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虎
-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腹壁动脉穿支皮瓣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建立大鼠腹壁动脉穿支(DEP)模型,观察无干预情况下皮瓣成活过程.方法 观察大鼠腹壁穿支血管解剖,构建单一腹壁肌皮穿支血供模型,皮瓣上至肋弓缘,下至髂前上棘,侧至腋中线.术后观察皮瓣,检测微血管密度、胶原含量.结果 构建以右腹壁第2肌皮穿支血管为单一血供的3.0 cm×6.5 cm~3.0 cm×7.0 cm皮瓣,单一穿支血管可供养皮瓣.术后1周存活区界限出现;2周坏死区完全变黑干缩.术后早期(1~3 d)以组织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晚期(7~14 d)以血管生成和胶原沉积为主.术后1~3 d皮瓣MVD上升(P〈0.05),胶原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5 d均渐上升(P〈0.05),分别在第5天和第10天左右达到高峰(P〈0.01),后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大鼠DEP模型是稳定可靠的穿支皮瓣乳房再造研究模型.
- 张斌冯锐潘思虎曹文枫刘岩雪乔群曹旭晨
- 关键词:腹壁皮瓣胶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血清中Ang-1,Ang-2和VE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早期血清中多种生长因子(GFs)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SAH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9例健康人作为照组,选取41例SAH患者作为治疗组。治疗组SAH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A组)与预后不良组(B组)。全部SAH患者于发病后8h,24h,72h分别采集血样,应用ELISA法检测生长因子(GFs)中血管生成素1(Ang-1),Ang-2,Ang-1/-2,Ti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H患者血清GFs水平随时间发病时间延长均逐渐增高。全部41例SAH患者中,预后良好组(A组)含患者26人,预后不良组(B组)含患者15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出血后8h和24h血清中Ang-1水平显著增高(P<0.01),VEGF于出血后24h和72h水平显著增高(P<0.05);Ang-2水平于出血后72h明显升高(P<0.05);Ang-1/-2,VEGI和Tie-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AH患者早期血清中生长因子中Ang-1,Ang-2和VEGF明显改变,在预后不良患组者中尤其明显。检测早期SAH患者血清中生长因子中Ang-1,Ang-2和VEGF水平,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 潘思虎陈祎阳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 Bcl-2抑制剂ABT-737对乳腺癌T47D细胞阿霉素化疗的增效作用
-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在许多肿瘤细胞中均检测出抗凋亡蛋白如Bcl-2、Bcl-xL和Bcl-w的过表达,这使其正常的凋亡途径受阻,进而产生对放化疗的抵抗作用。在化疗耐药的乳腺癌中Bcl-2也呈现...
- 潘思虎
- 关键词:乳腺癌阿霉素细胞凋亡T47D细胞化疗增效
- 文献传递
- 阳性-检查淋巴结比例在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预后意义
- 2010年
- 淋巴结状态是决定乳腺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指标.有研究指出阳性-检查淋巴结比例(positive-examined rate,PER)可作为患者预后的指标.本研究收集我院1989年至1995年手术的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对PER与患者生存的关系作一讨论.
- 张斌曹文枫高宇潘思虎刘岩雪宁连胜郝希山曹旭晨
- 关键词:预后原发性乳腺癌淋巴结状态
- ABT-737对顺铂诱导乳腺癌T47D细胞凋亡的增敏作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Bcl-2抑制剂ABT-737联合顺铂对乳腺癌T47D细胞株凋亡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T47D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ABT-737联合顺铂对T47D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染色法观察T47D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47D细胞的凋亡率。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ABT-737可明显降低顺铂在T47D细胞中的IC50[由顺铂单药的(26.00±1.41)μmol/L降为联合用药的(13.00±1.11)μmol/L]。ABT-737增加顺铂对T47D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而ABT-737单药对T47D细胞的抑制作用不明显。Westernblot检测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的剪切结果显示,ABT-737明显降低了顺铂诱导T47D细胞凋亡的浓度,加快了凋亡诱导时间,ABT-737对顺铂诱导T47D细胞凋亡的增敏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单药对T47D细胞的作用不明显。与单药组相比,ABT-737与顺铂联合时T47D细胞中PARP和caspase3的剪切明显增加,而Bcl-2、Bcl—X。和Bax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均显示,ABT-737联合顺铂时,T47D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ABT-737可显著提高顺铂对乳腺癌T47D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 陈祖锦张斌潘思虎赵洪猛张月冯炜红李媛媛曹旭晨
- 关键词:乳腺肿瘤顺铂细胞凋亡
- 巨噬细胞及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腹壁皮瓣成活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及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N—CSF)对大鼠腹壁动脉穿支(deep epigastric perforator,DEP)皮瓣模型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DEP皮瓣模型,分别给予大鼠GM—CSF(I组)、腹腔巨噬细胞(Ⅱ组)、GM—CSF联合巨噬细胞(Ⅲ组)及生理盐水(Ⅳ组)。术后第7天取皮瓣检测成活面积、组织学观察、微血管密度(MVD)、皮瓣内胶原含量。结果皮瓣成活率I组(53.08%±8.76%)和Ⅱ组(47.95%4-4.92%)间无差异,均高于Ⅳ组(43.28%±5.27%)而低于Ⅲ组(61.68%±6.60%),P〈0.05。皮瓣MVD1组(24.82±4.18)和Ⅱ组(24.30±3.0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显著高于Ⅳ组(21.37±2.65),低于Ⅲ组(29.82±4.74)。胶原含量I组(17.25%±2.85%)高于Ⅳ组(14.41%±2.89%),P〈0.05。II组(12.69%±3.55%)稍低于Ⅳ组。Ⅲ组(20.31%±3.01%)较I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重组大鼠GM—CSF和巨噬细胞均能够促进大鼠DEP皮瓣成活,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促进皮瓣存活、血管生成以及胶原沉积。
- 张斌冯锐潘思虎曹文枫刘岩雪乔群曹旭晨
- 关键词:巨噬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慢生黄分枝杆菌所致颅内感染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目的分析慢生黄分枝杆菌所致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天津市海河医院2023年5月收治的1例慢生黄分枝杆菌所致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查阅并复习文献,仅获得该病相关英文文献报道1篇。分析并总结本例及文献中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文献报道的1例慢生黄分枝杆菌所致脑膜脑炎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计2例,均为女性,分别为42岁、55岁,均表现为慢性病程,无发热,均为进行性加重的头痛、认知损害,亦可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肢体无力、癫痫发作,早期可仅有颅内压升高,脑脊液化验阴性,随着疾病进展出现脑脊液细胞数、蛋白升高,葡萄糖、氯化物等均正常。通过活组织检查获取病变脑组织行聚合酶链反应或二代测序检查而确诊。患者经抗生素治疗效果好,治疗疗程长,预后良好。结论慢生黄分枝杆菌所致颅内感染十分罕见,为慢性病程,诊断十分困难,但治疗效果显著,预后良好。
- 李传侠王义义李倩陆连第叶伟潘静潘思虎
- 关键词:分枝杆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髓液
- 巨噬细胞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大鼠腹壁动脉穿支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macrophage)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大鼠腹壁动脉穿支(DEP)皮瓣模型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DEP皮瓣模型,分别给与大鼠GM—CSF(Ⅰ组)、腹腔巨噬细胞(Ⅱ组)、GM—CSF联合巨噬细胞(Ⅲ组)及生理盐水(Ⅳ组)。术后第7天取皮瓣,测算皮瓣成活面积、微血管密度(MVD),天狼腥红染色检测胶原沉积,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I型胶原(CollagenI)、Ⅲ型胶原(Collagen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的基因表达。结果皮瓣成活率I组(53.08±8.76)%和Ⅱ组(47.95±4.92)%均高于对照组(43.28±5.27)%而低于Ⅲ组(61.68±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含量I、Ⅲ组(16.34±2.47)%、(19.41±2.01)%均高于对照组(13.19±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Ⅱ组(12.50±2.66)%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Ⅰ-Ⅲ组(24.82±4.18、24.30±3.02、29.82±4.74)均高于Ⅳ组(21.37±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Ⅲ组MVD较其他两组MVD更高。I组皮瓣CollagenI、EMMPRIN、MMP2和VEGFR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1I组皮瓣EMMPRIN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nl组皮瓣CollagenⅠ、CollagenⅢ、EMMPRIN、MMP2和VEGFR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较对照组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大鼠GM—CSF和过继巨噬细胞通过促进皮瓣内胶原合成(CollagenⅠ、CollagenⅢ)及分解(EMMPRIN、MMP2)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促进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R)的表达,促进了皮瓣胶原重塑和血管生成,最终促进了大鼠DEP皮瓣
- 赵洪猛张斌冯锐潘思虎曹文枫刘岩雪乔群曹旭晨
- 关键词:巨噬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新型血液净化兔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2024年
- 目的探讨3种穿刺置管方式建立可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的新西兰兔模型的可行性及优劣性。方法120只雌性新西兰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颌内静脉组、颈总动脉组、股动脉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采用22 Gauge密闭式防针刺伤型静脉留置针分组进行单侧颌内静脉穿刺置管、颈总动脉穿刺置管和股动脉穿刺置管。对照组不进行穿刺置管。记录单次穿刺置管时间、可置管次数,术后实验兔感染及死亡情况。比较4组实验兔的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及肝功能检测值。组间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均可成功构建动物模型。颌内静脉组的平均穿刺置管时间分别少于颈总动脉组和股动脉组[2.5(2.3,2.6)min比6.7(6.4,7.5)min、5.5(5.4,6.1)min,Z=67.110,P<0.01],可置管次数分别多于颈总动脉组和股动脉组(12.0次比7.0次、8.0次,Z=58.769,P<0.01)。颌内静脉组、颈总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术后感染率[3.3%(1/30)比6.7%(2/30)、6.7%(2/30)]和死亡率[0.0%(0/30)比3.3%(1/30)、3.3%(1/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4、1.023,P>0.05)。颌内静脉组的术后白细胞数值分别低于颈总动脉组和股动脉组[(6.2±1.3)×10^(9)/L比(7.8±1.4)×10^(9)/L、(7.2±1.1)×10^(9)/L,F=14.571,P<0.01]。结论3种穿刺置管方式均可成功建立可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的新西兰兔模型,优选颌内静脉穿刺置管。
- 谷亚伟楚旭赵路静洪波罗芝宽林展增高静珍董银华王利军陈念张利霞潘思虎
- 关键词:血液净化新西兰兔穿刺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