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合并房室结双径路(AVNDP)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术式的选择。方法:对64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进行电生理检查,观察PSVT发作时传导的顺序,然后进行消融治疗。结果:640例PSVT中检出AVRT+AVNDP 68例,检出率为10.6%;有8例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此类患者进行慢径消融治疗。随访所有经治患者均无复发。结论:AVRT合并AVNDP者阻断房室旁道是消融成功的关键;房室旁道作为"旁观者"时也应作房室旁道消融;如仅有(AH)跳跃但无心动过速者无需接受房室结改良。
朱文青解新星戴力周一泉蔡乃绳林佑善葛均波
关键词: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射频消融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策略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现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高龄房颤患者住院时的治疗情况分为华法林抗凝组(15例)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组(52例)进行分析。每组分别测定用药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时间(AC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结果抗血小板组平均治疗时间(44.2±37.5)个月。抗凝组平均治疗时间(39.0±61.5)个月。抗血小板组有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发生急性右下肢动脉栓塞,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抗血小板组用药前后PT、ACT、INR、APTT、FIB、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共发生2例消化道出血及2例致死性出血性脑卒中,抗凝组华法林用药后PT延长(8.4±7.5)s,ACT下降(0.49±0.22)s,INR升高0.93±0.83,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活性均较用药前有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预防高龄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但出血事件发生率可能增多,总体不良事件发生并未显著减少。
陆文良邱朝晖戴力郭新贵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凝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