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蛋白
  • 4篇慢性
  • 3篇血清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性血友病
  • 2篇血管性血友病...
  • 2篇血浆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参数
  • 2篇血友病
  • 2篇血友病因子
  • 2篇肾功能
  • 2篇肾损
  • 2篇生化
  • 2篇生化分析仪
  • 2篇尿微量白蛋白
  • 2篇尿液
  • 2篇尿液标本

机构

  • 15篇武汉科技大学...
  • 2篇广州军区武汉...

作者

  • 15篇杨明建
  • 9篇叶青跃
  • 6篇董明国
  • 5篇张明洁
  • 5篇严蜀华
  • 4篇石应元
  • 3篇刘俊
  • 2篇刘孙琴
  • 2篇李素君
  • 2篇刘佳
  • 2篇李明
  • 2篇韩晓峰
  • 2篇刘蔚
  • 2篇门诚虹
  • 2篇李德仁
  • 1篇关崇霞
  • 1篇刘水晶
  • 1篇陈琦
  • 1篇程静
  • 1篇吕登峰

传媒

  • 4篇微循环学杂志
  • 3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吉林医学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化分析仪与血气分析仪对静脉血电解质检测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采用生化分析仪与血气分析仪监测静脉血电解质结果的差异,为临床检测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0名本院体检中心体检志愿者,采集静脉血,分别采用生化分析仪及血气分析仪检测静脉血钠、钾、氯、钙离子浓度,分析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电解质浓度的差异。结果 :血气分析仪检测静脉血钠、钾离子水平高于生化分析仪,两种检测方法氯、钙离子浓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气分析仪检测静脉血钠、钾离子浓度存在较大偏差,在临床检测中要谨慎应用。
董明国石应元叶青跃杨明建
关键词: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静脉血电解质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变化。方法:采用相关仪器对80例DR患者(DR组))、90例T2DM患者(T2DM组)及100例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浆vWF、DD、FIB及全血HbA1c水平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R组和T2DM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DR组比T2DM组升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检测vWF、DD、FIB及HbA1c血液水平对DR患者早期诊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刘俊杨明建叶青跃刘水晶王建生张明洁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
TCA/丙酮沉淀对尿液标本中微量蛋白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在尿液蛋白提取中的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11月采用丙酮沉淀法、ACN/0.1%TFA沉淀法、TCA/丙酮沉淀法三种不同方法沉淀尿液蛋白,并经对双向电泳(2-DE)图谱,研究探...
董明国杨明建石应元
文献传递
便携式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的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比较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便携式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对76例糖尿病患者血糖空腹及三餐后15min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血糖水平的差异。结果:便携式血糖仪检测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及三餐后血糖水平低于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血糖水平越高,检测结果差异越大。结论:便携式血糖仪能够快速测定患者血糖水平,但在血糖水平较高时,差异较大,仍应采取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董明国叶青跃石应元杨明建
关键词:便携式血糖仪生化分析仪糖尿病血糖
确认试验在ELISA法筛查梅毒抗体阳性中的应用价值
2010年
目的:探讨确认试验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筛查梅毒抗体阳性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梅毒检测的准确性。方法:先用ELISA法对7112例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阳性标本再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聚试验(TPPA)和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认试验。结果:ELISA法检出110例阳性,TPPA法确认107例阳性,假阳性率为2.72%(3/110);WB法确认106例阳性,假阳性率为3.64%(4/110);WB法与TPPA法检出假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结论:为提高梅毒检测的准确性,对ELISA法筛查的阳性标本,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用TPPA法进行确认试验,对有疑问的结果用WB法进一步确认。
刘孙琴韩晓峰门诚虹关崇霞杨明建刘蔚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棘形红细胞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棘形红细胞的关系。方法:9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使用仪器法检测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同时用电镜观察静脉血液中的棘形红细胞,并做正常对照。结果:95例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测定结果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且棘形红细胞明显增多(P<0.01)。结论:棘形红细胞可使红细胞硬度增加,变形能力下降,引起肺动脉高压,缺氧和CO2潴留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使血小板过度消耗,骨髓代偿性生成大体积血小板增加,故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大,血小板压积增高。功能增强的血小板更易被缺氧和CO2潴留激活,而加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高凝状态。
张明洁程静高永友严蜀华杨明建李德仁
关键词: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透前后血浆内皮素-1及血清一氧化氮指标的变化
2013年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透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及硝酸还原酶法对50例CRF患者进行血透前后ET-1和NO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并与5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血透前CRF患者较对照组ET-1明显增高,NO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透后CRF患者ET-1水平较血透前明显降低(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透后CRF患者NO水平较血透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F患者存在高ET血症和低NO血症。血透可以降低CRF患者血浆ET-1水平,升高NO浓度。但血透只能部分替代肾功能,不能彻底纠正CRF患者的血凝亢进和血栓形成,故ET-1及NO较对照值仍有较大差异,不能得到正常人水平。
陈琦杨明建卢朝霞叶青跃张明洁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内皮素-1一氧化氮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对棘形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体积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急性加重期棘形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临床确诊CPHD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B组,n=44)和常规治疗+银杏达莫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组(C组,n=44);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组,n=50)。比较三组棘形红细胞计数及RDW。结果 C组患者经常规治疗+银杏达莫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0.9%,明显优于B组的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C两组患者棘形红细胞计数及RDW明显高于A组(P<0.05);治疗后,B组RDW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组棘形红细胞计数及RDW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C组治疗后棘形红细胞计数及RDW降低明显(P<0.05)。结论常规治疗+银杏达莫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CPHD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效果较单独常治疗好,治疗后棘形红细胞计数及RDW较后者明显降低(P<0.05)。
张明洁杨玉梅李德仁杨明建
关键词:银杏达莫低分子肝素钙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检测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对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使用仪器法对8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00例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血清Hcy、hs-CRP水平及全血TF-PCA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梗死容积组上述三指标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和TF-PC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梗死容积组比较,梗死容积越大,其Hcy、hs-CRP及TF-PCA水平越高。结论:常规监测血清Hcy、hs-CRP和全血TF-PCA水平可为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严蜀华李素君叶青跃杨明建董明国姜丹
关键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脑梗死患者促凝活性蛋白水平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等血栓前状态(PTS)检测指标的意义。方法:对78例CKD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组的vWF、DD和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KD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缩短(P<0.05),vWF、DD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升高(P<0.01或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体积(PCT)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常规检测vWF、DD、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指标,对CKD患者PTS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张明洁李明吕登峰倪剑红叶青跃杨明建
关键词:慢性肾脏疾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参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