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培娜

作品数:17 被引量:9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军事

主题

  • 5篇清代
  • 2篇信仰
  • 2篇演进
  • 2篇渔船
  • 2篇渔业
  • 2篇天后宫
  • 2篇民间信仰
  • 2篇明清
  • 2篇规制
  • 2篇海洋管理
  • 1篇地方社会
  • 1篇东南沿海
  • 1篇新中国
  • 1篇新中国成立
  • 1篇新中国成立初...
  • 1篇沿海渔民
  • 1篇演进历程
  • 1篇渔民
  • 1篇渔业发展
  • 1篇政策演进

机构

  • 16篇中山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广东省社会科...

作者

  • 16篇杨培娜
  • 2篇申斌

传媒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清史研究
  • 2篇国家航海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历史研究
  • 1篇学术研究
  • 1篇档案学通讯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盐业史研究
  • 1篇凯里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违式”与“定例”--清代前期广东渔船规制的变化与沿海社会被引量:13
2008年
清代渔船制度的设立,与东南沿海地区自明末到清初急剧的社会动荡直接相关,是清王朝尝试进一步规范和管理沿海地区人群,尤其是渔民活动的体现。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因时因地不无变化,而其制约的对象——沿海渔民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挑战制度规范,形成官府眼中的"违式"行为,直接影响"定例"的践行和修定。本文以清代前期广东渔船规制的形成过程为例,讨论在特定地域历史背景下,王朝典制与沿海社会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以期对清前期沿海地区的实际社会经济形态有进一步的理解。
杨培娜
关键词:清代前期
从“籍民入所”到“以舟系人”:明清华南沿海渔民管理机制的演变被引量:13
2019年
明初至清中叶,国家管理沿海渔民的方式从移植针对内地定居农民的户籍身份管理,转变为根据濒海人群生计特质,通过船只来掌控流动的人。明初设河泊所登记渔民并征收渔课。地方官府为解决亏欠问题,默许濒海豪强以承揽渔课为条件圈占海界,构成晚明华南沿海军事化的基础之一。为应对寇盗、取消包纳且有效征收,闽粤官员探索出围绕濒海人群流动性的凭借——船只进行管控的新方法,如以船只或港澳为中心编制保甲、对渔船课税。清廷继承“以港澳控制船只,以船只约束渔民”的思路,完善樑头制度以实现治安和征税。局势趋稳后,则侧重点从治安向税收转移。以舟系人与滩涂经界相结合,构成清朝对濒海人群和海洋管理的基本策略,建构了18世纪以降沿海社会秩序。
杨培娜
关键词:流动性管理明清
南沙天后宫研究
二十余年间南沙的神奇发展,可视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而民间信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扩展,即投射着该地区经济与文化变迁的形貌。本研究在把握南沙地区历史和社会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讨...
杨培娜
关键词:旅游文化天后宫民间信仰
明代中后期渔课征纳制度变革与闽粤海界圈占被引量:10
2012年
明代河泊所设立之后,维系甚为困难,各地渔疍户纷纷逃亡,课额空悬,明中期之后福建广东沿海渔课的征收方式和征收对象因时因地而异,地方官员务在补足课额,不能或不再拘泥于河泊所或由渔疍户来完纳。这种变化实为各色民人以办纳渔课之名自行于濒海之处划定海界大开方便之门,而在海界圈占过程中,势豪之家占有绝对优势,围绕濒海滩涂海界的圈占和争夺在广东、福建沿海地方层出不穷。
杨培娜
澳甲与船甲——清代渔船编管制度及其观念被引量:10
2014年
本文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例,以澳甲和船甲的实施和推广为中心,考察了清朝沿海渔船编制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清朝海洋管理策略。康熙开海之后,商渔分离,渔民被视为关系濒海地区治安的最大要素,而为了实现对濒海地区那些具有很强流动性的人群的管治,清代官员在吸收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濒海渔户生计的特性,抓住其最重要的生活、生产工具———船只,利用船只与陆地上固定联系地点,通过澳甲、船甲等方式加以稽查、编管,以陆控海,尽量将其在海上的活动限定在可预知的范围之内,实现宏观把握。此制度主要形成于濒海战事初定的康熙雍正年间,多源于福建的经验,而后随着官员职位迁转,他们的观念、办法又会得到延续、推广,当这些成案成为闽粤官员头脑中的一种治理经验的资源时,后代官员也会不断援引。
杨培娜
关键词:清代渔船海洋管理
数字技术与史学观念--中国历史数据库与史学理念方法关系探析被引量:14
2017年
历史数据库是数字技术与史学观念相互激荡的产物,它既是史学研究方法的技术载体,又改进、创新着研究方法。典藏检索型数据库的研发基于传统实证史学理念和文献考据方法,量化分析型数据库的设计则植根于历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与统计学方法,而数据库又使这两种史学方法得到改进,发挥出最大效能。近年来,数字人文这一技术革命催生的数据库,给史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可能,并且与注重文本脉络与历史脉络交错关系的当下史学趋势暗合。
申斌杨培娜
关键词:史学理念史学方法历史数据库
当代珠江口民间信仰发展机制的探讨——基于对广州南沙天后宫的深描被引量:1
2018年
广州南沙天后宫建在以都市为指向的经济开发区,伴随着南沙从传统乡村到都市的空间转化过程,因应着改革开放与两岸交流政策、商业开发和民众心理等多重动力,它从一个披着民间信仰外衣、产权不明的地方性旅游点,逐渐成为区域文化品牌,进而走向珠三角天后信仰中心。这一过程展示了政府行为、商业化、文化建构以及乡村都市化中人们的心理需求间的互动,说明了民间信仰在多重文化脉络下确立,通过竞争性融合成为地方传统的机制。
杨培娜
关键词:民间信仰城市化
清代雷州半岛土地开发与地方宗族组织的发展——以南渡河南岸山内村为例
2017年
清代雷州半岛东岸海堤的大规模重修和南渡河南岸,尤其是南洋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给周边村落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在经历了明清鼎革、康熙复界之后,地处南渡河南岸的山内村蔡氏积极报垦,利用承旧启新之机,在乾隆年间迎来发展的兴盛时期。出于获取文化与社会认同、应对政府税赋差役、以及合法占有土地的需要,山内村的村民逐渐建立起一个架构相对完备的宗族组织,并以宗族的名义购置了大量土地——尝产。尝产既是蔡氏定居山内的合法依据,也是这个宗族组织合并扩大、机构不断完善的基础。
杨培娜谢超
关键词:雷州半岛宗族
清代政府档案的价值认知与整理方法的变迁被引量:4
2021年
通过梳理自清代至当代官员、文人、史学家、档案学家的观点和行动,分析自古代到近代对文书档案价值定位的变化,以及民国到当代档案整理方法变迁背后的影响因素,认为今天清代档案整理研究可以通过挖掘清代公牍知识资源、结合古文书学视角再出发。
杨培娜申斌
清朝海洋管理之一环——东南沿海渔业课税规制的演变被引量:5
2015年
海洋渔业是濒海人民的重要生计所系,渔船管理和渔税征收,则是王朝国家权力向海洋延伸的体现。文章试图以地跨闽粤两省的南澳岛为中心,考察清代东南沿海渔业课税运作实态,从一个侧面认识清朝海洋管理制度演变之态势。康熙年间福建、广东地方官员尝试在沿海地区对渔船进行登记、重新派征渔业课税,其背后与清王朝意图解除以郑成功家族后裔为代表的"海主"势力对濒海资源的控制、确立濒海新秩序直接相关。而在具体征派原则上,各省情况不一。广东的渔业课税征收以"渔课"为名,有相对定额的渔课数;渔课以港湾澳口为单位,按照作业方式对渔船进行分类,将相对固定的税课额数摊派下去。福建则发展出了以渔船樑头大小为课征依据的新税目——渔税,在征派方式上经历了从定额向定率的转变,以更符合实征的原则。
杨培娜
关键词:清朝海洋管理渔业课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