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琳

作品数:80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专利
  • 3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动脉
  • 23篇心肌
  • 21篇主动脉
  • 17篇心脏
  • 16篇细胞
  • 16篇夹层
  • 15篇蛋白
  • 15篇血清
  • 15篇主动脉夹层
  • 15篇主动脉瘤
  • 13篇预后
  • 13篇标志物
  • 10篇血管
  • 9篇胸主动脉
  • 9篇给药
  • 8篇心力衰竭
  • 8篇衰竭
  • 8篇缺血
  • 7篇蛋白因子
  • 7篇心脏损伤

机构

  • 56篇北京市心肺血...
  • 3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济南市章丘区...

作者

  • 80篇李玉琳
  • 67篇杜杰
  • 15篇张聪聪
  • 14篇王绿娅
  • 8篇吴依娜
  • 7篇王媛
  • 5篇王月丽
  • 5篇崔巍
  • 4篇王吉静
  • 4篇徐福建
  • 3篇阿希
  • 3篇王春筱
  • 3篇李扬
  • 3篇刘飒
  • 3篇智莹
  • 3篇徐恪
  • 2篇郑帅
  • 2篇阚晓玉
  • 2篇李平
  • 2篇贾立昕

传媒

  • 17篇心肺血管病杂...
  • 3篇中国分子心脏...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药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生理学报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年份

  • 1篇2024
  • 11篇2023
  • 9篇2022
  • 5篇2021
  • 10篇2020
  • 9篇2019
  • 16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组检测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血清标志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组检测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血清标志物及其应用,可单独或任意组合后用于区分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患者和正常人,所述的血清标志物为蛋白因子,所述的蛋白因子包括:LCN2:脂质运载蛋白SAA:血清淀粉样蛋白A。
杜杰李玉琳杨新颖芦洁
文献传递
miRNA在检测心肌肥厚及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miRNA在检测心肌肥厚及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中的应用。所述的miRNA为hsa‑miR‑15a‑5p/hsa‑miR‑16‑5p,所述的检测心肌肥厚为:区分健康人与心肌肥厚患者;所述的检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杜杰李玉琳郭鸿昌
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转化医学研究——青年冠心病精准防治的困境与转化医学研究方案被引量:9
2021年
转化医学研究是探索促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关键环节,能打破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之间的壁垒,运用基础研究取得的成就,改善临床的预防和诊疗。心血管疾病发病和预后的早期预警和风险分层是改善疾病防治的必经之路。文章将以青年冠心病为例,阐述目前疾病精准防治的困境以及转化医学研究如何通过实现疾病发病和预后的早期预警和风险分层从而提升疾病防治水平。青年冠心病在发病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临床表型、治疗预后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是有别于老年冠心病的独特冠心病亚类。以往冠心病研究集中在常见老年冠心病,缺乏青年冠心病发病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因此尚无适用于青年冠心病的精准防治方案。通过转化医学研究,结合基因组和代谢组学技术,鉴定与青年冠心病发病及预后相关的遗传和代谢标志物,有助于实现青年冠心病发病和预后的早期预警和风险分层,改善中国青年冠心病的精准预防和诊疗策略,提升预防效果和诊疗水平。
杜杰李玉琳李扬
关键词:青年冠心病
向心肌细胞递送目标核酸分子的制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心肌细胞递送目标核酸分子的制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的递送是指提高药物的心肌细胞摄取,增强心脏局部药物浓度;所述的制剂是指CHO‑PGEA‑核酸复合体制剂。
杜杰李玉琳徐福建智莹许晨
文献传递
高血压对小鼠血管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高血压早期血管损伤中基因表达变化。方法 3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组,采用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分别灌注生理盐水和Ang II 1500 ng/(kg·min),于第7天取主动脉,提取RNA后进行基因芯片分析;采用鼠尾套法检测小鼠尾动脉血压、超声检测心脏结构及功能;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取其胸主动脉进行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 II组在灌泵7天时血压升高[(105±7)vs.(148±14)mmHg,1mm Hg=0.133 kPa,P<0.001];基因芯片结果显示骨桥蛋白基因表达明显升高(>50倍);real-time PCR验证骨桥蛋白表达升高3.9±0.9倍,P<0.05;免疫组化显示主动脉OPN表达增加。结论 Ang II导致高血压情况下,血管组织OPN表达增高,可能参与高血压血管损伤的过程。
王吉静李玉琳王月丽郑帅贾立昕王绿娅杜杰
关键词:高血压血管损伤炎症反应骨桥蛋白血管紧张素II
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全血裂解试剂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本研究探讨流式细胞术外周血样本制备中红细胞裂解液的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进口的商品化红细胞裂解液OptiLyse C(Beckman Coulter),FACS Lysing Solution(BD Pharmingen)以及自制裂解液RBC Lysis Buffer裂解小鼠外周血红细胞后免疫细胞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3种裂解液制备样本中CD3e+、CD3e+CD4+、CD3e+CD8a+、CD3e-CD19+、CD3e-NK1.1+和Gr-1+细胞的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OptiLyse C裂解液更适于Gr-1+细胞测定,不适于Foxp3+Tregs细胞测定;FACS Lysing Solution和自制RBC LysisBuffer适于Foxp3+Tregs细胞测定。结论:应用自制RBC Lysis Buffer裂解液,按标准化操作程序制备流式样本,能够达到进口的商品化裂解液OptiLyse C的效果,它不仅能满足实验要求,又可降低试剂成本,可推广应用。
崔巍刘飒蔡伦李玉琳张聪聪邱淑兰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
循环血小板活化与血小板-白细胞黏附的流式细胞分析法及其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循环血小板活化(circulating platelet activation,CPA)与血小板-白细胞黏附(platelet-leukocyte adhesion,PLA)方法,为临床开展血小板相关疾病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收集枸橼酸钠抗凝血,采用CD61/PAC-1/CD62P三色法检测CPA,分析血小板早期活化率(PAC-1^+CD62P^-)和晚期活化率(PAC-1^+CD62P^+);并设置0、5、10、15、20、30、60 min 7个时间点染色,分析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建立参考值。采用CD61/CD3/CD19/CD11b/CD14/CD45六色法检测PLA,分析血小板一白细胞黏附CD45^+CD61^+(PLA)、血小板-T淋巴细胞黏附CD3^+CD61^+(PTLA)、血小板-B淋巴细胞黏附CD19^+CD61^+(PBLA)、血小板-单核细胞黏附CD14^+CD61^+(PM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黏附CD45^(low+)CD11b^+CD61^+(PNA)表达率。结果宜选用15 min点建立健康人血小板活化参考范围,早期活化百分比为:3.75(1.00~9.80)%,晚期活化百分比为:0.10(0.00~0.10)%;FCM检测PIA、PTLA、PBLA、PMA、PNA表达率,其中PMA比例最高为:(10.75±3.23)%。结论 CPA检测血样放置时间不应超过15 min,PLA检测关键在于PMA分析。建立快速、稳定、准确的CPA和PLA检测方法是正确评价血小板功能的技术保障。
崔巍刘飒董磊袁慧杨平吴依娜李玉琳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检测肺栓塞的血清标志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检测肺栓塞的血清标志物及其应用,可用于区分肺栓塞患者和正常人,所述的血清标志物为蛋白因子,所述的蛋白因子为:TRAI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
杜杰李玉琳杨新颖刘卓惠
重组GAS6蛋白在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涉及重组GAS6蛋白在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具体的,使用重组血浆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rGAS6)制备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药物或治疗剂,所述的药物或治疗剂为静脉给药型制剂。
李玉琳邵怡辉
四种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究乳酸、CRP、NT-proBNP和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30d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95例AMI合并CS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30d内的死亡事件,分析四种标志物对AMI合并CS患者死亡事件的预测效能。结果:与NT-proBNP和肌钙蛋白I相比,乳酸和CRP水平在AMI合并CS患者死亡组中显著升高(均为P<0.05),且与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相关。乳酸和CRP的HR分别是(HR:1.75,95%CI:1.38~2.22,P<0.001),(HR:1.75,1.60,95%CI:1.23~2.07,P<0.001)。四种临床标志物中乳酸的AUC最高(0.80),联合CRP后可进一步提高AUC(0.82)。Kaplan-Meier曲线显示联合乳酸和CRP可以有效地将患者划分为三组不同风险人群(P<0.05)。结论:乳酸和CRP是AMI合并CS患者30d死亡事件的预测因子,联合CRP和乳酸浓度可以区分出不同死亡风险的患者。
马婕马珂杨新颖李玉琳杜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标志物预后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