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一贺

作品数:5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生物结皮
  • 5篇结皮
  • 3篇土壤
  • 2篇生物土壤结皮
  • 2篇土壤结皮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丘陵区
  • 2篇微生物
  • 2篇黄土高原
  • 2篇黄土丘陵
  • 2篇黄土丘陵区
  • 1篇动态特征
  • 1篇雨量
  • 1篇植物
  • 1篇土壤化
  • 1篇土壤化学
  • 1篇土壤化学性质
  • 1篇土壤微生物区...
  • 1篇土壤微生物生...
  • 1篇土壤微生物数...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王一贺
  • 5篇赵允格
  • 2篇李林
  • 2篇胡忠旭
  • 1篇许明祥
  • 1篇高丽倩
  • 1篇杨丽娜
  • 1篇王爱国
  • 1篇明姣
  • 1篇王媛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不同降雨量带退耕地植被-生物结皮的分布格局被引量:23
2016年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高等维管束植物恢复的同时,生物结皮大面积发育。然而,两者共同发育下的分布格局及空间变异却鲜有报道。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降雨量带退耕地上植被盖度、维管束植物斑块面积、个数,生物结皮组成、盖度及其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在黄土高原降水量250—550 mm地区的退耕地及自然荒坡上,维管束植物与生物结皮共同存在,呈镶嵌分布。生物结皮多呈连续分布,可视为被镶嵌体,维管束植物多以斑块状存在,可视为镶嵌体。2)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盖度变化于80.8%—55.1%之间,在不同降雨量带之间差异显著,250—350 mm降雨量带生物结皮平均盖度(77.8%)显著高于350—500 mm降雨量带(60.3%),但不同类型生物结皮盖度差异显著性不同。3)黄土高原地区不同降雨量带维管束植物冠层盖度变化于10.0%—58.7%,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结皮的发育和演替,两者表现出了"此消彼长"的关系。4)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高等维管束植物茎基斑块间的距离逐步减小,维管束植物覆被增加。研究结果数量化的揭示了黄土高原不同降雨量带退耕地上维管束植物与生物结皮的镶嵌式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变异特征。
王一贺赵允格李林高丽倩胡忠旭
关键词:生物结皮维管束植物斑块
黄土高原不同侵蚀区生物结皮土壤CO_2通量日动态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被引量:8
2013年
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观测系统监测了黄土高原不同侵蚀区(水蚀区、水蚀风蚀交错区、风蚀区)生物结皮土壤CO2通量的日变化,分析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以去除生物结皮为对照,具有生理活性的生物结皮降低了土壤CO2通量,其中,水蚀区、交错区和风蚀区土壤日平均CO2通量分别降低了5.0%、8.9%和20.5%.水蚀区、交错区和风蚀区生物结皮土壤CO2通量日动态均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14:00左右,大小分别为1.64、1.64和1.37μmol·m-2·s-1,但日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土壤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指数函数能够较好地描述二者的关系.生物结皮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在空间尺度上存在一定变异,其中,水蚀区、交错区Q10值变化范围为1.93~2.43,而风蚀区Q10值变化范围为4.80~5.56,说明风蚀区生物结皮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大于水蚀区和交错区.本研究表明,在探求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碳交换时,应当考虑生物结皮的影响及不同侵蚀区生物结皮土壤CO2通量的差异性.
王爱国赵允格许明祥王一贺杨丽娜明姣
关键词:生物结皮温度敏感性
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5
2015年
生物结皮是黄土高原地区坡面水土流失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目前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特征的影响仍不明确。在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通过径流小区放水试验,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了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混合结皮(藻+藓)以及藓结皮4种类型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和混合结皮较裸地显著降低了初始产流时间,三者的初始产流时间较裸地分别减少89.0%、96.2%和96.0%;而藓结皮则较裸地显著增加了初始产流时间。2浅色藻结皮和混合结皮较裸地显著延长了退水持续时间,其退水持续时间分别是裸地小区的2.28和2.13倍;而深色藻结皮的退水持续时间与裸地差异不显著。3深色藻结皮和藓结皮的径流流速较裸地分别降低了29.1%和67.3%;藓结皮的径流流速显著低于其他生物结皮小区;各生物结皮小区的径流深与裸地均无显著差异;浅色藻结皮的径流深显著高于深色藻结皮。4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较裸地明显改变了坡面产流过程和径流量;浅色藻结皮小区的径流系数显著高于裸地,深色藻结皮和混合结皮小区的径流系数较裸地差异不显著;浅色藻结皮小区的径流系数是深色藻结皮小区的2.44倍,差异显著;放水时段内,藓结皮小区没有径流流出。以上结果表明,生物结皮是坡面产流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与生物结皮的发育阶段和生物组成有关。
李林赵允格王一贺王媛
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产流特征径流深径流系数
黄土丘陵区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简称生物结皮)是由隐花植物如蓝藻、地衣、藓类和土壤微生物,以及相关的其它生物体通过菌丝体、假根和分泌物等与表层土壤颗粒胶结形成的十分复杂的复合体,是干旱半干旱地区...
胡忠旭赵允格王一贺
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黄土丘陵区不同类型生物结皮下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黄土丘陵区不同类型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以明确生物结皮形成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黄土丘陵区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藻+少量藓结皮、藓+少量藻结皮及藓结皮5类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并测定生物结皮层及结皮下0~2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化学性质,最后分析了不同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和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藻+少量藓结皮、藓+少量藻结皮及藓结皮的结皮厚度分别为1.13,3.26,6.31,8.91,12.61mm,藻盖度分别为100%,98.67%,71.61%,27.33%,7.80%,藓盖度分别为0%,0.80%,24.90%,65.87%,81.30%。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土壤细菌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为53.12%~72.09%,放线菌所占比例为27.49%~46.80%,真菌所占比例为0.08%~0.92%。在生物结皮层,土壤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从浅色藻结皮到藓结皮总体呈增加趋势,藓结皮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生物结皮;在结皮下0~2cm土层,土壤微生物总数和放线菌数量表现为藓结皮>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藓+少量藻结皮>藻+少量藓结皮,藓结皮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生物结皮。在生物结皮层,藓结皮土壤细菌比例较藻结皮有所增加,放线菌比例相应减少,藓结皮真菌比例最高;藓结皮下0~2cm土层真菌比例显著大于其他生物结皮。垂直分布上,生物结皮层土壤细菌数量和比例、真菌数量和比例均大于结皮下0~2cm土层,但放线菌数量和比例小于结皮下0~2cm土层。在生物结皮层和结皮下0~2cm土层,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土壤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生物结皮层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和比例、真菌数量与藓盖度和结皮厚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放线菌比例与藓盖度和�
胡忠旭赵允格王一贺
关键词: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化学性质黄土丘陵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