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贻菡

作品数:16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文学
  • 3篇叙事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修辞
  • 2篇虚构
  • 2篇妻性
  • 2篇自我
  • 2篇现当代
  • 2篇现当代文学
  • 2篇小说
  • 2篇教学
  • 1篇独立学院教学
  • 1篇读法
  • 1篇叙事方式
  • 1篇叙事学
  • 1篇喧嚣
  • 1篇学院教学
  • 1篇艺术
  • 1篇异托邦

机构

  • 8篇南开大学
  • 8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

  • 16篇汪贻菡
  • 2篇袁宪泼
  • 2篇耿传明
  • 2篇陈元峰
  • 2篇石梅芳

传媒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电影评介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教师
  • 1篇大庆师范学院...
  • 1篇芒种(下半月...
  • 1篇科技信息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 1篇中外文论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09
  • 2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为修辞的第三空间——兼论乡土书写中的空间样态被引量:1
2009年
"故事背景"通常被认为是空间在文学中的主要存在方式,然除此之外,空间是否还有其他文学性存在?了解空间概念对于我们解读文本尤其是乡土小说能否提供新的建树?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本文从空间的分类入手,以经典文本为个案,从第一地理空间、第二想象空间、第三象征(修辞)空间三个层面,尝试解读空间在文学文本、尤其是乡土书写中的多样性存在。
汪贻菡
关键词:乡土小说修辞
如何“在场”?何以“真实”?——对2010年以来“非虚构”叙事悖论的思考
2016年
经由《人民文学》专栏倡导,近5年来的非虚构写作博取了出版市场和文学批评界的大量关注。对作家'在现场'和文学'真实'的呼吁成为本次写作热潮的关键词。文章考察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文本,确认浓烈的干预意识和启蒙回归立场导致叙述主体膨胀,从而使作家的灵魂与身体均无法真正在场,对真实的允诺亦难以抵达,其对宏大国家叙事的构想最终只成为一场私人叙事里的中国想象。
汪贻菡
被温情所遮蔽的——影片《撞车》情绪地图解析被引量:1
2009年
三年后重新审视奥斯卡获奖影片《撞车》,发现在其民族与社会问题关怀背后,潜藏着更为复杂的文化偏见、制度弊端而非简单的种族歧视;而影片温情脉脉的结局,则掩盖了该片向奥斯卡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创作主旨。事实上影片中的矛盾并未在人性善的发现中得以中止,新的矛盾和纠葛以无处不在的冲撞形式,充斥在多民族生存的各个角落。
汪贻菡
关键词:《撞车》种族主义歧视温情偏见
泡沫?还是先机?——2010年以来国内“非虚构”文学写作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6年
虽然有着近一个世纪的写作史,本土"非虚构"文学却始终作为边缘文类与虚构文学并存;2010年以来《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的设置让该写作模式重回聚光灯下,也一并引发了持续近5年的批评与论争。5年后媒体关注度趋于平稳,非虚构写作在各大主流文学杂志中已趋于常态化,批评界的思考也在逐步地深入。梳理2010年以来关于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研究,综述其命名之争、兴起缘由、意识形态与写作悖论等几个主要胶着点,以期回答关于何为真实、如何在场等文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
汪贻菡
关键词:虚构
浅谈现当代文学授课的体验性教学
2009年
针对文学授课过程中的学生厌学心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程目标出发,提出将体验性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经典文本的领悟能力。该"体验性"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对作家个体存在与思想状况的体验、及作家生存语境的还原;其二是对作家作品的文本鉴赏,通过现场阅读和讲解唤起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文学审美感受;其三是对作为读者的学生的思想和阅读状况的体验性把握。
汪贻菡陈元峰袁宪泼
关键词:文学文本审美语言
从热门英美剧看女巫及其文化渊源
2015年
近年来英美影视剧均出现了超自然题材热,女巫、吸血鬼等题材轮番出场。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国与美国的超自然题材电视剧《梅林传奇》和《吸血鬼日记》中的女巫形象,分析“女巫”在英、美两种文化背景中的不同渊源和影视剧中所揭示的传统与性别身份问题。
石梅芳汪贻菡
关键词:女巫
一种艺术的两种消亡——余华《第七天》的一种解读
2015年
重读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一文,可以提供书写者和阅读者两重角度来审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作为小说作者,余华用消息来替代故事,又用讲述来替代反思,更是将死亡夸大其词为中国式悲剧生活的象征。然从阅读者出发,被新闻滋养长大的读者很难静下心来阅读陈旧的故事,求新求异求快的阅读心境使得理想读者很难产生。如何在直击现实的责任感和对小说讲述艺术的固守之间找到合适的写作方式,是余华及同时代作家共同面临的新的创作语境。
汪贻菡
关键词:叙事学余华本雅明
作为修辞的时间——析散文叙事的时间维度被引量:5
2005年
汪贻菡
关键词:修辞散文叙事方式时间维度文学研究
物欲、情殇、与海上“异托邦”——郭敬明《小时代》的三种读法被引量:1
2016年
面对持续增长、拒绝被"拯救"的粉丝人数,以理性心态考察粉丝对郭敬明及其《小时代》的狂热成因是有必要的。引入粉丝文化与福柯"异托邦"理论,考察郭氏粉丝依托"小时代"这样的虚拟空间,建构起一个遵循情绪与情感逻辑、追求语言有趣和视觉审美的异质空间,并据此打造独属于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密码,以对抗想象中的成人世界、拒绝成长。由此引发的反思是:我们究竟给予了他们怎样一个理想失落的世界,使得他们转而拥趸如此虚幻的文字与整体向下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汪贻菡
关键词:粉丝异托邦
卡勒的启示
2005年
乔纳森·卡勒的《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从理论和问题入手的写作方法,他摒弃传统文艺理论教材的“通史式”写作态度,从恒定文学范畴中提出问题加以分析,并紧密联接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激发读者对既定思维模式进行再思索。
汪贻菡
关键词:辩证历史性解构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