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旭

作品数:18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贵阳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卫生厅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细菌
  • 6篇细菌L型
  • 5篇基因
  • 4篇沙门菌
  • 4篇奈瑟菌
  • 3篇代谢
  • 3篇细胞壁缺陷
  • 3篇奈瑟菌属
  • 3篇菌属
  • 3篇抗菌
  • 3篇呼吸道感染
  • 3篇呼吸道感染患...
  • 3篇杆菌
  • 3篇白喉棒状杆菌
  • 3篇棒状杆菌
  • 2篇医学微生物
  • 2篇医学微生物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微生物学
  • 2篇淋病

机构

  • 17篇贵阳医学院
  • 4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河南省疾病预...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山西省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甘肃省疾病预...
  • 1篇青海省疾病预...

作者

  • 18篇易旭
  • 12篇王和
  • 6篇江滟
  • 5篇叶长芸
  • 5篇佘晓玲
  • 4篇王涛
  • 4篇王艳
  • 3篇罗振华
  • 2篇綦廷娜
  • 1篇牟秋菊
  • 1篇张锦
  • 1篇查筑红
  • 1篇王丹霓
  • 1篇金东
  • 1篇张秋香
  • 1篇李明远
  • 1篇夏胜利
  • 1篇孙强正
  • 1篇张少敏
  • 1篇于德山

传媒

  • 4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贵州医药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检验医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奈瑟菌属菌种的基因检测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检测从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分离的奈瑟菌属菌种的基因并探讨非淋病奈瑟菌的致病性以及奈瑟菌属菌种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检测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泌尿生殖道分离的奈瑟菌属菌种的淋病奈瑟菌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的反应及其染色体上16SrRNA基因、淋病奈瑟菌DNA甲基转移酶基因orf1、隐蔽性质粒基因cppB及外膜蛋白基因nspA。结果: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泌尿生殖道分离的14株奈瑟菌属菌种经16SrRNA基因检测鉴定为淋病奈瑟菌2株、粘液奈瑟菌3株、灰色奈瑟菌3株、干燥奈瑟菌2株、微黄奈瑟菌2株、嗜乳糖奈瑟菌1株、多糖奈瑟菌1株,其中淋病奈瑟菌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阳性反应的9株、cppB阳性反应1株、orf1阳性反应5株、nspA阳性反应3株。16SrRNA基因检测与常规细菌学方法鉴定结果比较,两者的符合率85.7%。结论:引起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非淋病奈瑟菌缺乏cppB,大多数菌株缺乏淋病奈瑟菌毒力相关的orf1与nspA并且可在淋病奈瑟菌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检测中显示阳性反应,从而造成淋病奈瑟菌鉴定与淋病诊断的误诊以及其他奈瑟菌感染的漏诊。在疑似奈瑟菌属菌种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中联合使用常规细菌学方法与基因检测方法,可有助于提高奈瑟菌属菌种鉴定及其感染诊断的准确率。
王和罗振华易旭佘晓玲王丹霓王艳叶长芸
关键词:奈瑟菌属淋病基因
细胞壁缺陷白喉棒状杆菌致病作用的观察及其毒力基因检测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比较白喉棒状杆菌亲代细菌型及其稳定L型动物致病性的差异,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变异的特点,探讨其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方法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人工诱导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为稳定L型。采用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皮内感染家兔,观察局部感染部位皮肤或全身的病理改变。采用微量法提取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用Tox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以检测毒素蛋白结构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白喉棒状杆菌在氨苄青霉素作用下可发生细胞壁缺陷而成为L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不能引起动物局部或全身发生异常表现,该稳定L型的传代培养物可仍然保留同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Tox基因及其核苷酸序列。结论提示细胞壁缺失将导致白喉棒状杆菌与产生毒素蛋白有关结构基因在宿主菌细胞内的表达受到抑制,以致使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丧失了产生外毒素致病的作用。
易旭王和
关键词:白喉棒状杆菌细菌L型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被引量:8
1999年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易旭王和
关键词:细菌L型胆固醇沙门菌脂代谢
细菌壁缺陷对沙门菌代谢特性影响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了解细胞壁缺陷沙门菌的代谢特性、某些酶活性及化学构成的特点,探讨细胞壁缺陷对沙门菌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定量检测与分析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及其经L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突变株(CWDM)和伤寒沙门菌CWDM返祖菌的细胞裂解物中无机离子磷(PO43-)、镁(Mg2+)、钙(Ca2+)、及总蛋白、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h)含量及某些代谢酶的活性,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检测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细菌型、CWDMs及伤寒沙门菌CWDM返祖菌的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功酶.结果沙门菌CWDMs的PO43-、Mg2+、Ca2+含量明显低于其亲代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返祖菌( P<0.01).两菌的CWDMs均可检测出Tch和TG,而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沙门菌返祖菌则不能检出Tch和TG.代谢酶活性检测显示两菌的CWDMs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明显低于其亲代细菌型或返祖菌(P<0.01).PAGE检测显示两菌的CWDMs及其亲代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返祖菌均具有乳酸脱氧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功酶活性,细菌型及返祖菌有4种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CWDMs仅显示2种快泳动的LDH同功酶,但缺乏慢泳动的2种LDH同功酶.两菌的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返祖菌经PAGE电泳可见一条漫泳动MDH同功酶带,CWDMs电泳后可见快慢泳动2条MDH同功酶带.分光光度法检测证实,细菌型与粗糙型的MDH活性相似;CWDMs的活性则明显较低.结论细胞壁缺陷可导致沙门菌的多种代谢酶活性及某些离子含量明显降低,具有与其亲代细菌型不相同的乳酸脱氧酶同功酶和苹果酸脱氨酶同功酶谱以发显著的Tch和TG代谢活性.由于沙门菌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在获得外源遗传物质时能够有规律地返祖并恢复与其亲代细菌型相同的各种代谢特性,�
马莉江滟易旭王和
关键词:沙门菌细菌L型代谢蛋白质基因
从消毒与灭菌一节探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会被引量:1
2007年
笔者以本科医学微生物学消费与灭菌章节为例对青年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准备和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以及加强自身专业水平进行探讨。
易旭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会灭菌消毒教学内容青年教师
慢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奈瑟菌的cppB与pJD1基因检测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检测慢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奈瑟菌属菌种的cppB、pJD1,探讨cppB与pJD1检测对奈瑟菌属菌种鉴定及奈瑟菌感染诊断的意义。方法用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和real-time PCR方法,分别检测慢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呼吸道分离的209株不同菌种奈瑟菌cppB以及pJD1基因。结果分离菌种的43株可检出cppB(阳性率20.6%),29株对检测pJD1的淋球菌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呈阳性反应(阳性率13.9%),其中4株的cppB及pJD1检测均为阳性反应(阳性率1.9%)。结论引起慢性呼吸道感染的奈瑟菌属许多菌种具有淋球菌隐蔽质粒cppB,可与检测pJD1的淋球菌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呈阳性反应。
佘晓玲王涛王和易旭罗振华王艳叶长芸
关键词:奈瑟菌基因检测
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影响的研究
2006年
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对动物的致病性,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氨苄青霉素在非高渗培养基内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收集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将收集的高于细菌型10 000倍浓度的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及其代谢产物皮内注射家兔,观察局部注射部位皮肤或全身的病理改变。分别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SDS-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可溶性代谢产物中的白喉毒素蛋白质。结果显示,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不能引起动物局部或全身发生异常表现,在其可溶性代谢产物中并未检测到白喉毒素蛋白质。提示细胞壁缺陷变异可影响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蛋白质,从而使其丧失了产生外毒素致病的作用。
易旭王和
关键词:白喉棒状杆菌细菌L型外毒素
黄柏胶囊与抗生素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黄柏胶囊的体外抗菌及与抗生素联合抗菌作用,为拓展临床使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运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检测黄柏胶囊对常见病原性细菌和单细胞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格法检测黄柏胶囊与不同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对常见病原性细菌和单细胞真菌的MIC,并计算出FIC指数。结果黄柏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2.5g/L)和大肠埃希菌(MIC=12.5g/L),以及单细胞真菌(MIC=2.5g/L)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黄柏胶囊与林可霉素联合用药后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及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与阿米卡星联合用药的抗菌作用表现为拮抗作用外,黄柏胶囊分别与头孢曲松、阿米卡星、林可霉素联合用药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联合用药的抗菌作用均表现为协同作用(FIC:0.1~0.506)。黄柏胶囊与氟康唑联合用药后对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均表现为协同作用(FIC:0.314)。结论黄柏胶囊对部分病原性细菌和单细胞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主要表现出协同抑菌作用,为临床中西药联合使用黄柏胶囊提供了实验依据。
江滟易旭
关键词:黄柏抑菌作用联合用药最小抑菌浓度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的检测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与其产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关系。方法收集并鉴定PA临床分离株,采用头孢西丁敏感试验对产AmpC酶的菌株进行初筛。运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检测头孢菌素类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PA筛选菌株的抗菌活性。采用三维确认试验检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产生AmpC酶的情况。结果PA筛选菌株对头孢呋肟钠(CXM)、头孢噻甲羧肟(CAZ)、头孢噻肟钠(CTX)、头孢哌酮钠(CFP)及盐酸头孢吡肟(FEP)的耐药率分别为100%、36.3%、63.6%、54.5%、22.7%;对亚胺培南(IPM)、帕尼培南(ETP)、美罗培南(MEM)的耐药率分别为40.9%、45.0%、18.1%,部分菌株对所有试验用药均耐药。IPM、ETP、MEM对PA筛选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19μg/ml,且各试药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值与MIC值相差较大,约36.0%菌株的MBC是MIC的16~32倍。约22.6%菌株检测出产生AmpC酶。结论我市医院近半年来收集的PA对第4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FEP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临床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MEM的敏感性明显高于IPM与ETP,但有较大比例的耐药菌株出现;部分菌株耐药性形成可能与其产生AmpC酶有关系。
易旭查筑红綦廷娜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呼吸道感染患者奈瑟菌属致病性相关基因的检测
2012年
目的检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奈瑟菌属的致病性相关基因,探讨非淋病奈瑟菌、非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技术,对慢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奈瑟菌属致病性相关基因orf1与nspA进行检测。结果从呼吸道感染患者标本分离的230株奈瑟菌属,orf1基因阳性35株,序列比对与淋病奈瑟菌TCDC-NG08107 orf1序列同源性达95.0%~99.0%;nspA无阳性反应。结论人体上呼吸道正常菌群奈瑟菌属缺乏nspA基因,少数菌株可具有淋病奈瑟菌及脑膜炎奈瑟菌致病性相关基因orf1。
罗振华王和易旭佘晓玲王涛王艳叶长芸
关键词:奈瑟菌属淋病致病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