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兵

作品数:268 被引量:794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3篇期刊文章
  • 5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8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0篇消融
  • 72篇导管消融
  • 72篇心房
  • 69篇房颤
  • 66篇心律
  • 58篇心房颤动
  • 54篇心律失常
  • 52篇导管
  • 52篇心动过速
  • 52篇室性
  • 44篇射频消融
  • 39篇心肌
  • 38篇心室
  • 38篇消融术
  • 37篇标测
  • 35篇电生理
  • 30篇射频
  • 26篇血管
  • 24篇室性心动过速
  • 23篇心脏

机构

  • 248篇江苏省人民医...
  • 22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江苏省中医院
  • 2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丹阳市人民医...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连云港市第二...
  • 1篇南京外国语学...
  • 1篇厦门市中山医...
  • 1篇江阴市人民医...

作者

  • 264篇杨兵
  • 226篇陈明龙
  • 189篇曹克将
  • 123篇陈红武
  • 120篇单其俊
  • 115篇邹建刚
  • 110篇居维竹
  • 110篇陈椿
  • 106篇张凤祥
  • 73篇徐东杰
  • 38篇顾凯
  • 38篇郦明芳
  • 24篇侯小锋
  • 22篇杨刚
  • 17篇余金波
  • 16篇王静
  • 15篇李文奇
  • 14篇周秀娟
  • 13篇李闻奇
  • 11篇孙国珍

传媒

  • 61篇中华心律失常...
  • 35篇中华心血管病...
  • 28篇中国心脏起搏...
  • 15篇南京医科大学...
  • 12篇中华医学会心...
  • 9篇江苏医药
  • 6篇THE 22...
  • 5篇中国介入心脏...
  • 4篇上海医学
  • 3篇心血管病学进...
  • 3篇实用心电学杂...
  • 3篇实用临床医药...
  • 3篇第15届中国...
  • 2篇江苏临床医学...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祝您健康
  • 2篇安徽医药
  • 2篇护理学杂志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16篇2016
  • 10篇2015
  • 13篇2014
  • 22篇2013
  • 23篇2012
  • 17篇2011
  • 14篇2010
  • 26篇2009
  • 22篇2008
  • 18篇2007
  • 11篇2006
  • 11篇2005
  • 10篇2004
  • 9篇2003
2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起源于Koch氏三角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研究起源于Koch氏三角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的可行性。方法 对 14例起源于Koch氏三角的房速患者进行了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研究 ,其中女 8例 ,男 6例 ,年龄 13~ 71(4 7± 2 0 )岁 ,平均心动过速病史 (13± 12 )年。结果  12例射频导管消融成功 ,其中房速起源点位于Koch氏三角尖部即希氏束附近 4例 ,位于底部冠状窦口附近 8例 ;2例消融未成功者 ,房速起源点均位于希氏束附近。 9例房速可被右房程序电刺激诱发和终止。 5例需要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发作时的体表 12导联的心电图P′波特征 :Ⅰ、aVL导联均为正向 ,下壁导联几乎都为负向。无 1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或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Koch氏三角的房速是可行的。
单其俊陈明龙邹建刚李文奇陈椿杨兵夏小杰朱莉曹克将
关键词:电生理射频导管消融
QRS-V_(HIS)和QRS-V_(RVA)间期在鉴别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中的价值
2017年
目的:评估QRS-V_(HIS)和QRS-V_(RVA)间期在鉴别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中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6月—12月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早搏的16例患者,术中放置标测导管于希氏束(HIS)区域及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在电解剖标测系统和影像指引下行流出道多个部位起搏,同步记录体表12导联心电图、HIS和RVA腔内电图,分别测量QRS-V_(HIS)和QRS-V_(RVA)间期。结果:16例患者共获得139个起搏点,分为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组94个和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ASC)组45个,RVOT组QRS-V_(HIS)间期显著大于ASC组[(42.98±14.83)ms vs.(19.66±16.14)ms,P<0.001],而两组QRS-V_(RVA)间期则无显著性差异。ROC曲线显示QRS-V_(HIS)间期的曲线下面积(AUC=0.860)显著大于QRS-V_(RVA)间期(AUC=0.626),QRS-V_(HIS)间期≤36.4 ms预测ASC起源的敏感性为67.1%、特异性为85.0%,QRS-V_(RVA)间期≥57.4 ms预测ASC起源的敏感性为54.3%、特异性为72.0%。结论 :QRS-V_(HIS)间期可作为一种鉴别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的新方法。
夏玉东程典杨兵张凤祥陈红武居维竹杨刚顾凯郦明芳曹克将陈明龙
关键词:流出道起搏标测
ENSITE-NAVX和双LASSO指导下的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被引量:21
2005年
目的在EnSite-NavX和双Lasso指导下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使肺静脉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介绍这一手术方法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4年4月至11月,共收治2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3例,年龄25~67(48.5±11.4)岁,房颤病史0.5~13.0(4.3±3.3)年.3例有原发性高血压史,余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直径为31~46(37.5±4.6)mm.所有患者在建立EnSite-NavX左心房几何构型后,于肺静脉开口外0.5~1.0 cm处设置环右侧肺静脉和左侧肺静脉的环状消融线径.盐水灌注导管沿拟定消融线逐点消融,完成右侧消融环线至Lasso电极上肺静脉电位消失;再完成左侧消融环线至肺静脉电位消失.术后服用普罗帕酮450 mg/d、培哚普利4 mg/d,共3个月.结果 22例患者,除1例术中因心包填塞未达消融终点外,余21例均达到消融终点;其中3例于房颤节律时消融,余18例于窦性节律下消融.手术时间5.0~10.0 (6.6±1.3) h,X线时间为30~84(56.1±18.0)min.随访3~11(5.3±2.7)个月,10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Holter示偶见房性早搏.2例经再次手术后未再有房颤发作.3例术后1个月内有阵发性房颤发作,但1个月后未再有发作.2例术后仍有心悸症状,但无房颤发作,Holter示频繁房性早搏,少数组成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仍有房颤发作;1例患者房颤发作更趋频繁.术中共2例发生心包填塞.本研究组总成功率为81%.结论 EnSite-NavX和双Lasso指导下的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具有较高成功率,其长期结果有待于更多病例的积累和更长时间的随访.
陈明龙邹建刚徐东杰杨兵陈椿单其俊李闻奇曹克将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肺静脉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中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估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患者交感神经功能,探究其与A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06年1月至2015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确诊为ACM的患者(ACM组),同期纳入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组)。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包括利用24 h动态心电图评估所有NN间期的标准差(SDNN)、平均NN间期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差异>50 ms的NN间期的百分比(pNN50)。依据病程中是否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将ACM组患者分为sVT亚组和非sVT亚组,比较两组间SDNN、SDANN、rMSSD和pNN50等交感神经活性指标。根据前期研究中发现的一个由DSG2-F531C突变引起的ACM家系,构建与该突变位点对应的DSG2-F536C纯合子突变小鼠作为ACM的研究模型(ACM小鼠),以野生型C57BL/6J小鼠(WT小鼠)作为对照,比较两组小鼠外周血中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及其心脏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心脏交感神经分布情况。结果①ACM组69例患者,年龄(47.41±13.08)岁,其中男42例;HC组69例,年龄(46.32±14.26)岁,其中男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HC组相比,ACM组患者SDNN水平显著降低[146.00(122.00,168.00) ms对120.00(92.50,137.50) ms,P<0.001],SDANN[134.00(109.00,147.00) ms对107.00(79.00,122.00) ms,P=0.001]、rMSSD[31.00(23.50,41.00) ms对28.00(24.50,37.50) ms,P=0.040]和pNN50[9.30(3.80,18.10)%对5.80(3.90,13.50)%,P=0.022]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与非sVT亚组相比,sVT亚组患者SDNN[134.00(121.50,145.50) ms对104.50(87.00,129.50) ms,P<0.001]和SDANN[117.00(104.00,130.50) ms对90.5(70.50,114.50) ms,P<0.001]降低更为明显。④与WT小鼠相比,ACM小鼠外周血中的NE水平明显升高(P=0.015),心脏组织中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交感神经纤维增加(P<0.
周春江张宝伟吴奕章张右铭谢佳茜杨兵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交感神经重构儿茶酚胺
持续性房颤围手术期应用胺碘酮对华法林剂量调整的影响
周高俊杨兵张凤祥居维竹陈红武杨刚郦明芳顾凯陈明龙
EnSite-NavX三维标测系统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7
2008年
EnSite-NavX是三维接触标测系统,由三对NavX体表电极、信号分配器、信号处理器、计算机工作站及数据计时模块组成。利用三对NavX体表电极形成三维电场定位心腔内导管位置,通过标测导管记录到的电场、心电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器和计算机工作站后构筑心腔的三维图像。可应用于心律失常的激动标测、电压标测和心房颤动的碎裂电位标测。
陈红武杨兵陈明龙
关键词:电生理学电场
N-乙酰半胱氨酸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蛋白加重乳鼠心肌细胞的衰老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了解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心肌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培养的SD乳鼠J心肌细胞随机分为1d组、5d组、10d组、1d+NAC(1mmoL/L)组、5d+NAC(1mmoL/L)组、10d+NAC(1mmoL/L)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局期。采用实时定量PCR与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p16INK4a、p21WAF1及Rb基因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采用β-半乳糖苷酶原位染色试剂盒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改变。结果5d+NAC(1mmoL/L)组、10d+NAC(1mmoL/L)组G0/G,期细胞数分别为86.71%、91.23%,显著高于单纯5d组、10d组的82.13%、87.97%,P均〈0.01。5d+NAC(1mmol/L)组、10d+NAC(1mmol/L)组p16INK4a基因mRNA拷贝数与β-actin比值分别为0.48、1.31,显著高于单纯5d组、10d组的0.35、0.74,P〈0.05与〈0.01。p16INK4a基因蛋白表达与β-actin比值分别为0.96、1.12,显著高于单纯5d组、10d组的0.31、0.49,P均〈0.01。5d+NAC(1mmoL/L)组、10d+NAC(1mmoL/L)组p21WAF1基因mRNA拷贝数与β-actin比值分别为1.25、2.13,显著高于单纯5d组、10d组的0.96、1.24,P〈0.05与〈0.01。p21WAF1基因蛋白表达与β-actin比值分别为1.22、2.16,显著高于单纯5d组、10d组的0.71、1.13,P均〈0.01。5d+NAC(1mmol/L)组、10d+NAC(1mmol/L)组Rb基因mRNA拷贝数与β-actin比值分别为0.18、0.09,显著高于单纯5d组、10d组的0.35、0.17,P均〈0.01。Rb基因蛋白表达与β-actin比值分别为0.84、0.33,显著低于单纯5d组、10d组的1.47、0.81,P〈0.05与〈0.01。5d+NAC(1mmol/L)组、10d+NAC(1mmol/L)组B.半乳糖苷酶活性分别为29.71%、79.31%,显著高于单纯5d组、10d组的17.46%、58.24%,P均〈0.05。结论NAC可通过增加p16INK4a与p21WAF1基因表达,抑制Rb蛋白的磷酸化,从而促使心肌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β-半乳
张凤祥陈明龙杨兵陈红武曹克将
关键词:肌细胞乙酰半胱氨酸细胞衰老
心内外膜晚电位标测指导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风暴消融一例被引量:3
2015年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已使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与心室颤动(室颤)导致猝死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但ICD植入并不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作,也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导致过度治疗,不仅严重困扰患者生活,并且可能造成电池提前耗竭。本文介绍1例植入ICD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因反复发作室速,ICD频繁治疗,经ICD优化程控、多种药物治疗与心内膜常规标测导管消融不能控制,最后经心内、外膜晚电位标测消融成功。
张凤祥陈明龙杨兵陈红武居维竹郦明芳顾凯杨刚余金波曹克将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室性心律失常
非开胸法建立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动物模型的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探讨运用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球囊堵闭猪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数周建立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VT)的非开胸法动物模型的方法。猪 1 3只 ,体重 30± 5kg ,运用PTCA球囊堵闭猪左前降支(LAD)形成AMI。存活猪在AMI后数周内进行心室程序电刺激诱发持续性单形性VT ,观察VT诱发、终止的方式及VT诱发的时间窗等。结果 :9/ 1 3只猪形成AMI,经左心室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左室心尖、前间隔、左室前壁室壁瘤形成。术后 2~ 2 0周内 9只猪接受平均 1~ 2次电生理检查 ,运用程序电刺激方法 ,8只猪共成功诱发出 1 6种单形性持续性VT ,1只猪仅诱发出非持续性短阵VT。VT周长为 2 54± 65ms ,持续时间 1 8± 1 6min,最长达 62min。程序电刺激和直流电复律可终止VT ,1 0种VT表现为室房分离 ,6种VT室房均为 1∶1逆传 ;9种呈左束支阻滞型 ,7种呈右束支阻滞型。结论 :运用PTCA球囊堵闭冠状动脉造成MI后室壁瘤形成 ,通过程序电刺激的方法可成功建立持续性单形性VT非开胸动物模型 ,成功率较高 ,VT诱发的时间窗长。
朱莉曹克将单其俊陈明龙邹建刚杨兵陈椿徐云谢勇
关键词:电生理学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硫酸奎尼丁对乳大鼠心室肌细胞Kv4.3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
李园园单其俊邹建刚陈椿侯小锋曹克将杨兵陈明龙张凤祥王静陈红武居维竹陈相健杨笛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