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宪锋

作品数:30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原虫
  • 23篇疟原虫
  • 22篇恶性疟
  • 22篇恶性疟原虫
  • 9篇基因
  • 6篇顶端膜抗原1
  • 6篇膜抗原
  • 6篇抗原
  • 5篇质粒
  • 5篇免疫
  • 4篇抗体
  • 3篇蛋白
  • 3篇疫苗
  • 3篇转染
  • 3篇细胞
  • 3篇免疫应答
  • 3篇近端
  • 3篇抗体应答
  • 3篇活性
  • 3篇基因调控

机构

  • 28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30篇王宪锋
  • 24篇薛采芳
  • 24篇刘忠湘
  • 20篇缪军
  • 17篇李珣
  • 12篇甄荣芬
  • 11篇雷俊川
  • 7篇李淑梅
  • 4篇刘军
  • 3篇丁劲
  • 2篇万磊
  • 2篇李英辉
  • 2篇李旬
  • 2篇穆士杰
  • 1篇俞玲娣
  • 1篇陈智
  • 1篇高美丽
  • 1篇杨建雄
  • 1篇乔小芝
  • 1篇赵亚

传媒

  • 9篇中国寄生虫学...
  • 3篇地方病通报
  • 3篇细胞与分子免...
  • 3篇中国动物学会...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国动物学会...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寄生虫与医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2篇2002
  • 5篇2001
  • 9篇200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结构、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0年
以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为主线 ,首先进行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结构改革 ;在此基础上 ,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改革的途径 ,引导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综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甄荣芬赵亚刘忠湘雷俊川王宪锋缪军刘军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
恶性疟原虫GBP130基因5′近端侧翼序列调控功能的研究(英文)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对GBP130的 5′近端侧翼序列进行分析 ,发现可能的强度和期特异性调控元件。 方法 构建含有不同长度GBP130启动子的质粒载体。用pGBPCATΔ 2、pGBPΔ2 /4 0 0和 pGBPΔ2 /80 0分别转染疟原虫 ,在转染后 48h收集虫体制备细胞抽提物 ,检测报告分子CAT活性 ,分析近端侧翼序列不同区域的强度调控功能。另将 pGBPΔ2 /4 0 0和pGBPΔ2 /80 0分别同时转染疟原虫 ,分别于转染后 5h、15h和 46h收集虫体 ,制备细胞抽提物 ,检测CAT活性 ,分析近端侧翼序列不同区域的期特异性调控功能。 结果 强度分析中 ,当从转录起始点下游删除较小的片段 ( pGBPΔ2 /80 0 ) ,CAT表达水平与pGBPCATΔ 2中CA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当删除近端较大片段 ( pGBPΔ2 /4 0 0 )时 ,CAT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同时 pGBPΔ2 /4 0 0的转录活性与对照组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期特异性分析 ,pGBPΔ2 /4 0 0与pGBPΔ2 /80 0相比 ,在 5h时前者转录活性高于后者 ,但在 15h和 46h时 ,后者转录活性高于前者 ,提示 2种质粒在疟原虫不同生活阶段具有期特异性调控。 结论 推测不同GBP130启动子活性强度的差异是因为 5′UTR长度的不同 ,较长的UTR可促进基因的转录表达 ,可能GBP130基因近端侧翼序列中 2个同聚
王宪锋缪军刘忠湘李珣甄荣芬薛采芳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基因调控
恶性疟原虫GBP130基因5’近端侧翼序列调控功能的研究
早在1897年Ronald Ross就发现疟疾是蚊媒传播的疾病,100余年后的 今天,疟疾仍然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对各种疟原虫基因及其基因产 物的功能研究是发现有效疫苗候...
王宪锋
文献传递
携带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的重组MVA构建及免疫性分析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构建稳定表达恶性疟原虫 (Pf)顶端膜抗原 1(AMA1)的重组改良安卡拉痘苗病毒 (MVA) ,对其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特性进行分析。方法 构建包含PfAMA1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pⅢdHR .ssp E ,转染MVA感染的BHK2 1细胞 ,经同源重组插入MVA基因组的deletionⅢ位点 ,利用宿主范围基因k1l在RK13细胞中对rMVA进行瞬时筛选 ,用获得的rMVA E(K1L)感染BHK2 1并进行传代 ,经内部同源重组去除k1l后获得rMVA E。采用PCR、IFA和Westernblot对rMVA E的基因组序列和重组抗原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用不同剂量的rMVA E经腹腔接种免疫BALB c小鼠 ,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应答的水平并分析IgG亚类 (IgG1和IgG2a) ,取脾细胞用重组抗原在体外进行刺激增殖。结果 获得了可稳定表达PfAMA1的重组MVA ,经 3次腹腔接种不同剂量 (10 7~ 10 8TCID50 )后的rM VA E诱导BALB c小鼠产生了水平相当 (P >0 .1)的抗AMA1抗体 ,其IgG亚类以IgG2a为主 ,各免疫组脾细胞在体外对AMA1抗原的再刺激均产生了明显的回忆应答。结论 成功构建了携带Pfama1基因的重组MVA。rMVA E可诱导小鼠产生AMA1特异的免疫应答。
李珣缪军薛采芳刘忠湘雷俊川王宪锋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基因重组免疫性顶端膜抗原1
枸橼酸钠抗凝剂对疟原虫生长活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了解枸橼酸钠抗凝剂对疟原虫生长活性的影响。 方法 将疟原虫经抗凝剂 (ACD ,CD和SC)处理后以感染率为指标检测抗凝剂对虫体的影响。未同步化的恶性疟原虫分别使用 3种不同浓度抗凝剂于 3 7℃作用 3h。处理后的红细胞与正常虫体混合 ,同时处理后的虫体与正常红细胞混合 ,随后观察两种培养混合物的感染率以确定抗凝剂作用的靶细胞。同上处理期同步化的疟原虫 (环状体 ,滋养体和裂殖体 )以观察抗凝剂作用的期特异性。将伯氏疟原虫用抗凝剂处理后接种小鼠 ,通过感染率的变化观察抗凝剂对鼠疟的影响。 结果  3种抗凝剂均可抑制疟原虫的生长 ,其中ACD影响最甚。以抗凝剂分别处理红细胞和疟原虫 ,结果表明抗凝剂作用于虫体而非红细胞。处理同步化的虫体表明抗凝剂对裂殖体的抑制最为显著。同样处理伯氏疟原虫后接种小鼠进一步验证了抗凝剂对恶性疟原虫作用的抑制性效应。 结论 ACD对疟原虫的抑制性效应最为明显 ,SC是疟原虫试验中枸橼酸钠抗凝剂的首选。
刘忠湘王宪锋李淑梅李薛采芳缪军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抗凝剂枸橼酸钠抗凝虫体
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DNA免疫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小鼠DNA免疫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方法 构建编码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 1(AMA1)完整胞外域的DNA免疫质粒VR10 2 0 /E ,构建编码小鼠细胞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IL)如IL 4和IL 12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GM CSF、pcDNA3 .1( ) /IL 4和pIL 12以及双顺反子质粒pGM CSF/pTPA E ,分组免疫小鼠 ,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及其亚类的水平 ,取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增殖。 结果  3种细胞因子质粒均有效增强了小鼠针对VR10 2 0 /E的免疫应答 ,抗体水平增加 7至 10倍 ,其中pcDNA3 /GM CSF质粒和pIL 12质粒分别显著促进了小鼠的IgG1和IgG2a应答 ,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水平亦有明显提高。 结论 利用编码GM CSF、IL 4和IL 12的表达质粒作为佐剂可有效增强小鼠针对AMA1DNA的免疫应答 ,并对免疫应答的类型产生调节作用。
李珣缪军雷俊川薛采芳王宪锋刘忠湘李淑梅
关键词:细胞因子表达质粒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DNA免疫佐剂
插入四环素操纵子对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结合蛋白130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构建四环素操纵子 (TetO)修饰的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结合蛋白 13 0基因 (GBP13 0 )启动子 ,并探讨TetO插入后对启动子活性影响的位置效应。 方法 将 7个拷贝的TetO ( 7cot)序列分别克隆入GBP13 0启动子转录起始点附近的 4个位点 ,上、下游各两个 ,产生 4个衍生质粒pG/ 7T( -5 ) ,pG/ 7T( -2 ) ,pG/ 7T( +2 )和pG/ 7T( +5 )。瞬时转染后通过CATELISA检测和分析pGBPCATΔ2和 4个衍生质粒中CAT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 限制性酶切、PCR扩增和DNA测序证明质粒构建成功。转染和CAT检测表明 ,7cot插入到GBP13 0启动子的 4个位点中均可提高启动子的活性 ,并且定位于启动子下游比定位于上游具有更高的活性 ,其中于 +5位点启动子活性最高。 结论 在疟原虫四环素诱导性转基因表达系统中质粒pG/ 7T( +5 )
王宪锋薛采芳刘忠湘李珣李淑梅雷俊川缪军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载体蛋白质类四环素
我国YN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瞬时转染系统的建立
疟疾是世界性的严重寄生虫病,也是WHO确定应优先控制的传染病之一.由于蚊媒耐药性及疟原虫抗药性的产生和扩散,以蚊媒控制和药物治疗为中心的疟疾防治手段遇到了挑战,同时,疟原虫生活史的复杂性及其抗原的高变异性,也给疟疾疫苗的...
王宪锋薛采芳缪军刘忠湘李珣甄荣芬
文献传递
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2重组蛋白与真核表达质粒免疫特性的比较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以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 2 (PfHRP2 )为基础的不同形式的侯选疫苗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特性 ,为包含HRP2的恶性疟红内期疫苗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重组蛋白TP HRP2及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1(- ) HRP2免疫BALB c小鼠 ,对抗体应答的动力学及特异性进行分析 ,取脾细胞进行体外增殖实验 ,用免疫血清进行P f.体外生长抑制实验。结果 重组蛋白TP HRP2加福氏佐剂诱导BALB c小鼠产生了高水平的抗体 ,其抗体产生快、持续时间久 ,并具较高的特异性 ,细胞应答被同期激活 ,免疫血清可明显抑制红细胞内发育期疟原虫。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1(- ) HRP2诱导BALB c小鼠产生了较高水平和具有一定特异性的抗体 ,其抗体的产生需要多次免疫和较长时间 ,初始化的脾细胞对抗原再刺激的回忆应答显著 ,但免疫血清对疟原虫的体外生长没有抑制作用。结论 HRP2重组蛋白与真核表达质粒在小鼠具有较为不同的免疫特性 。
李珣缪军薛采芳甄荣芬刘忠湘王宪锋穆士杰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免疫应答真核表达质粒
疟原虫基因转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0年
王宪锋缪军薛采芳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