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冉
- 作品数:42 被引量:330H指数:8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三生”协调视角下村庄主导功能分区研究
- 2023年
- 以期优化“三生”协调的村域尺度国土空间格局,为各类村庄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空间支撑。运用5 m×5 m格网法对各类村庄分别进行“三生”功能适宜性评价,并基于村庄定位目标差异化设定主导功能区划定原则,依据高适宜及优先递减原则构建二维空间权重矩阵,实现各类村庄“三生”功能分区划定。结果表明:现状适宜程度较高的“三生”功能排序为城郊融合类村庄农业生产>生活>非农生产>生态,而集聚提升类村庄为农业生产>生态>生活>非农生产。未来城郊融合类村庄优先递减原则设置为生活—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生态,集聚提升类村庄设定为农业生产—生活—非农生产—生态。城郊融合类村庄A农业生产与生活主导区面积占比最大,生态主导区零星分散,非农生产主导区分布集聚但占比最小,明显高于集聚提升类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B农业生产主导区面积最大,其次为生态主导区、生活主导区,非农生产主导区。基于“三生”功能适宜性评价与功能主导区划定原则,分类施策科学指引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布局,引导形成突出特色的“三生”协调空间新格局。
- 於冉汪沁张茜储昭君程宏晟
- 试论生长极理论与城市综合体(HOPSCA)规划模式--以杭州市为例
- 以生长极理论为基础,并应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对杭州市城市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 Yu Ran於冉
- 关键词:城市规划战略管理
- 基于生态评价与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关键区域识别——以安徽省为例
- 2023年
- [目的]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以期筑牢城市发展的生态基底,为该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及MCR模型从生态系统供给侧与内部响应侧展开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修正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与生态障碍点,根据空间分异与地类特征提出差异化修复维育措施。[结果](1)安徽省共计53块生态源地斑块,面积合计4.22×10^(4) 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30.50%,其中南部源地集中成片生态价值高,北部较为分散生态价值低。(2)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廊道共有95条,基于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出68条关键廊道,26条重要廊道及1条一般廊道。(3)共识别生态夹点119处,面积达412.45 km^(2),生态障碍点46处,面积达423.20 km^(2)。(4)生态夹点及零星障碍点以自然维育为主,大型生态障碍点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两措并举。[结论]借助生态评价以及电路理论开展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更符合物种运动的真实规律,可有效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及其分布特征。
- 汪沁於冉储昭君吴雨桐魏靖阳
- 关键词:生态评价电路理论
- 安徽省农田植被固碳特征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 2023年
- 开展区域农田植被固碳能力在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对合理制定区域农业低碳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例,在核算2000~2020年农田植被净固碳量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差椭圆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农田植被固碳特征变化趋势以及空间格局,并对安徽省各地级市提出差异化农业发展对策。结果表明:①安徽省各地级市农田植被表现出较强的固碳能力,净固碳量呈现“北增南减,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净固碳强度呈现“北强南弱”的空间格局。②安徽省农田植被净固碳量呈现出西北—东南分布的空间格局,且呈现出向西北方向收缩的聚集态势。③安徽省农田植被净固碳量存在正向空间关联性,局部空间表现为“西北热-东南冷”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且聚集程度不断增强,即差异越来越明显。
- 汪沁於冉程宏晟
- 成渝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与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关联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成渝城市群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责任,探讨快速发展背景下景观生态风险受人类活动强度的影响效应及变动趋势,对于地区规划发展及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遥感数据,构建景观生态风险、人类活动强度评价方法,并基于GWR模型、双变量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耦合测度,揭示两者的时空关联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20年研究区ERI逐渐改善,风险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且中心城市在2020年降为低风险。(2)研究区HAI显著提高,空间分布与ERI较为统一,主要以中心城市向外辐射扩张为趋势。(3)2000—2020年间负相关系数由中心城市扩张至整个城市群中部,ERI与HAI间空间正相关性不断减弱,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部城市,低-低聚集区分布在山地林区,低-高及高-低聚集区均有增加趋势;两个指标耦合协调度在20年间显著提升,研究区中部高度协调面积扩张明显。妥善治理生态风险、科学规划发展策略可将人地矛盾转为相互促进的新局面,研究结论可为地区生态风险治理、合理谋划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魏靖阳於冉付丹阳苏越汪沁
- 关键词:人类活动强度
- 基于小岗精神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小岗精神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体现为穷则思变的图强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无畏无惧的担当精神、勇于探索的试错精神、坚持真理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为农村改革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原动力。小岗村实行农业“大包干”,拉开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引领了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在“大包干”基础上构建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是小岗精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乡村振兴必须建基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王诗陶於冉於忠祥
-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
- 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对其用地效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调整用地结构、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下促进要素流动、推进长三角中心区整体功能提升的重要手段。基于偏移份额分析法分析城市用地结构变化,利用超效率模型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STIRPAT模型探讨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挤出效应更强,而居住用地、市政公用用地及仓储用地的补给效应更显著;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极差较大、辐射较弱;用地效率值与用地结构间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提出,进一步调整各类用地的结构配比,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发挥上海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等政策建议。
- 叶芸魏靖阳於冉储昭君於忠祥
- 关键词:城市用地结构超效率模型STIRPAT模型
- 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演变及驱动机制--以巢湖流域为例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究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规律及驱动机制,为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巢湖流域及区县1996—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及社会经济统计年鉴,运用土地利用数量、程度及空间差异计量模型,以及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数据统计软件,模拟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演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近20a来巢湖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变化,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总量、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却存在明显差异,耕地、园地、草地减少较为突出,林地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减少将近1/2;建设用地总量增长幅度更大,特别是城镇工矿用地及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增长迅猛,农村居民点用地略有减少;巢湖全域土地利用程度自2004年之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合肥市辖区及周边县域土地利用开发程度较高,其他区域相对较低;耕地减少率金安区、瑶海区、肥西县、含山县居前,城镇用地增加率肥西县、长丰县、巢湖市位于前列;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工业推进、人口增加及城镇化是巢湖流域特别是近10a多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巢湖流域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需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建设用地效率,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 范树平刘友兆程从坤张红梅於冉吕军
- 关键词:土地利用快速城镇化巢湖流域
- 长江经济带产业-碳排放-土地协同发展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碳排放指数间的内在响应关系及作用机理,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思路。[方法]基于GM(1,1)预测模型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碳排放指数进行灰色预测后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并运用PVAR模型探讨三者间的响应关系。[结果]①区域各要素间的耦合度高于协调度,耦合协调状态呈增长趋势,而区域内部则呈现自下游至上游的降低趋势。②土地利用强度对于产业发展于前两期呈正向冲击,产业发展对碳排放为滞后2期内的先负而后转正冲击的倒V型波动趋势,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脉冲响应。③三要素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发展路径,但产业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解释力高于土地利用强度对其的解释力,而随着期数的增加,二者对碳排放的影响趋势均呈现增长趋势。[结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的配置和保障不可或缺,而碳排放作为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也不可忽视,探索三者间的响应关系,能够更好地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 叶芸於冉万年顺程宏晟汪沁於忠祥
-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PVAR模型长江经济带
- 基于土地利用格局的合肥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2
- 2022年
- 以2000、2010及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基于GIS、Frag stats等相关分析软件,通过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揭示了合肥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刻画了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合肥市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建设用地大规模扩张侵占大量耕地;(2)研究区间合肥市景观生态风险主要以低风险和中风险为主,高度风险区集中于境内水域地区;(3)研究区间景观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显著正向关系,高—高聚类均集中于巢湖流域附近,低—低聚类主要集中在包河区、瑶海区及肥东县的少部分地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判识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影响的科学依据,土地利用格局作为实现人地关系和谐的核心要义,强化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景观生态风险研究对于耦合人地关系、平衡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魏靖阳於冉魏露付丹阳汪沁叶芸
- 关键词: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