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民

作品数:24 被引量:101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3篇基因
  • 11篇综合征
  • 10篇肾病
  • 9篇儿童
  • 8篇肾病综合征
  • 5篇肾小球
  • 5篇突变
  • 4篇蛋白尿
  • 4篇文献复习
  • 4篇复习
  • 3篇蛋白
  • 3篇致病基因
  • 3篇系统性红斑
  • 3篇系统性红斑狼...
  • 3篇狼疮
  • 3篇基因突变
  • 3篇红斑
  • 3篇红斑狼疮
  • 2篇单抗
  • 2篇血尿

机构

  • 24篇复旦大学
  • 3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李国民
  • 23篇徐虹
  • 18篇孙利
  • 17篇沈茜
  • 14篇刘海梅
  • 12篇方晓燕
  • 11篇翟亦晖
  • 8篇吴冰冰
  • 8篇安宇
  • 7篇曹琦
  • 5篇史雨
  • 5篇姚文
  • 4篇周利军
  • 4篇陈径
  • 3篇高学武
  • 3篇饶佳
  • 3篇张涛
  • 2篇郭慕依
  • 2篇张晓娥
  • 2篇龚一女

传媒

  • 11篇中国循证儿科...
  • 4篇中华肾脏病杂...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中华肾病研究...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18
  • 9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蛋白尿综合征一家系致病基因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分析1个以蛋白尿为主,伴镜下血尿家系的临床特征,并对可能的致病基因进行筛查。方法 调查1个以蛋白尿为主,伴镜下血尿的汉族家系,收集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并对家系中所有成员进行尿液筛查,并留取其外周血,对尿液筛查异常的一对同胞及其父母进行NPHS1和NPHS2基因所有外显子、WT1基因外显子8和9,以及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直接测序。结果 该家系共有3代,17名成员。同一代中发病的有2例,男、女各1例,平均发病年龄1.3岁。临床资料分析显示,该家系临床特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证者表现初发型激素耐药肾病综合征,肾脏病理光镜下表现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 IgA、IgM、C1q和C3均阴性,Ⅳ型胶原蛋白α1、α3和α5链均阳性,电镜下基底膜正常,足突融合。2例患儿在 NPHS2基因外显子3和4上均存在杂合p.R138Q(c.413G 〉A)和 p.L156FfX11(c.467-468insT),其中 p.R138Q 错义突变来自母亲,p.L156FfX11为移码突变来自父亲,2个突变均为报道的致病性突变,前者为NPHS2基因最常见的突变,后者仅在我国人群中报道。结论 p.L156FfX11突变可能是我国肾病综合征儿童的一个特异性突变。NPHS2基因突变不仅可引起蛋白尿,也可伴镜下血尿。NPHS2基因突变引起的肾脏病理不仅可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还可以为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病理改变可能仅是疾病病程的反映。
李国民沈茜陈径徐虹方晓燕饶佳郭慕依安宇
关键词:蛋白尿NPHS2基因血尿
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1家系(1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总结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LPI)1家系2例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PLI 1家系2例患儿(同胞姐弟)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肾脏病理、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等。采用外显子捕获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全外显子测序(WES)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行Sanger验证并在家系其他成员中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先证者,女,10岁,断乳后反复呕吐和腹泻,抵触富含蛋白的食物,生长落后,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5岁后鼻自发性出血,外周血"三系"(RBC、WBC、PLT)低于正常值,9.7岁后出现轻度蛋白尿和持续性镜下血尿;免疫系统受累,检出ANA和ds-DNA等多种自身抗体。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和血氨增高,尿乳清酸增高,血清和尿液赖氨酸、精氨酸和瓜氨酸改变不明显。肾活检病理提示狼疮性肾炎。家系调查发现,先证者之弟,男,6.5岁,断乳后反复呕吐,抵触富含蛋白食物,生长落后,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增高,尿乳清酸增高,血清、尿液赖氨酸、精氨酸和瓜氨酸改变不明显。先证者及其父母WES测序显示SLC7A7基因IVS4+1G>A纯合突变,突变来源其父母,先证者之弟也存在该突变。例1诊断为LPI合并SLE,例2诊断为LPI。结论 SLC7A7基因测序是确诊LPI的依据;LPI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非常罕见,SLC7A7是否为单基因型SLE致病基因需进一步研究。
李国民刘海梅张涛史雨姚文周利军徐虹吴冰冰冯佳燕陆炜孙利
关键词:赖氨酸系统性红斑狼疮
辅酶Q10治疗COQ6基因突变致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总结COQ6基因突变致辅酶Q肾病的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特点及治疗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风湿科收治的1例临床确诊为COQ6基因突变致辅酶Q肾病的病史特点,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等资料。给予辅酶Q1030mg/(kg·d)治疗,测定尿蛋白/肌酐(mg/mg),血白蛋白,血肌酐等指标以评价其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患儿男,10月龄,出生后发现心脏杂音,伴生长发育落后、左眼睑下垂和四肢肌张力低下,10月龄时检查发现存在蛋白尿,不伴水肿;24h尿蛋白1.04g,尿蛋白/肌酐7.2,白蛋白22.5g/L,肌酐14.0μmol/L。非近亲家族。基因检测到COQ6基因的纯合p.R360W错义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患儿父母分别携带杂合P.R360W错义突变。经在线软件PolyPhen和SIFT预测,COQ6基因P.R360W错义突变为有害性突变。行辅酶Q10治疗2个月后,尿蛋8/肌酐1.3,血白蛋白36.1g/L;治疗至3个月尿蛋白/肌酐0.01,肾病达到完全缓解;随访至治疗后12个月,出现单侧感应神经性耳聋,肾病仍维持缓解,肾功能正常,精神运动发育改善。(2)全球报道7个家系13例COQ6基因突变致肾病病例,表现为6种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均表现为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有肾活检资料的8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7例,弥漫系膜硬化性肾炎1例。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9例,共济失调和面部畸形2例,伴惊厥2例,伴脑白质异常、肾石症和发育迟滞各1例。4例接受了辅酶Q10补充治疗,显示不同程度的疗效。结论COQ6基因突变所致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早期辅酶Q10补充治疗有效,肾病可达到完全缓解。
曹琦李国民徐虹沈茜孙利方晓燕刘海梅郭维翟亦晖吴冰冰
关键词:辅酶Q10蛋白尿肾病综合征
ADCK4相关肾小球病8例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8例含aarF域激酶4(aarF domain containing kinase 4,ADCK4)相关肾小球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69例表现为激素耐药肾病综合征(steroid resistant nephritic syndrome,SRNS)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或原因不明的持续性蛋白尿患儿进行肾脏疾病相关单基因的基因测序,并进行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用Sanger法对有意义的致病位点进行验证,并对其父母也做相关位点的验证;整理并分析ADCK4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起病年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等)。结果69例患儿中有8例携带ADCK4基因突变,其中6例纯合突变(3例为c.748G〉C纯合突变,3例为c.737G〉A纯合突变),2例复合杂合突变(1例为c.748G〉C和c.737G〉A复合杂合突变,1例为c.551A〉G和c.737G〉A复合杂合突变),这3个突变位点均为未见相关疾病报道的错义突变,经PolyPhen2、SIFT和Mutation Taster预测均为致病性突变,所编码的氨基酸均较为保守;8例患儿平均起病年龄6岁7个月(2岁至11岁8个月),其中4例表现为SRNS,4例表现为蛋白尿,均无肾外症状,肾脏病理以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为主,3例患儿在起病时即已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l例于起病5年后进入ESRD,1例起病2年后进入ESRD,7例患儿给予过免疫抑制治疗,其中6例均无明显效果,1例对激素和他克莫司获得部分疗效,目前4例患儿行腹膜透析,1例于起病7个月后肾移植,基因诊断明确后,均予以大剂量辅酶Q10口服治疗,部分患儿获得一定疗效。结论ADCK4基因缺陷在表现为SRNS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和不明原因持续蛋白尿的患儿中并不少见,其起病年龄相对较大,肾外表型较少,病理上多表现为FSGS,部分患儿起病隐匿,仅有蛋白尿,临床不易早期发现。激素及免疫抑
宋晓翔徐虹沈茜孙利曹琦李国民方晓燕刘海梅翟亦晖吴冰冰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蛋白尿突变泛醌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14例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对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了解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临床表现符合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患儿,通过ELISA法行ADAMTS13酶活性的检测,对ADAMTS13酶活性>10%,且排除其他类型HUS,行肾脏267个基因panel(包括aHUS已知的与发病相关的C3、C4、C5、CFH、CFB、CFI、MCP、CFHR1、CFHR3、CFHR5、THBD、PLG、DGKE)二代测序,对测序结果阳性的基因行sanger验证。提取纳入的aHUS患儿的随访资料,比较基因突变与未突变患儿预后,系统检索文献,行aHUS临床表型与基因文献复习。结果 14例aHUS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6例,女8例,5例累及肾脏以外系统。基因检测阳性和阴性者SCr分别为335.3和247.8,eGFR分别为28.8和21.2,C3降低分别为3例和4例,随访时间1~67个月,末次随访结局:基因检测阳性和阴性死亡分别为2例和0例,复发分别为2例和0例,终末期肾病(ESRD)分别为3例和0例,eGFR分别为48和103.7。检索Pubmed数据库,对包括本文病例在内的成人(148例)和儿童(154例)aHUS病例行临床特征和基因型分析,男性病例儿童多于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驱感染(消化和呼吸道)儿童较成人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神经系统受累、肺泡内出血及高血压外,儿童较成人更易累及其他系统(肝炎、胰腺炎等多器官受损);成人Scr异常高值大于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FH突变率欧洲人群高于亚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和成人CFH突变均较未突变的aHUS病例预后差,儿童较成人aHUS病例更易累及肾脏、神经以外的系统。
王春燕沈茜孙利李国民吴冰冰徐虹
关键词:儿童临床表型基因
托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中长程疗效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总结分析托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治疗经验,探索经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至2016年6例使用托珠单抗的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临床资料,从托珠单抗疗程、疗效、激素减量情况、不良反应及生长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6例患儿平均年龄6岁,男女比例为1:1,病程16至63个月;均在激素及传统抗风湿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托珠单抗治疗时间7~26个月,中位数为9.5个月。6例患儿均在托珠单抗治疗后不同时间内达到临床缓解。3例患儿在诱导缓解后用药间隔由2周渐延长,最长至4周,未出现疾病活动。除1例患儿外,其余5例平均可在托珠单抗治疗开始后5.8个月内减停激素,激素减停后生长改善。6例患儿在托珠单抗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托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安全有效,可在短期内减停激素,改善生长;可尝试在诱导缓解后延长用药间隔。
姚文孙利刘海梅史雨李国民周利军徐虹
关键词: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疗效
36例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因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病因。方法选择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风湿科进行肾脏活检的36例FSGS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经光学显微镜对其病理学结果进行分型。对坚持随访且病因不明的FSGS患儿进行常见FSGS致病基因NPHS2全部外显子组和WT1外显子8,9测序,并采用Snapshot技术对NPHS1,CD2AP,PLCε1,APOL1,TRPC6,INF2,MYH9和MYO1E8个相对少见致病基因的42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36例FSGS患儿中,病因明确患儿为10例(27.8%),其中病因系低出生体重儿(LBWI)和微小病变肾病(MCD)患儿各为2例(5.6%),丙型肝炎、膀胱输尿管返流(VUR)、Galloway-Mowat综合征(GMS)、Denys-Drash综合征(DDS)、IgA肾病和家族性FSGS患儿各为1例(2.8%);病因不明患儿为26例(72.2%)。对坚持随访且病因不明的6例FSGS患儿和1例DDS患儿(共7例)进行相关基因和其突变位点分析发现,发生WTI突变患儿为2例(5.6%,包括1例DDS患儿),均为杂合性ARG394TRP突变。结论 FSGS病因较为复杂,LBWI是FSGS重要病因之一,应引起重视。病因不明患儿仍占FSGS患儿主体,部分病因不明FSGS患儿可能系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引起,临床应利用遗传分子技术对该类患儿进行相关致病基因分析。
李国民徐虹高学武翟亦晖沈茜张晓娥安宇方晓燕
关键词: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因儿童WT1低出生体重儿
托珠单抗对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中长程治疗经验
姚文孙利刘海梅史雨李国民
九例PKHD1基因突变患者的表型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总结9例PKHD1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提高对该基因突变所致表型谱的认识。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泌尿系统疾病诊治中心收治的9例PKHD1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家族史等资料。9例患者采用外显子捕获的方法对4000种人类单基因病的相关致病基因(例1~4)或全外显子(例5~9)进行高通量测序,按照高通量测序变异筛查流程进行测序数据分析,发现9例患者均存在PKHD1基因变异,未发现。肾单位肾痨等疾病致病基因的突变。利用文献检索、相关国际数据以及生物信息学对PKHD1基因变异进行分析,确定每一变异位点为报道的致病性突变或预测为有害性突变。Sanger法对PKHD1基因突变结果进行验证,在家系中进行突变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发病年龄2.6岁(0.5-5.2岁)。肾脏B超提示,9例患儿肾脏均有囊肿形成,其中6例双肾脏体积增大,1例肾脏大小正常,1例慢性肾脏病5期双侧肾萎缩;2例血管受累,表现为肾动脉狭窄;1例肺部受累,表现为左侧主支气管局灶狭窄;1例有膀胱输尿管反流。9例PKHD1基因突变者中,3例为纯合突变,6例为复合杂合突变,无义突变1个,移码突变1个,错义突变15个。2例有3个杂合突变,2例有c.5935C〉T突变,另2例有c.5869G〉A突变,其他患者有各不相同的突变。共发现lO个新的突变位点。结论PKHD1基因突变的患者不仅肾脏体积可不增大,甚至可以萎缩。。肾动脉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支气管狭窄均是首次在PKHD1基因突变患者中报道。PKHD1基因无热点突变,新发现的13.274C〉T、c.9059T〉C、c.8996delG、c.281C〉T、c.10424T〉A、c.7092T〉G、c.4949T〉C、c.5869G〉A、c.6197A〉G和c.18
李国民沈茜孙利曹琦翟亦晖方晓燕吴冰冰徐虹
关键词:表型多囊常染色体隐性肾动脉梗阻肾萎缩
常染色体显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一家系INF2基因及临床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1个常染色体显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AD-FSGS)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致病基因。方法调查1个中国AD-FSGS家系,收集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并对家系中所有成员进行尿液筛查,并留取其外周血,对其中尿液筛查异常的2个家庭7名成员进行ACTN4、TRPC6和INF2基因所有外显子,以及WT1基因外显子8和9直接测序。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突变位点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该家系共有4代,27名成员,现有成员23名。发病者5例,女性3例,男性2例,平均发病年龄26.9岁。临床资料分析显示,该家系临床特点符合AD-FSGS诊断。7名成员中未发现ACTN4、TRPC6基因所有外显子和WT1基因外显子8、9有致病性突变,其中5例发病者INF2基因外显子8均有纯合缺失突变,缺失的碱基为CCCCACCCCCAC(c.1249delCCCCACCCCCAC,p.T420_P423del),缺失在外显子8第274~285位点,该位点突变既往未见报道。c.1249delCCCCACCCCCAC位于INF2表达分子invertedformin重要的Diaphanous抑制结构域(DID)编码区。结论 INF2基因外显子8上的杂合缺失突变可能是该家系AD-FSGS患者的致病原因,c.1249delCCCCACCCCCAC是引起AD-FSGS的一种新型突变。
李国民高学武徐虹翟亦晖沈茜张晓娥方晓燕安宇孙利刘海梅陈径曹琦饶佳
关键词: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测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