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旭峰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2篇放疗
  • 1篇调强
  • 1篇调强放疗
  • 1篇调强放射
  • 1篇调强放射治疗
  • 1篇咽肿瘤
  • 1篇照射
  • 1篇头颈
  • 1篇头颈部
  • 1篇头颈部肿瘤
  • 1篇全脑
  • 1篇全脑照射
  • 1篇肿瘤放疗
  • 1篇显微镜
  • 1篇木塞
  • 1篇脑损伤
  • 1篇颈部
  • 1篇颈部肿瘤
  • 1篇核磁

机构

  • 3篇浙江省台州医...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王旭峰
  • 2篇杨海华
  • 2篇丁维军
  • 2篇胡炜
  • 2篇于长辉
  • 1篇方芳
  • 1篇方周溪
  • 1篇柯文婷
  • 1篇雷皓
  • 1篇严英师
  • 1篇邵明海
  • 1篇单国平
  • 1篇王微
  • 1篇周超
  • 1篇王建华
  • 1篇郑永敏
  • 1篇李春霞
  • 1篇郑永明

传媒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鼻咽癌调强放疗过程中两次模拟定位CT之间模体移位的研究
2012年
[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在调强放疗过程中两次模拟定位CT之间的剂量融合中的关键技术:模体移位。[方法]28例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在照射25次时再次CT模拟定位,利用CORVUS6.3调强治疗计划系统,比较模体移位前后二次融合方法中剂量分布的变化。[结果]28例患者不同方向上的位移均值分别为:右/左(R/L):X=-2.19±20.91mm(-50.22~43.21mm);前/后(A/P):X=-2.14±8.61mm(-16.76~16.28mm);脚/头(I/S):X=6.85±20.51mm(-30.11~48.98mm)。Plan2中GTVnx处方剂量体积比和CTV处方剂量体积比均较Plan1和Plan3中减少;而所有的周围危及器官剂量均较Plan1和Plan3中增加。Plan2与Plan3配对t检验发现,GTVnx处方剂量体积比的差异、CTV处方剂量体积比的差异、脊髓最大剂量的差异、脊髓V4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在二次模拟定位CT之间,有较大的模体移位,可以通过CORVUS6.3调强治疗计划系统自动纠正模体移位方式,消除严重的模体移位,得到实际的融合靶区剂量分布。
于长辉杨海华单国平胡炜王微丁维军王旭峰郑永明严英师
关键词:鼻咽肿瘤调强放射治疗
头颈部肿瘤放疗中软木塞简易个体化口腔支架的位置重复性探讨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软木塞简易个体化口腔支架在口腔中的位置重复性。方法选择24例接受整体挡铅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制作软木塞简易个体化口腔支架,并在软木塞内置入3小段铅丝。患者戴口腔支架作面罩固定,首次拍摄正侧位X线片后,在整体挡铅校正时以及放疗Dt 36 Gy/18F、Dt 50 GY/25F、Dt 60Gy/30F及Dt 70 Gy/35F时重新拍片,根据X线片计算和比较铅丝中点在左右、前后和头脚方向的位移。结果得到232张X线片,铅丝中点在左右、前后及头脚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0.89±0.76)mm、(1.33±0.98)mm及(1.17±1.03)mm,三维矢量位移为(2.01±1.14)mm(0~5.88 mm)。结论头颈部肿瘤放疗中软木塞简易个体化口腔支架在口腔中的位置重复性较好,制作简便,在精确性要求相对较低的普通放疗中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邵明海王旭峰于长辉郑永敏王建华周超柯文婷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摆位误差
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海马区磁共振波谱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 探讨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大鼠海马区代谢变化与认知功能障碍及早期病理演变的关系。方法 雌性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10、20、30Gy单次照射组各20只,于照射后2及4周、2及6个月(各5只)Y迷宫法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定量分析照射后2及4周海马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的参数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区的超傲结构改变。结果照射后2及4周、2及6个月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下降,照射剂量越大,学习记忆力下降越明显。10Gv照射组2及4周NAA/Cr与Cho/Cr比值低于对照组(t=2.345、2.578与2.503、3.025,P〈0.05),20Gv照射组(t=5.755、4.700与4.606、4.658,P〈0.01),30Gv照射组(t=10.956、6.766与9.571、6.377,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电镜观察显示:照射后4周海马区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线粒体肿胀、毛细血管内皮水肿及髓鞘板层解离。结论 ^1H—MRS能无创性动态监测放射性陆损伤海马区生化代谢改变,对早期海马异常的检测比MRI更敏感,^1H—MRS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损伤严重程度。
丁维军杨海华王旭峰胡炜雷皓李春霞方芳方周溪
关键词:核磁共振波谱放射性脑损伤显微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