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晟之

作品数:23 被引量:134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生态
  • 6篇自然保护
  • 4篇自然保护区
  • 4篇林权
  • 4篇林权制度
  • 4篇林权制度改革
  • 4篇集体林
  • 4篇集体林权
  • 4篇集体林权制度
  • 4篇集体林权制度...
  • 4篇保护区
  • 3篇生态保护
  • 3篇旅游
  • 3篇公共政策
  • 3篇国家公园
  • 2篇生态补偿
  • 2篇生态旅游
  • 2篇实证
  • 2篇实证分析
  • 2篇农村

机构

  • 19篇四川省社会科...
  • 5篇四川大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格罗宁根大学
  • 1篇代尔夫特理工...
  • 1篇白水江国家级...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2篇李晟之
  • 2篇郭晓鸣
  • 1篇甘庭宇
  • 1篇罗虹
  • 1篇顾人和
  • 1篇刘晓玫
  • 1篇廖祖君
  • 1篇李航星
  • 1篇何礼文
  • 1篇郭华
  • 1篇李伟
  • 1篇李伟

传媒

  • 8篇农村经济
  • 2篇经济体制改革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农村观察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甘肃林业科技
  • 1篇贵州林业科技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自然保护地典型治理模式成效比较——基于社区居民感知视角被引量:1
2024年
采取何种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成效?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选择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部及周边17个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单因素方差、逐步回归分析,比较统治、分治和共治三种治理模式的社区居民成效感知差异,以及影响社区居民成效感知的其他要素。研究发现:(1)社区居民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成效感知最为积极,对经济成效感知最为消极;(2)共治模式在三个维度表现最优,统治在生态、社会维度较次优,而分治在经济维度次优;(3)社区居民成效感知还受到地理空间特征、经济社会属性等因素综合影响。各类治理模式都存在其优势与劣势,共同治理也并非是解决所有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灵丹妙药”。提倡开展因地制宜的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选择。研究扩展了IAD框架的应用场景,深化了对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的理论认识,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协调提供经验启示。
张引楼颖舒全峰李晟之
关键词:国家公园感知可持续发展
大熊猫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评价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感知视角
2024年
全民公益性作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三大理念之一,相关研究以理论和定性分析为主,较少有实证研究和定量评价,为保护实践提供的科学依据有限。本研究基于“全民共有-全民共建-全民共享”三维框架,构建了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利益相关者感知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线性判别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评价较为积极,其感知程度由高到低为:全民共有>全民共享>全民共建;(2)各类利益相关者对全民公益性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管理局和地方政府最为积极,当地社区最为消极,地方企业、专家学者和访客较为中立。研究指出,全民公益性的基层实践需要重点关注当地社区,全面推广社区共管,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促进社区参与共建和利益共享。此外,应促进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交流、优化各类主体参与的方式和途径。研究旨在丰富全民公益性的理论内涵,提出定量测度全民公益性水平的有效方法,为优化国家公园公众参与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张雨琦文君张引李晟之
关键词:国家公园利益相关者自然保护地
中国西部社区保护地保护建设研究
社区保护地保护建设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社区保护地类似自然保护区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它是由群众自发保护建设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叠合的生态经济区域。其中相当部分与自然保护区重合,在不少“空...
李晟之
文献传递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原因与政策建议——四川省天全县100户退耕还林农户的跟踪调查被引量:46
2005年
本文以对四川省天全县100户退耕还林农户的追踪调查为基本依据,重点分析实施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的实际生存状况及其对该项目可持续性的重要影响。本文认为,农户参与机制不健全、补偿机制存在缺陷、地方政府缺乏制度激励,是当前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本文强调,当前一段时期是决定退耕还林工程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性时期,其中相关后续性政策能不能及时到位,是关键中的关键。
郭晓鸣甘庭宇李晟之罗虹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农户退耕还林地可持续性地方政府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公共政策环境分析
我国的集体林地有25亿亩,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近60%。上世纪80年代和2003年至今,我国政府针对改变集体林地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先后进行了两次变革。尤其是在最近的一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比于很多其它方面的林业工作得到了...
李晟之
文献传递
自然保护区建立过程中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被引量:6
2006年
本文以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状况、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和关键问题的分析,以期为政府解决自然保护区的问题时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李晟之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论生态补偿背景下的协议保护被引量:11
2007年
环境问题是诸多复杂的原因造成的,但有许多原因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众的认同,如单一依靠政府的项目投入、缺乏有效保护机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保护环境的关键。通过对国外经验的总结和分析认为,协议保护成为重要解决方式之一。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协议保护在我国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
李晟之
关键词:生态补偿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民营保护地模式探究被引量:1
2011年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地保护和林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开展林地保护经营成为越来越迫切的发展需求。而以四川省平武县社会公益型保护地项目为代表的新型民营保护地模式的涌现,为林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思路。本文通过对该新型民营保护地模式的研究,期望总结在新形势下开展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的经验,为现实中开展林地保护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李晟之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态保护
从合作经济组织到农民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新现象被引量:2
2005年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活跃于我国农村经济领域的中坚力量,被很多学者和政府机构寄予了农村制度创新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厚望。最近,四川省一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始关注所在区域的社会和公益性问题,出现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农民组织转化的新现象。本文提出并肯定了这一新现象,并初步论述其产生原因和所需的政策环境支持。
李晟之
关键词:农村农民组织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公共政策环境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前,我国的集体林地有25亿亩,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近60%。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针对改变集体林地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变革。尤其是在最近的一次(2003年)集体林改,相比于很多其它的林业政策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各省、区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高规格参与。鉴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我国宏观公共政策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超越了林业领域,并成为国家解决当前一系列紧迫问题的公共政策工具。
李晟之
关键词:集体林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