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钢

作品数:61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5篇文学
  • 6篇文化科学
  • 4篇艺术

主题

  • 13篇福克纳
  • 11篇莎士比亚
  • 8篇威廉·福克纳
  • 7篇福克纳小说
  • 6篇外国文学
  • 6篇文学
  • 5篇文化
  • 4篇叙事
  • 4篇艺术
  • 4篇女性
  • 4篇吉剧
  • 4篇国文
  • 4篇国文学
  • 3篇意象
  • 3篇隐喻
  • 3篇莎剧
  • 3篇身份
  • 3篇身份认同
  • 3篇时间观
  • 3篇小说

机构

  • 53篇吉林师范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54篇王钢
  • 2篇王立新

传媒

  • 10篇沈阳工程学院...
  • 7篇吉林师范大学...
  • 5篇许昌学院学报
  • 4篇唐山师范学院...
  • 3篇戏剧之家
  • 3篇江西科技师范...
  • 2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声屏世界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戏剧文学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四川戏剧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汉字文化
  • 1篇文教资料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苏州教育学院...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3
  • 7篇2022
  • 7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互文在吉剧与莎剧之间——论吉剧对莎剧的“在地化”改编重构
2023年
吉剧通过对莎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在地化”改编重构,展示了一种从文本互文到文化互文的构建意义。吉剧“奇趣”“闹热”的内在意蕴与莎剧原作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狂欢化艺术氛围的营造存在或隐或显的互文关系,这构成二者“在地化”互文改编重构的关键连接点。同时,“和谐之美”时代精神的契合以及“庶民性”隐秘通道的认同构成二者“在地化”互文改编重构的深层动力。而富于东北特色的语言改写与替换、独特的音舞性元素的变换以及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则构成二者“在地化”互文改编重构的具体艺术形式。
王钢
关键词:吉剧莎剧互文改编
论《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的时间性结构
2024年
长期以来,莎士比亚的第一部传奇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被认为结构松散、混乱而饱受争议。但从时间性结构的角度来看,该剧也有可取之处,主要呈现出完整、富有意义的三种时间性结构模式:一是超越现在的时间性结构模式;二是回溯历史的时间性结构模式;三是指向未来的时间性结构模式。这三种时间性结构模式显示了莎士比亚对人与时间关系的深邃思索。
遇美娜王钢
关键词:莎士比亚传奇剧
《八月之光》:宗教多重性与民族身份认同被引量:13
2011年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小说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力作。小说主要以人物的记忆为核心来呈现个体身份认同和寻求社会归属等重大人生问题,并在种族主义、暴力和性等多视角上揭示出了作家的宗教多重性思想。从美国文学传统的角度来看,小说在美利坚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宏大叙述主题上也占据重要地位。
王立新王钢
关键词:《八月之光》记忆民族身份认同
苦难与救赎:《我弥留之际》中人的本质重建主题
2016年
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通过对本德仑一家带有苦难和考验性质的送葬之旅的描写,艺术化地揭示出了苦难与救赎的辩证关系,突出苦难是人类救赎思想的重要外化表现形式之一,并由此引出死与生之间的内在转化关系及其之于人的本质重建的重要性。
王钢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救赎
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的理性主义
2022年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最为重要的理性巨人形象之一。作家一方面通过这一人物深奥丰富的哲理诗情展现了最完备、最恰当的近代文学精神,另一方面传达出一种深远的历史洞察力以及更为成熟的向历史纵深方向思考、探索的可贵精神。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撷取哈姆雷特对生命哲学的思索、理性的伪装与自我超越以及关于“人是何物”的时代之思三个重要的理性呈现维度,探讨并阐释这一人物形象与莎士比亚理性精神展现之间的内在肌理联系,并由此得出结论:凭借哈姆雷特理性主义思索维度的艺术化展现,莎士比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身份角色的转换,即他既是一个好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一个好的“哲学家”。
王钢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理性主义哲学思索
《圣经》类型意象:福克纳小说象征中的人性拯救隐喻被引量:1
2017年
福克纳在小说中通过对"水""火"以及"路"等典型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的《圣经》类型意象的使用,出色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宗教救赎的紧迫,从而在宏观艺术叙事上实现了与隐喻罪恶和衰败的"阿特柔斯房屋的倒塌"主题的完美呼应。
王钢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隐喻
论麦克依琴的性格症候及文化功能角色
2016年
尽管麦克依琴是《八月之光》中次要的传导型人物,但其对小说情节发展和主题展示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一形象,福克纳不仅塑造了一个异化特征和施虐症候鲜明的角色人物,而且再现了小说主人公心理记忆的重要原初场景。同时福克纳向读者揭示麦克依琴不仅是美国"南方家庭罗曼司"中严苛的父亲形象的典型,也是美国南方社会诸多文化深层次要素的集中映射者。
王钢
关键词:《八月之光》文化角色文化功能
《冬天的故事》:男权的地图隐喻与女性空间再生产
2022年
《冬天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地理空间与地图意识,戏剧的情节推进与人物身份识别随着地理空间与地图背景的转换而完成。对其中的两大地图背景西西里和波西米亚不能做简单的二分法,以文学地图学批评方法考察,两者实质上都是极端男权代表詹姆斯一世形象的隐喻投射。剧中男性对女性权力空间的限制与排斥影射了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男权复辟过程中性别秩序与社会结构的毁灭与重建,女性权力空间在夹缝与隐蔽状态中消解。剧中女性的回归与复活则展现了女性权力制图与权力空间的再生产力。通过将戏剧文本置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可以见出莎士比亚隐喻地表达了其对詹姆斯一世王权的焦虑。
遇美娜王钢
关键词: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男权女性空间
庶民性·经验的均衡·当下意识的凸显——吉剧对莎剧经典“在地化”改编重塑的几点反思
2023年
吉剧对莎剧经典“在地化”重塑经验值得进行深入的文化反思。“庶民性”构成吉剧与莎剧跨越时空、心灵呼应的隐秘通道,也是吉剧对莎剧进行改编与重塑的重要信心来源。若再能处理好经典改编过程中经典本身、改编主体和观众三者之间经验的均衡关系,辅以恰当的当下意识的植入与时代精神的凸显,那么吉剧对莎剧经典的“在地化”改编新创则不仅有助于莎剧重回当代舞台的现实世界与经验世界,而且有助于中国地方剧种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和表现内容,走出一条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敞开的质的转变之路。
刘爽王钢
关键词:吉剧莎剧
文化诗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
2013年
作为重要文学批评方法和思想观念的"文化诗学"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外国文学作品产生的原初文化语境、树立相互联系的整体文学史观以及更好地体会文学作品的审美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钢
关键词:文化诗学外国文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