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永添

作品数:32 被引量:179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肿瘤
  • 15篇肿瘤登记
  • 15篇发病
  • 14篇死亡率
  • 14篇发病率
  • 9篇恶性
  • 8篇恶性肿瘤
  • 8篇艾滋病
  • 6篇腺癌
  • 5篇疾病控制
  • 4篇甲状腺
  • 4篇甲状腺癌
  • 3篇肿瘤发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肝癌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示范区
  • 2篇自愿咨询
  • 2篇腺肿瘤

机构

  • 20篇福建省肿瘤医...
  • 12篇福建省疾病预...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卫生厅
  • 1篇荣县疾病预防...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31篇林永添
  • 17篇周衍
  • 16篇江惠娟
  • 10篇肖景榕
  • 8篇陈舸
  • 5篇潘蕴蛟
  • 5篇郑武雄
  • 4篇林丽
  • 3篇吴韶彬
  • 3篇陈铁晖
  • 3篇周衍
  • 2篇杨莹
  • 2篇袁平
  • 2篇陈亮
  • 1篇林修全
  • 1篇陈仲武
  • 1篇吴思英
  • 1篇林曙光
  • 1篇姚锡宇
  • 1篇姚锡宇

传媒

  • 9篇海峡预防医学...
  • 4篇实用肿瘤学杂...
  • 3篇中国肿瘤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社会医学...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 1篇全国肿瘤病因...
  • 1篇全国肿瘤流行...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6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分析2016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资料,对10个符合评价标准的登记地区数据进行合并分析,分别计算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粗率、标化率、累积率(0~74岁)、年龄别率以及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顺位和构成等,人口标准化率根据全国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结构和Segi’s世界人口结构计算。[结果]2016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新发恶性肿瘤病例18359例,死亡病例10560例;病理学诊断比例(MV%)为68.12%,仅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比例(DCO%)为1.62%,死亡发病比(M/I)为0.58。2016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粗发病率为284.19/10万(男性316.79/10万,女性250.43/10万),中标率为208.13/10万,世标率为202.62/10万,累积率(0~74岁)为23.20%,城市地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2016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粗死亡率为163.47/10万(男性217.03/10万,女性107.99/10万),中标率为112.93/10万,世标率为111.46/10万,累积率(0~74岁)为13.11%,城市地区死亡率高于农村地区。发病前10位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女性乳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宫颈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和脑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8.21%。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脑肿瘤和胰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1.58%。[结论]肺癌、消化系统主要恶性肿瘤和女性乳腺癌是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的主要恶性肿瘤,同时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发病上升明显,不同性别、年龄、地区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存在差异,应针对性开展肿瘤防治工作。
马晶昱周衍林永添江惠娟相智声
关键词:肿瘤登记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
福建省城乡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现状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城乡居民艾滋病(AIDS)知识知晓现状,为评估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多阶段系统抽样法对全省9个设区市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有效问卷995份,总知晓率达81.0%,城区和示范区居民知晓率高于农村。部分居民对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政策了解不全面。[结论]城乡居民AIDS基本知识知晓率总体上已达到目标,说明AIDS防治宣传活动已取得较明显效果,AIDS知识得到较广泛的普及。
陈舸潘蕴蛟林永添郑武雄陈亮
关键词:疾病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教育
2015—2017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分析2015—2017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流行现状。[方法]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数据审核和评价方法,对福建省12个肿瘤登记处上报的2015—2017年数据进行评价,将符合要求的10个登记处数据合并分析。按城乡、性别和年龄组分层分别计算发病和死亡的粗率、标化率及累积率(0~74岁),分析主要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顺位和构成。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根据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依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结果] 2015—2017年福建省10个登记处共覆盖登记人口19 447 588人,其中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各占43.36%、56.64%。2015—2017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粗率为271.05/10万(男性303.43/10万,女性237.54/10万),中标率为197.94/10万,世标率为192.57/10万,累积发病率(0~74岁)为22.22%。恶性肿瘤发病45岁以后加快上升,于80~84岁年龄组时达到高峰。发病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女性乳腺癌、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87.55/10万,中标率为210.59/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258.41/10万,中标率为188.49/10万。死亡粗率为166.83/10万(男性218.63/10万,女性113.22/10万),中标率为115.21/10万,世标率为113.59/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13.26%。恶性肿瘤死亡率在45岁以后快速上升,80~84岁年龄组时达到高峰。死亡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城市地区死亡率为237.63/10万,中标率为171.91/10万;农村地区死亡率为158.97/10万,中标率为109.67/10万。[结论]消化道肿瘤仍是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主要恶性肿瘤,应当结合城乡现状差异,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癌症综合防控策略。
林永添周衍马晶昱江惠娟相智声
关键词:肿瘤登记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
福建省局部地区消化系统主要癌种空间自相关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索福建省部分肿瘤登记地区以乡镇为尺度的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等消化系统主要恶性肿瘤空间分布特征和聚集性。方法于2007—2012年以福建省长乐市、涵江区和福清市3个肿瘤登记处作为研究现场,收集4种消化系统主要恶性肿瘤分乡镇发病率,应用Arc GIS 10.3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Moran's I、G统计量自相关分析。结果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全局Moran's I分别为0.734 011、0.932 897、0.633 696和0.644 418(均P<0.001);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全局G统计量分别为0.000 024、0.000 020和0.000 017(均P<0.001)。局部Moran's I自相关显示,食管癌有11个H-H(高-高值)区域;胃癌有8个H-H区域、7个L-L(低-低值)区域;结直肠癌有8个H-H区域、1个H-L(高-低值)区域、6个L-L区域;肝癌有11个H-H区域、1个L-H(低-高值)区域、8个L-L区域。局部G自相关结果显示,食管癌有3个冷点和1个热点;胃癌有4个冷点和2个热点;结直肠癌有6个冷点和1个热点;肝癌有1个冷点和2个热点。结论消化系统主要恶性肿瘤在乡镇级别空间上呈现非随机分布,4个癌种均有其独特的热点、冷点以及发病率高低交错的聚集区域。
林永添陶韬袁平吴思英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空间自相关空间流行病学
2012年福建省消化道主要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 分析福建省消化道主要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为肿瘤防治及科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NCCR)制定的资料审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对2012年福建省12个肿瘤登记处的数据进行评估,筛选符合要求的10个登记处数据合并,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发病率分别为33.82/10万、26.35/10万和23.11/10万,占恶性肿瘤发病的13.45%、10.48%和9.19%,分别居发病第2位、第4位和第6位;男、女胃癌发病分别在80-84岁和70-74岁组达到峰值,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发病分别在80-84岁和75-79岁组达到峰值。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分别为25.00/10万、21.95/10万和11.65/10万,占恶性肿瘤死亡的15.45%、13.56%和7.18%,分别居死亡第3位、第4位和第5位;胃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峰值均出现在80-84岁组,食管癌男、女分别在≥85岁组和80-84岁组达到峰值。结论 福建省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作为肿瘤防治工作的重点。
周衍肖景榕林永添江惠娟马晶昱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肿瘤登记发病率死亡率
2011-2020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2011—2020年甲状腺癌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2020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发病和死亡病例。对符合评价标准的登记地区数据进行合并分析,计算甲状腺癌发病与死亡粗率、中标率、世标率、累积率(0~74岁)以及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人口标准化率计算采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结构和Segi′s世界人口结构。结果2011—2020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为18.48/10万,中标率为16.16/10万,世标率为14.19/10万,累积率(0~74岁)为1.38%。甲状腺癌死亡率为0.79/10万,中标率为0.60/10万,世标率为0.59/10万,累积率(0~74岁)为0.07%。发病率在0~20岁年龄组处于较低水平,20岁以后快速上升,在50~54岁年龄组达到最高(38.67/10万)后下降。死亡率在4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明显上升,在8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最高(5.79/10万)。2011—2020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的总发病率、男性发病率、女性发病率、城市地区发病率、农村地区发病率APC值分别为23.32%、25.69%、22.44%、30.05%、16.60%,中标率APC值分别为23.15%、25.96%、22.01%、30.82%、14.85%,均呈上升趋势(P<0.05)。总死亡率、城市地区死亡率及农村地区死亡率APC值分别为6.89%、8.10%、5.67%,呈上升趋势(P<0.05),而标化死亡率、男女粗死亡率及中标率、城市及农村地区标化死亡率较平稳。结论甲状腺癌是福建省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特征存在性别及城乡差异,发病上升趋势明显,应开展针对性的综合防治工作。
马晶昱相智声林永添温烨莹周衍
关键词:甲状腺癌发病率死亡率肿瘤登记
2014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分析被引量:24
2018年
目的:分析2014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状况,为肿瘤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数据审核和评价方法,对福建省12个肿瘤登记处上报的2014年数据进行评价,将符合要求的9个登记处数据合并分析。计算发病和死亡粗率、标化率、累积率(0~74岁),分析主要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顺位。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根据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构成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依照Segi's标准人口构成计算。结果:2014年9个肿瘤登记处(城市4个,农村5个)覆盖人口5 192 590人(城市2 673 166人,农村2 519 424人)。组织学诊断比例(MV%)为73.32%,死亡/发病比(M/I)为0.69,仅有死亡医学证明书病例比例(DCO%)为0.25%。福建省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54.13/10万(其中男性306.37/10万,女性200.62/10万),中标率为196.12/10万,世标率为191.96/10万,累积率(0~74岁)为22.83%。其中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77.46/10万,中标率为215.86/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229.38/10万,中标率为175.89/10万。福建省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75.71/10万(其中男性235.47/10万,女性114.50/10万),中标率为130.13/10万,世标率为128.61/10万,累积率(0~74岁)为15.04%。其中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85.62/10万,中标率为137.88/10万;农村地区死亡率为165.20/10万,中标率为122.82/10万。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居恶性肿瘤发病前5位,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居恶性肿瘤死亡前5位。结论:消化系统肿瘤、肺癌、乳腺癌是福建省最主要的恶性肿瘤,应作为肿瘤防治的重点,积极推广筛查工作,降低居民的肿瘤疾病负担。
周衍马晶昱江惠娟林永添
关键词:肿瘤登记发病率死亡率肿瘤筛查
福建省柘荣县肝癌筛查及早诊早治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分析福建省肝癌筛查及早诊早治结果,为肝癌人群筛查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基础资料。方法以福建省柘荣县为肝癌筛查现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35~64岁男性居民和45~64岁女性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作初筛(诊断性筛查);对HBsAg阳性者每6个月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随访复查。评估指标为任务完成率、检出率、早诊率和治疗率。对所有检出的肝癌患者开展随访,随访截止到2021年4月30日,采用寿命表法计算观察生存率。结果 2012年7月—2020年12月共完成诊断性筛查51 486人,HBsAg阳性4 412例,阳性率8.72%;阳性队列人群每6个月的随访完成10 653人次;总体任务完成率为94.16%。共检出49例肝癌病例,检出率0.32%,早诊率40.81%,治疗率79.59%。筛查队列肝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51%、43.28%和34.96%;2012—2014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肝癌患者则分别为36.18%、16.56%和11.60%,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采用AFP联合超声的筛查方法,能检出更多肝癌患者,发现更多早期患者,提高患者生存率。应加强随访人群的依从性,提高肝癌筛查的效果。
林永添韦青松杨盛云张祥凤马晶昱相智声周衍
关键词:肝癌
福建省2010年艾滋病防治示范区流动人口监测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第2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状况和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整群抽样方法,分别选择长乐市、晋江市、梅列区等11个综合防治示范区的流动人口,进行人口学、血清学、行为学、艾滋病防治有关信息的调查。结果 11个综合防治示范区共监测4 167人,HIV抗体阳性1例,梅毒阳性14例,HCV阳性4例;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4.5%;男性最近1年与小姐(暗娼)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比率为59.6%,男性和女性最近1年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率比率为37.0%。结论流动人口发生有关危险行为有诸多影响因素,针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婚外安全套使用率不高,必须采取综合宣传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艾滋病的流行。
林永添陈舸陈亮
关键词:艾滋病哨点监测流动人口疾病控制
结直肠癌与膳食纤维相关饮食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探讨膳食纤维相关饮食因素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以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200例为病例组,同时选择与之在年龄、性别、地区等相匹配的健康居民200人作为对照组。运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最近1年摄入甘薯纤维量(0.030-0.313 g/d OR=0.159,95%CI=0.042-0.608)、10年前摄入甘薯膳食纤维量(0.091-0.904 g/d OR=0.050,95%CI=0.009-0.269;〉0.904 g/d OR=0.186,95%CI=0.043-0.809)、地瓜干膳食纤维量(〉0.002 g/d OR=0.336,95%CI=0.177-0.628)、豆制品膳食纤维量(0.966-1.481 g/d OR=0.233,95%CI=0.079-0.681;〉1.481 g/d OR=0.043,95%CI=0.011-0.169)、性格类型(非A非B型性格OR=0.089,95%CI=0.025-0.319;B型性格OR=0.253,95%CI=0.080-0.800)是结直肠癌发病的保护因素;牛羊肉(1.645-14.247 g/d OR=10.025,95%CI=1.970-51.020;〉14.247 g/d OR=9.178,95%CI=1.386-60.791)、静态时间长(6-10 h OR=7.968,95%CI=1.901-33.402;〉10 h OR=21.225,95%CI=3.966-113.600)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膳食纤维具有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袁平李文燕林修全杨眉刘星陈仲武林仲陈铁晖林永添王慧
关键词:结直肠癌膳食纤维病例对照研究LOGISTIC回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