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华 作品数:26 被引量:75 H指数:5 供职机构: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药专项基金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及P53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00-01/2004-06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收集的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其中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即定为早发性乳腺癌)22例。51例患者淋巴结转移。2例为双侧乳腺癌。另选32例维吾尔族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作对照;上述标本为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及少量新鲜冰冻组织。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及用Evision二步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①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突变的12个新位点。②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BRCA1的突变率为12.86%(9/70);其中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31.82%(7/22),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2/48),差异有显著性(χ2=10.295,P<0.01)。③2例双侧乳腺癌中均检测出BRCA1基因的突变。④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位点。⑤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其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其发病年龄小于对照组。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新疆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及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BRCA1突变相关性乳腺癌具有P53阳性率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淋巴结转移率高的趋势,这些特点有可能为基因检测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付欣鸽 李锋 王振华 胡文浩 米开·热木 蒋金芳 李洪安 李丽 郑玉琴 沈西华关键词:BRCA1基因 基因突变 PCR-SSCP DNA序列测定 MAPK通路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MAPK通路蛋白磷酸化酪氨酸磷酸化蛋白激酶(p-p38)、酪氨酸磷酸化蛋白激酶(p38)、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性激酶(p-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性激酶(ERK)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2017年肾透明细胞癌患者90例及正常肾组织患者80例,制备组织芯片2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p38、p38、p-ERK和ERK的表达,结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p-p38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81.7%,58/71)中较正常肾组织(54.5%,36/66)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38蛋白在正常肾组织(91.2%,62/68)中较肾透明细胞癌(59.7%,43/72)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RK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60.3%,44/73)中较正常肾组织(31.9%,22/69)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ERK蛋白在正常肾组织(81.2%,56/69)中表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72.6%,53/7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赵为璘 沈西华 熊鑫 吉新华 丁美丽 朱星瑶 王永刚 李响 邹泓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 P-P38 P38 P-ERK ERK 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检测及分析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1)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选取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根治标本110例,对照组为32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的突变。[结果](1)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的突变率为10%;其中70例维吾尔族散发性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为12.86%;新疆早发性乳腺癌(≤35岁)中BRCA1基因的突变率高于新疆晚发性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9,P﹤0.01)。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5,P﹤0.01)。(2)2例双侧乳腺癌中均检测出BRCA1基因的突变。(3)对照组32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中仅发现1例BRCA1基因核苷酸的多态性,110例新疆散发性乳腺癌中发现11例BRCA1基因核苷酸的多态性。[结论]BRCA1突变可能与新疆早发性乳腺癌尤其是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及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付欣鸽 李锋 王振华 胡文浩 米开·热木 蒋金芳 李洪安 李丽 郑玉琴 沈西华关键词:乳腺癌 BRCA1基因 基因突变 PCR-SSCP DNA序列测定 乳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临床价值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乳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40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病理结果。分析两种切片方式的临床病理诊断价值。结果术中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诊断良、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为83.33%、12.50%,83.33%、14.17%,病理诊断确诊率分别为95.83%、97.50%,两种病理诊断良恶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0例乳腺肿瘤患者经术中快速的冰冻切片的病理结果完全符合率为91.25%,基本符合为4.58%,确诊率为96.00%,假阴性率为1.25%,延迟诊断率为2.92%。其中完全符合中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病理诊断准确率为100.00%,导管内乳头状瘤为94.29%,乳腺囊肿为90.00%。经术后石蜡切片的病理结果完全符合率为92.50%,基本符合率为5.00%,确诊率为97.50%,假阴性率为0.83%,延迟诊断率为1.67%。两种病理诊断结果确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可作为术中确诊乳腺肿瘤性质与进一步治疗方案制定的依据,但有少量误诊率。 郑玉琴 沈西华 杨翠萍关键词:乳腺肿瘤 术中冰冻切片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3 2020年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被认为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亚群,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如侵袭、转移、化疗耐药等密切相关。CSC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转换且动态平衡的状态。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旁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诱导CSC转化和扩增,后者亦会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为促肿瘤表型。文章对近年来CSC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交互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 李疆芬 梁伟华 谢玉芳 李锋 李曼 张海俊 沈西华 李丽 庞丽娟 胡建明关键词:肿瘤干细胞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肿瘤微环境 新疆石河子市2010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流行特征 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了解2010年石河子市肿瘤发病与死亡的流行特征,为肿瘤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石河子市肿瘤登记处2010年登记的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资料,统计和分析肿瘤粗发病率、粗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死亡率、中标率及世标率等指标。[结果]2010年石河子市新发肿瘤病例990例,死亡病例516例,肿瘤发病率为172.68/10万(男性194.28/10万,女性150.76/10万),中标率为90.74/10万,世标率为121.50/10万;肿瘤死亡率为90.00/10万(男性106.66/10万,女性73.09/10万),中标率为49.88/10万,世标率为65.53/10万。男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χ2发病趋势=157.38,P<0.001;χ2死亡趋势=180.02,P<0.001)。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宫颈癌、淋巴瘤、卵巢癌等是石河子市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肿瘤新发病例的69.84%;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膀胱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食管癌、淋巴瘤、前列腺癌是石河子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64.92%。[结论]石河子市肿瘤发病率接近全国和世界水平,应加强肿瘤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石河子市肿瘤流行水平。 李述刚 陈云昭 贾丽萍 姜新华 张学飞 庞丽娟 沈西华 李锋关键词:恶性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基于TCGA数据库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差异表达焦亡相关基因的筛选及GSDMC基因的验证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组织基因表达谱RNA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与ESCC预后有关的焦亡基因,并通过体外实验对筛选出的基因进行验证和功能研究。方法 下载TCGA和GTEx数据库中ESCC和正常食管样本中mRNA数据及临床数据。从文献中获得细胞焦亡相关基因(pyroptosis-related genes, PRG),使用R语言及DESeq2软件获取差异表达的PRG。采用Cox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基因。应用qRT-PCR验证差异表达的PRG在ESCC和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的表达水平;运用siRNA干扰ESCC细胞中已筛基因的表达,qRT-PCR检测siRNA的干扰效率。干扰成功后分别采用CCK-8、平板克隆和qRT-PCR实验,检测干扰已筛基因后ESCC细胞的活力、克隆形成能力和凋亡。运用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分析gasdermin家族蛋白C(GSMDC)的mRNA表达与食管癌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33个PRG中与ESCC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23个,其中13个基因表达上调,10个基因表达下调(P<0.001)。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ASP5和GSDMC基因与ESCC患者预后相关(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SDMC基因是ESCC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qRT-PCR结果显示:GSDMC基因的mRNA水平在ESCC细胞中上调(P<0.05)。敲低GSDMC基因可抑制ESCC细胞增殖[第4天OD值:(1.73±0.07)vs(1.10±0.09),t=13.55,P<0.001]和克隆形成能力[克隆形成数目:(686±94.30)vs(377±77.31),t=4.389,P<0.05],促进ESCC细胞凋亡(P<0.001)。TIMER数据库分析:GSDMC基因的表达水平与B细胞(r=-0.317)、CD8+T细胞(r=-0.15)、巨噬细胞(r=-0.252)浸润程度呈负相关(P均<0.001),与树突状细胞(r=0.353)的浸润水平呈正相关(P<0.001)。结论 GSDMC在ESCC组织中表达上调,可作为评估ESCC患者预后不良的生物学指标。 苗婷婷 胡浇浇 郑士耀 孙畅 杨铭 曹玉文 曹玉文 胡建明 王良海 杨兰关键词: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生物信息学 免疫细胞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13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2020年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urs,EST)是一种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1],较为罕见,其发病率在全部子宫肿瘤中的占比<2%,但却是第二位常见的子宫间叶源性肿瘤[2]。WHO(2014)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根据肿瘤边界、细胞异型性及多形性、核分裂象、坏死等情况,将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分为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ndometrial stromal nodule,ESN)、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igh-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HG-ESS)和未分化子宫肉瘤(undifferentiated uterine sarcoma,UUS)[3]。EST除了经典的组织形态之外,常出现一些变异亚型,主要包括伴有平滑肌分化、纤维黏液样变、性索样分化、子宫内膜型腺体以及一些罕见形态[4-9],如横纹肌分化、横纹肌样、上皮样、透明细胞变、灶性奇异形核(见于肉瘤)、脂肪细胞分化、假乳头结构和多核巨细胞等[10]。此外,EST免疫组化表型与子宫平滑肌源性肿瘤常存在一定交叉,易与其他肿瘤混淆。为了更好地认识E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本文总结13例E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探讨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王玥 赵为璘 沈西华 王超 牛肖 江滕 邹泓关键词: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临床病理 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具有恶性形态、复发或转移行为的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复发性MESTK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送检肾及周围组织一个,肿瘤大小8 cm×5 cm×2 cm,质软,切面囊实性,部分区似灰红色息肉样物。镜下见肿瘤为囊、实性区域构成,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壁被覆立方、柱状及复层上皮,部分上皮下见子宫内膜间质样组织,部分区上皮似成釉上皮样、条索状;实性区主要为梭形间质成分,其中可见纤维、平滑肌及少许内膜间质样组织,局灶间质水肿;上皮和间质细胞均未见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上皮区CK(AE1/AE3)阳性,间质vimentin、SMA、desmin、ER和PR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5%。结论具有恶性形态、复发或转移行为的MESTK十分罕见,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 江滕 沈西华 牛肖 王超 贾薇 胡文浩 邹泓 李锋关键词:肾肿瘤 复发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选取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对照组为32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结果(1)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突变的12个新位点。(2)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为12.86%(9/70),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31.82%(7/22)。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7/22)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5,P〈0.01)。(3)70例维吾尔族乳腺癌中发现9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8例多态性位点均为3232A〉G。(4)2例双侧乳腺癌中均检测出BRCA1基因的突变。结论BRCA1突变可能与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尤其是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及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付欣鸽 李锋 王振华 胡文浩 米开·热木 蒋金芳 李洪安 李丽 郑玉琴 沈西华 庞丽娟关键词:乳腺癌 BRCA1基因 基因突变 DNA序列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