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水仙

作品数:19 被引量:92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新型隐球菌
  • 4篇新型隐球菌性
  • 4篇新型隐球菌性...
  • 4篇隐球菌
  • 4篇隐球菌性
  • 4篇隐球菌性脑膜...
  • 4篇球菌性
  • 4篇膜炎
  • 4篇脑膜
  • 4篇脑膜炎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急性
  • 3篇梗死
  • 3篇OMMAYA...
  • 2篇植入
  • 2篇植入治疗
  • 2篇溶栓

机构

  • 19篇厦门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作者

  • 19篇李水仙
  • 13篇郑维红
  • 9篇林威
  • 8篇庄晓荣
  • 7篇阳清伟
  • 7篇陈星宇
  • 7篇陈良义
  • 5篇林晓芳
  • 4篇朱仁敬
  • 4篇葛华
  • 4篇陈中杰
  • 3篇王蓉
  • 3篇王显锏
  • 2篇刘肇绩
  • 2篇潘速跃
  • 1篇彭忠伟
  • 1篇杨慧丽
  • 1篇张岱威
  • 1篇王妮妮
  • 1篇肖波

传媒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新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4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Ommaya囊置入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探讨Ommaya囊置入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外科住院行Ommaya囊置入术的8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疾病谱、病情转归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脑室出血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6例,梗阻性脑积水14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例,因嗜铬细胞瘤继发高血压脑病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Ommaya囊置入术后死亡18例,转行分流术26例,取出Ommaya囊18例,继续留置Ommaya囊22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8例(9.5%)、引流管堵塞3例(3.6%)。结论 Ommaya囊置入术可用于治疗因各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压异常升高,同时可以提供局部给药的途径,在临床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张岱威郑维红刘肇绩李水仙
关键词:OMMAYA囊神经系统疾病颅内高压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临床特点和磁共振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的早期临床特点和磁共振(MRI)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CNM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NM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有头痛(14例)、呕吐(11例)、发热(8例)、癫疒间发作(3例)、脑神经损害(1例)及颅内压均升高,脑脊液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MRI发现以双侧基底节区为主,单侧丘脑、脑干、小脑半球白质等部位的多发斑点/片状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皮质单发或多发圆形信号,增强后呈均质强化;脑膜呈线状/条状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Ommaya囊植入治疗组疗程缩短,治愈率增加。结论 CNM早期以脑膜炎症状为主,MRI在CNM的定位、显示病灶细节的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李水仙郑维红庄晓荣林威林晓芳林建忠孙安琪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临床特点磁共振
主要表现为小脑占位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
2009年
李水仙郑维红庄晓荣林威葛华陈良义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FLAIR频繁呕吐MRI平扫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0
2014年
目的了解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6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25例、单纯动脉溶栓组18例、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23例,评估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后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GCS评分、Barthel指数(BI)优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18/23,78.3%)、BI优率(10/25,40%)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单纯动脉溶栓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18,5.6%)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8/25,32%);病因分析发现,瓣膜性心脏病、黏液瘤所致脑栓塞的血管再通率低,颅内出血率和病死率高。结论溶栓治疗可改善心源性脑栓塞的神经功能缺损,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李水仙郑维红庄晓荣林威陈星宇阳清伟潘速跃
关键词:溶栓心源性脑栓塞
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价以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收集采用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的13例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与术后1周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部磁共振静脉成像或DSA检查结果。结果例1患者上矢状窦及双额顶支静脉部分再通,例9患者右横窦、乙状窦部分再通;例7、例13患者左横窦、左乙状窦慢性闭塞未开通而其余静脉窦完全再通;其他9例患者完全再通。术后1周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患者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与介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10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9例患者的静脉窦完全通畅。结论以球囊碎栓、中间导管抽吸为基础的血管内多方式联合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安全,预后较好。
李水仙阳清伟陈良义陈中杰王蓉李隆龄陈星宇
5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一家系报道
2009年
1病例 先证者,女性,35岁,6年余前渐出现梳头困难,活动后加重,病情渐进展,持物费力,行走困难,不能耐受活动。既往:无特殊表现。查体:体重46kg,面容瘦长,颧骨突出,呈斧状脸,构音稍含糊,双眼睑闭合力弱,颈项部、胸背部及四肢近远端明显肌萎缩,肌肉叩诊未见肌球;四肢肌张力低,颈项肌肌力2级,四肢肌力4级,用力握拳后不能立即将手伸开、重复数次后才能放松;
李水仙郑维红林威汪柳霞黄琼华
关键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重症肌无力一例
2011年
患者女,26岁,因“颜面红斑伴关节肿痛5年,言语含糊伴右眼睑下垂2个月”于2008年4月9日入院。5年前患者出现颜面红斑伴有关节肿痛、发热,补体C3、C4显著降低及抗核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SA抗体(+),在外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OS,SLE),给予“泼尼松30mg/d”及“氯喹”口服,
郑维红刘肇绩李水仙彭锋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抗SSA抗体关节肿痛眼睑下垂补体C3
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7例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 TICI)血流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术后90 d临床预后。结果6例患者经多次单支架取栓血管均未通,遂以Y型双支架取栓均1次再通,其中5例mTICI血流分级为3级,1例为2b级;1例直接双支架取栓1次再通,mTICI血流分级为3级。5例患者(5/7)术后90 d m RS评分为1~3分,2例死亡。结论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1次再通率高,可缩短取栓时间,预后较好。
李水仙陈星宇阳清伟郑维红陈中杰陈良义朱仁敬金首跃林威
关键词:脑梗死
Ommaya囊植入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研究经Ommaya囊植入侧脑室给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2例行Ommaya囊植入与否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行Ommaya囊植入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均治愈,治愈率6/6,平均住院天数(105.3±18.1)d,其两性霉素B平均应用天数(75.0±18.1)d。对照组16例,治愈6例,其治愈者平均住院天数(150.0±32.2)d、两性霉素B平均应用天数(139.6±29.5)d。两组临床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Ommaya囊植入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李水仙郑维红林威林晓芳庄晓荣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OMMAYA囊疗效
广州管圆线虫病伴周围神经损伤二例被引量:1
2010年
广州管圆线虫于1933年被命名,1944年首次在我国台湾省一男孩脑脊液中被检测到。该寄生虫引起的人类神经系统感染被确认为是东南亚、欧洲及我国嗜酸性细胞脑膜炎的主要病因,但有关该寄生虫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报道较少。
李水仙郑维红林晓芳庄晓荣
关键词:嗜酸细胞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