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建刚

作品数:38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文学
  • 6篇语言文字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文学
  • 8篇陀思妥耶夫斯...
  • 7篇文学批评
  • 6篇虚无
  • 6篇虚无主义
  • 6篇普希金
  • 5篇托尔斯泰
  • 3篇知识
  • 3篇知识阶层
  • 3篇小说
  • 3篇果戈理
  • 2篇知识分子
  • 2篇屠格涅夫
  • 2篇主义
  • 2篇悖论
  • 2篇列夫·托尔斯...
  • 2篇论争
  • 2篇民族
  • 2篇民族主义
  • 2篇国文

机构

  • 35篇苏州大学
  • 6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8篇朱建刚
  • 1篇杨昇华
  • 1篇巴亮
  • 1篇唐薇

传媒

  • 11篇俄罗斯文艺
  • 6篇中国俄语教学
  • 4篇外国文学研究
  • 3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国外文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俄罗斯研究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厦门教育学院...
  • 1篇俄罗斯学刊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1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斯特拉霍夫论屠格涅夫被引量:1
2018年
尼古拉·斯特拉霍夫以评论屠格涅夫及其《父与子》而走上文坛,先后为作家写了六篇评论文章。但在这六篇文章里,批评家对作家的评价前后有很大的差别,原因便在于批评家的根基派立场和作家的西欧派立场冲突日趋尖锐。不过,立场的尖锐对立并未影响斯特拉霍夫对屠格涅夫作品进行审慎的研读,并得出一些颇有价值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丰富和完善我们对屠格涅夫的认识。
朱建刚
关键词:屠格涅夫文学批评
俄国文学中的“小事论”——以契诃夫为个案被引量:1
2007年
"小事论"是俄国19世纪下半期颇具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提倡从小事做起,走逐步改良之路,在当时影响了诸多知识分子。这种影响也很明显地反映在同时的俄国文学中,契诃夫便是其代表之一。重新审视"小事论",有助于完整、全面地理解19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学。
朱建刚
关键词:俄国文学知识分子契诃夫
斯特拉霍夫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场关于《白痴》的争论
2021年
斯特拉霍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曾是关系较为密切的思想同道,前者对《罪与罚》的评论得到了作家的高度评价。但在此后的交往中,由于批评家与作家在真实与幻想问题上的内在分歧,他们对《白痴》的看法产生了重大分歧。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了斯特拉霍夫对作家身后的盖棺论定。评论家与作家的分歧不仅在于政治观,更涉及文学观的差异。
朱建刚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庆典中的阴影——略析“卡特科夫”事件
2013年
米·尼·卡特科夫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关键性人物,他以一报一刊撑起了俄国反虚无主义大旗,与别、车、杜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阵营相抗衡。本文选取普希金纪念碑揭幕典礼为切入口,分析了卡特科夫在典礼上的遭遇,进而管中窥豹,对19世纪俄国文学界思想界的丰富与复杂有所把握。
朱建刚
关键词:知识阶层
俄国思想史中的“波兰问题”--保守派的视角被引量:1
2014年
"波兰问题"是19世纪俄国政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却一直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在1863年波兰爆发独立事件后,俄国政论家斯特拉霍夫、卡特科夫、阿克萨科夫等人分别从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分析"波兰问题"及国家利益、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体现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中民主普世价值与民族主义的激烈争论。
朱建刚唐薇
未完成的对话——斯特拉霍夫与托尔斯泰的争论被引量:1
2020年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的出版意味着托尔斯泰思想危机的加深,这一思想危机被后来研究者予以多方面进行解释。实际上这是托尔斯泰以理性为武器进行的非理性反抗,是某种虚无主义思想的流露。作为托尔斯泰的好友,著名文学批评家斯特拉霍夫在这一时期也与作家在创作理念和政治观念上发生了分歧,由此产生了一场文学与哲学的争论。
朱建刚
关键词:托尔斯泰
果戈理晚期创作中的“官方民族性”影响
2017年
"官方民族性"包含"东正教、专制和人民性"三原则,是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官方意识形态。果戈理对于这三原则表示支持,尤其表现出对东正教的强烈支持,在他晚期创作一些文章及文学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尤以《与友人书简选》为甚。果戈理在其中对东正教、专制制度和民族性这三方面做了充分的论述,完全体现出了"官方民族性"的影响。在作家看来,俄罗斯民族性建立在宗教性的基础之上,社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东正教思想的指导,东正教也是俄罗斯民族最显著的标志,世俗与宗教在这里获得了完美的融合。
朱建刚
关键词:民族主义
“官方民族性”与19世纪初俄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以谢尔盖·乌瓦罗夫为例被引量:5
2017年
"官方民族性"是19世纪30年代兴起于俄国的一种保守主义思潮,对彼时俄国的文学、历史等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但因意识形态问题,这一思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引起学术界重视。乌瓦罗夫是俄国"官方民族性"的创始人,他在特定背景下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特性进行了总结。乌瓦罗夫认为,"官方民族性"以东正教信仰及沙皇专制制度为基础,与俄国民族主义崛起密切关联,是19世纪上半期俄国官方自我形象的一次塑造。
朱建刚
关键词:民族主义东正教
经典掩盖下的“非经典”--19世纪俄国反虚无主义小说初探被引量:1
2008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反虚无主义小说一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本文从反虚无主义小说诞生说起,分析其发展源流、情节特性及其文学史意义,对这一目前学界较少涉足的领域做了初步的探讨。
朱建刚
从想象西方到回归俄国——斯特拉霍夫论赫尔岑
2018年
传统的赫尔岑研究历来将其视为贵族革命者,崇尚西欧的西欧派。但文学批评家斯特拉霍夫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入手,将赫尔岑看作是一位曾经走投无路的虚无主义者,揭示了他最终转向俄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历程,称他是在俄国文学中坚持民族信仰,与西方斗争的第一人。这一论述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思想家反西方理论的个案,更是19世纪下半期俄国文化自我反思的起点之一,值得关注。
朱建刚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化特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