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锋
- 作品数:6 被引量:10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硫脲对脲酶活性和尿素氮转化的试验初报被引量:13
- 2003年
- 本试验研究了硫脲(TU,0.1%,0.3%,0.5%,1.0%,5.0%)不同浓度对土壤脲酶活性、土壤尿素氮转化的影响。室内培养表明,硫脲既是一种弱脲酶抑制剂又是一种硝化抑制剂。硫脲对脲酶活性和尿素水解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作用时间较短;硫脲用量为0.1%时,就起到了抑制作用,用量0.3%~1.0%之间差异不显著,用量1.0%~5.0%之间抑制效果随用量增加而加强。硫脲不仅延缓了土壤NH4+-N的释放高峰期一周,而且降低了土壤中NO3--N的富集,使NO3--N的释放高峰期向后推迟了10天。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中的NH4+-N向NO3--N转化的时间大约为7~10天;土壤中有效氮的释放曲线主要取决于土壤NH4+-N的浓度,受NO3--N的影响次之。
- 孙爱文石元亮尹宏斌朱志锋
- 关键词:硫脲脲酶活性尿素氮转化土壤脲酶硝化抑制剂
- 江汉平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与粘粒矿物的交互作用被引量:6
- 2014年
- 以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果园、旱地、水旱轮作、水田等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有机质质量分数、粘土矿物与铁铝氧化物的组成特点,探讨了该区土壤有机质与粘粒矿物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的粘土矿物均以2:1型矿物为主,约占70%~8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非晶质铁铝氧化物及铁的活化度大小顺序均为:水田〉水旱轮作〉旱田〉果园;土壤非晶质氧化铁(Fe0)质量分数和粘土矿物中高岭石的质量分数分别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且Fe0与高岭石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江汉平原四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中的Fe0与高岭石强烈作用,利于土壤对有机碳的固定。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人为干扰下区域土壤的固碳机制。
- 徐晋玲朱志锋黄传琴谭文峰
-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粘粒矿物土地利用江汉平原
- 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成特点被引量:12
- 2012年
- 以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的果园、旱地、水田和水旱轮作等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腐殖质与轻重组组成特点,以期阐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以水田最高、果园最小,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逐步降低;腐殖质占总有机碳比例较高,其中果园和旱地大于0.91,水旱轮作略低,而水田仅为0.78;不同利用方式下,各形态的腐殖质碳含量存在差异,活性较高的富里酸在水田和水旱轮作土壤中含量相对较高;稳定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大小顺序为:水旱轮作≈旱地>果园>水田,轻组组分在各利用方式下表现为:水田>旱地>果园>水旱轮作,而水旱轮作下重组碳容量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最高。这表明水旱轮作既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又利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增加。上述结果可为该区土壤管理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参考。
- 汪明霞朱志锋刘凡谭文峰
- 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地利用江汉平原
- 江汉平原不同利用方式下水稻土中有机碳特点
- 该文通过分析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剖面、团聚体、轻重组中的分布组成及其稳定性等,探讨了江汉平原果园、老旱田、老水田、水旱轮作、水改旱和旱改水六种利用方式下水稻土有机碳的特点及影响有机碳固定的因素。取得的主要结果有:
...
- 朱志锋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不同利用方式水稻土团聚体
- 文献传递
- 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被引量:51
- 2006年
- 论文探讨了江汉平原果园、旱地、水田、水旱轮作等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均以2~20μm粒径为主,其次为<2μm和20~50μm粒径,<50μ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占团聚体总量的80.8%~94.1%。不同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200~2000μm团聚体中,且>50μm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比<50μm粒径的高;但69.8%~86.6%的有机碳分布在<50μm粒径团聚体中,其中以2~20μm团聚体中有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35.2%~45.9%),细微团聚体固碳能力较强,而粗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较为敏感。土壤团聚体中的活性有机碳以2~20μm粒径的最低,<2μm和20~50μm中有机碳的活性相差不大;不同粒径的团聚体中均为水耕利用方式下(水田和水旱轮作)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比旱耕利用方式下(果园和旱地)的高,但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加,由水耕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碳所占的比例较大逐渐过渡到以旱耕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碳的比例较大。由于供试样品中2~20μm团聚体中有机碳积累最大、固定的有机碳最多,可以考虑将2~20μm团聚体作为土壤固定有机碳的特征团聚体。这些结果可为我国区域土壤有机碳的循环提供科学数据。
- 谭文峰朱志锋刘凡胡荣桂单世杰
-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土地利用江汉平原
- 硫脲及抑制剂组合对土壤尿素氮转化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5年
- 采用培养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研究了两种浓度硫脲及低用量硫脲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脲酶抑制剂苯基磷酰二胺(PPD)组合对土壤脲酶活性、土壤尿素氮转化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培养试验表明,硫脲及抑制剂组合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时间为2周.TU、TU1+DCD和TU1+PPD,对土壤NH+4-N的释放、NH+4-N向NO-3-N的进一步转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土壤中速效氮的总量变化.田间试验表明,施用抑制剂显著增加了玉米百粒重和产量,增产幅度为9.14% ~ 11.49%.
- 孙爱文石元亮朱志锋尹宏斌
- 关键词:硫脲抑制剂脲酶活性玉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