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芸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地下水
  • 2篇云南高原湖泊
  • 2篇年降水
  • 2篇年降水量
  • 2篇流域
  • 2篇湖泊
  • 2篇降水
  • 2篇降水量
  • 2篇高原湖泊
  • 2篇洱海
  • 2篇洱海流域
  • 1篇地下水监测
  • 1篇地下水开发
  • 1篇地下水开发利...
  • 1篇滇池
  • 1篇营养化
  • 1篇站网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水资源

机构

  • 6篇云南省水文水...

作者

  • 6篇李芸
  • 3篇李宝芬
  • 3篇杨秋萍
  • 2篇朱俊
  • 2篇张坤
  • 1篇潘学礼
  • 1篇肖振国

传媒

  • 1篇水文
  • 1篇水文水资源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水土保持
  • 1篇中国水利学会...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昆明盆地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昆明盆地作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加剧,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成了重要的问题。本文采用DRASTIC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昆明盆地进行地下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脆弱性级别...
李芸杨秋萍肖振国
关键词:水资源地下水DRASTIC模型昆明盆地
云南高原湖泊洱海流域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为更好地保护洱海生态环境、高效利用水资源和实现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数理统计、趋势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洱海流域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和时空变化,以及年内、年际、多年变化趋势和丰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年降水量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减,在流域西部和北部,降水量受地形影响较为明显,随高程升高而增大,垂直变化较为显著;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4.9%~93.2%,说明该时段降水量较大程度地决定了年降水量,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6.8%~15.1%,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7月或8月,最小月降水量出现于12月;洱海流域年降水量年际变化相对较稳定,但呈逐年减少趋势;并存在丰→枯→丰等多个循环交替。
李芸李宝芬张坤朱俊杨秋萍
关键词:洱海流域年降水量
云南高原湖泊洱海流域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2017年
为更好地保护洱海生态环境、高效利用水资源,实现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数理统计、趋势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洱海流域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和时空变化,以及年内、年际、多年变化趋势、丰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年降水量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减,在流域西部和北部,降水量受地形影响较为明显,随高程升高而增大,垂直变化较为显著;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月-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4.9%~93.2%,说明该时段降水量较大程度地决定了年降水量,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6.8%~15.1%,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7月或8月,最小月降水量出现于12月;洱海流域年降水量年际变化相对较稳定,但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并存在丰-枯-丰等多个循环交替。
李芸李宝芬张坤朱俊
关键词:洱海流域年降水量
滇池生态恢复研究
2000年
随着流域内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膨胀、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业复种指数的提高,进入滇池的污染物负荷逐年增加,通过累积,至今已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表现在草海异常富营养化,局部沼泽化,我海严重富营养化,“七五”以来,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滇池水污染进行控制,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但距滇池生态和应有功能的恢复尚有距离。结合滇池的富营养化状况、滇池污染控制现状及西方一些国家已取得的经验等,有必要对滇池的生态恢复措施进行探讨。
潘学礼李芸
关键词:滇池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污染负荷
浅析丽江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保护对策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分析丽江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地下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丽江市地下水监测和管理现状,从地下水监控能力建设、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保护、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李芸
关键词:地下水
滇中地区地下水监测站网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经济核心区,也是用水需求量最大的区域,通过分析区内现有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密度、功能和布局,结合区域地下水功能区划、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地下水超采情况和浅层地下水脆弱性,找出现有地下水监测站网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该区域地下水监测站网的调整规划提供技术依据。
李芸李宝芬杨秋萍
关键词:地下水监测站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